(57)摘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9566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L”形承压力支撑条,其横截面呈“L”形,其具有两个内角侧壁和两个端部侧壁,其中,第一内角侧壁和第一端部侧壁相邻接形成拐角,第二内角侧壁和第二端部侧壁相邻接形成拐角,第一内角侧壁和第一端部侧壁相邻接拐角处开有供第一条承弯力支撑条卡入固定的第一拐角卡孔,第二内角侧壁和第二端部侧壁相邻接拐角处开有供第二条承弯力支撑条卡入固定的第二拐角卡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承压力支撑条能够采用内角侧连接的方式来同时连接两条承弯力支撑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该承压力支撑条的支撑框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该支撑框架的床。用该支撑框架的床。用该支撑框架的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L”形承压力支撑条、支撑框架和床


[0001]本技术涉及生活用品,具体涉及承压力支撑条、支撑框架和床。

技术介绍

[0002]日常生活中的支撑框架,例如支撑床板的床框架或者支撑桌板的桌框架,其一般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四条梁和四条立柱。专利文献CN212185876U公开了一种床架,其包括作为承压力支撑条的立柱和作为承弯力支撑条的梁。梁的端部设有外露的拐角卡接件,拐角卡接件的横截面呈“L”形。立柱横截面呈“L”形。“L”字具有两个端部、一个90度内角和一个270度外角。立柱位于“L”字两个端部处的柱壁为两个端部侧壁,位于“L”字90度内角处且相邻接的两个柱壁为两个内角侧壁,位于“L”字270度外角处且相邻接的两个柱壁为两个外角侧壁。立柱在两个内角侧壁的相邻接处开有横截面为“L”形的拐角卡孔,梁端部的拐角卡接件轴向伸入扣入立柱的拐角卡孔中然后横向移动卡住拐角卡孔的孔壁,梁和立柱就固定连接在一起了。由于拐角卡孔开在立柱的两个内角侧壁上,在梁连接立柱后,梁端部靠着立柱的内角侧壁进行连接,此连接方式称为梁与立柱内角侧连接,其与外角侧连接相比,梁的侧壁可以不往外超出立柱,即便需要超出也不需要超出太多,这样安全性较高。一条梁采用这种内角侧连接方式连接立柱,需要同时占用这条立柱的两个内角侧壁,立柱该内角侧就不方便容纳另一条梁进行连接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形承压力支撑条,其能够采用内角侧连接的方式来同时连接两条承弯力支撑条。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该承压力支撑条的支撑框架。本技术还提供一种采用该支撑框架的床。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L”形承压力支撑条,其横截面呈“L”形,其具有两个内角侧壁和两个端部侧壁,其中,第一内角侧壁和第一端部侧壁相邻接形成拐角,第二内角侧壁和第二端部侧壁相邻接形成拐角,第一内角侧壁和第一端部侧壁相邻接拐角处开有供第一条承弯力支撑条卡入固定的第一拐角卡孔,第二内角侧壁和第二端部侧壁相邻接拐角处开有供第二条承弯力支撑条卡入固定的第二拐角卡孔。
[0005]更进一步地,本支撑条是中空的,其横截面具体呈中空“L”形。
[0006]支撑框架,包括立柱和梁,立柱柱壁上开有拐角卡孔,梁端面设有横截面为“L”形的拐角卡接件,梁的拐角卡接件卡入立柱的拐角卡孔从而使得梁与立柱卡接在一起,立柱是上述的“L”形承压力支撑条;梁作为承弯力支撑条,有至少两条,第一条梁的拐角卡接件卡入立柱的第一拐角卡孔,第二条梁的拐角卡接件卡入立柱的第二拐角卡孔。
[0007]更进一步地,梁与立柱连接后,梁的外侧壁不超出立柱的外角侧壁之外。
[0008]更进一步地,梁与立柱连接后,梁的外侧壁与立柱的外角侧壁平齐。
[0009]更进一步地,第一拐角卡孔和第二拐角卡孔所处高度相同,使得两条梁卡接立柱后所处高度也相同。
[0010]更进一步地,第一拐角卡孔和/或第二拐角卡孔有所处高度不同的多个;第一条梁和/或第二条梁有所处高度不同的多个卡接件;第一条梁的多个拐角卡接件分别卡入立柱的多个第一拐角卡孔,第二条梁的多个拐角卡接件分别卡入立柱的多个第二拐角卡孔。
[0011]更进一步地,梁端面的靠内的边沿往该端伸出有加固部,梁端面和加固部相邻接形成拐角,拐角卡接件具体设在端面和加固部相邻接拐角处。
[0012]更进一步地,立柱和梁各有四条,四条立柱分别立在四个角落,每相邻两条立柱支撑起一条梁,梁两端的端面都设有所述的拐角卡接件,梁两端的拐角卡接件分别卡入位于梁两端的两条立柱的相应的拐角卡孔。
[0013]床,包括床板和支撑床板的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如上所述。
[0014]第一拐角卡孔开在第一内角侧壁和第一端部侧壁相邻接处,供第一条承弯力支撑条卡入后并靠第一内角侧壁和第一端部侧壁,第二拐角卡孔开在第二内角侧壁和第二端部侧壁相邻接处,供第二条承弯力支撑条卡入后并靠第二内角侧壁和第二端部侧壁,由此可见,承压力支撑条能够采用内角侧连接的方式来同时连接两条承弯力支撑条。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床的轴测图。
[0016]图2是支撑框架的轴测图。
[0017]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中放大了图2的C部位。
[0018]图4是支撑框架的局部放大图,图中的视角为从支撑框架的左前方望向支撑框架。
[0019]图5是立柱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6是左梁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创造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见图1和图2,床包括床板3和支撑床板3的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包括卡接在一起的四条中空立柱2和四条梁11、12、13、14,四条立柱2分别立在四个角落,每相邻两条立柱2支撑起一条梁,该梁的两端分别卡接这两条立柱2,床板3放置在四条梁11、12、13、14上。人躺在床板上,四条梁11、12、13、14各自作为承弯力支撑条,承受床板3施加的往下的弯力,该力经四条梁11、12、13、14传递给四条立柱2,四条立柱2各自作为承压力支撑条,承受与其卡接的梁施加的往下的压力。
[0023]以图2中箭头A所指方向为前,以图2中箭头B所指方向为左。见图2,四条立柱2结构相同,本段只描述其中位于左前方的立柱2的具体结构,对其余三条立柱2的具体结构不作赘述。见图3、图5,立柱2横截面呈中空“L”形,其具有两个相邻接的外角侧壁241、242、两个相邻接的内角侧壁231、232和两个端部侧壁221、222。第一内角侧壁231与第一外角侧壁241分别位于第一端部侧壁221两侧并分别和第一端部侧壁221相邻接,第二内角侧壁232与第二外角侧壁242分别位于第二端部侧壁222两侧并分别和第二端部侧壁222相邻接。第一内角侧壁231和第一端部侧壁221相邻接形成拐角,在第一内角侧壁231和第一端部侧壁221相邻接拐角处开有一上一下两个第一拐角卡孔211,第二内角侧壁232和第二端部侧壁222相邻接形成拐角,在第二内角侧壁232和第二端部侧壁222相邻接拐角处开有一上一下两个第
二拐角卡孔212,居上的第一拐角卡孔211和居上的第二拐角卡孔212两者所处的高度相同,居下的第一拐角卡孔211和居下的第二拐角卡孔212两者所处的高度相同。
[0024]见图3,立柱2卡接左梁11的前端111和前梁12的左端122。见图6,左梁11的前端面10的靠内的右边沿往前伸出有加固部17,前端面10和加固部17相邻接形成拐角,在前端面10和加固部17相邻接拐角处设有一上一下两个横截面为“L”形的拐角卡接件15。拐角卡接件15有连接在一起且相互垂直的两段151、152,第一段151连接左梁11的前端面10,第二段152连接左梁11的加固部17。第一段151先往前延伸再往下延伸形成第一卡接部1511,第一卡接部1511与左梁11的前端面10之间留有第一间隙1531。第二段152先往左延伸再往下延伸形成第二卡接部15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L”形承压力支撑条,其横截面呈“L”形,其具有两个内角侧壁和两个端部侧壁,其中,第一内角侧壁和第一端部侧壁相邻接形成拐角,第二内角侧壁和第二端部侧壁相邻接形成拐角,其特征在于:第一内角侧壁和第一端部侧壁相邻接拐角处开有供第一条承弯力支撑条卡入固定的第一拐角卡孔,第二内角侧壁和第二端部侧壁相邻接拐角处开有供第二条承弯力支撑条卡入固定的第二拐角卡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形承压力支撑条,其特征在于:本支撑条是中空的,其横截面具体呈中空“L”形。3.支撑框架,包括立柱和梁,立柱柱壁上开有拐角卡孔,梁端面设有横截面为“L”形的拐角卡接件,梁的拐角卡接件卡入立柱的拐角卡孔从而使得梁与立柱卡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立柱是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L”形承压力支撑条;梁作为承弯力支撑条,有至少两条,第一条梁的拐角卡接件卡入立柱的第一拐角卡孔,第二条梁的拐角卡接件卡入立柱的第二拐角卡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框架,其特征在于:梁与立柱连接后,梁的外侧壁不超出立柱的外角侧壁之外。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框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苗娟陈银发姚壮群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爱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