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59262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所述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包括水箱、观察窗、排水泵、出水口、喂食组件、氧气泵、导气管以及出氧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在使用时,研究人员先将粉状或颗粒状食物混入水中,制成对应的营养液,再将其装入装料瓶内,并将下瓶体与装料瓶旋转连接,再将下瓶体放入固定缩口内,水箱内的液面应保持在啃食口略下方,装料瓶内的营养液由于表面张力及大气压强的作用,不会从啃食口上的细小通孔内流出,而实验鱼类则可通过啃咬,来摄食啃食口内的营养液,研究人员进而可以通过观察装料瓶内营养液的量,来观察淡水鱼的食性。性。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食性研究实验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对淡水鱼的食性进行研究时,通常通过投放不同种类的食料,观察并记录淡水鱼的摄食情况,来对其研究,然而淡水鱼食性通常较广,囊括了水生植物、藻类、浮游生物、小鱼小虾等等种类,若要采集新鲜的食物,通常较为不便,因此目前通常采用颗粒状或粉状的对应制成食物来代替新鲜食物,然而颗粒状或粉状食物在进入水中后,通常会发散,观察较为不便,因此急需一种装置来辅助研究。
[000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
[0005]本技术提供的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包括:
[0006]水箱,所述水箱为长方体结构,且水箱上方开设有凹槽;
[0007]喂食组件,所述喂食组件设于水箱一侧,且喂食组件与水箱滑动连接,喂食组件包括滑动架、连接架、固定环、固定缩口、啃食口、下瓶体以及装料瓶,滑动架为几字型结构,且滑动架设于水箱上方,连接架设于滑动架一侧,且连接架与滑动架固定连接,连接架另一端设有固定环,固定环为圆环结构,且固定环侧表面与连接架固定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啃食口为乳胶材质。
[0009]优选的,所述水箱一侧设有观察窗,且观察窗与水箱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观察窗为透明亚克力材质。
[0011]优选的,所述水箱底部设有排水泵,排水泵一侧设有出水口,且出水口与排水泵固定连接,出水口穿插于水箱底部开设的通孔内,且出水口与通孔紧密贴合。
[0012]优选的,所述水箱一侧设有氧气泵,且氧气泵与水箱固定连接,氧气泵顶部设有导气管,导气管另一端设于水箱优选的,底部,且导气管另一端与出氧口相连接。
[0013]所述固定缩口设于固定环下方,且固定缩口为漏斗状结构,固定缩口与固定环固定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下瓶体设于固定环以及固定缩口内侧,且下瓶体为漏斗状结构。
[0015]优选的,所述下瓶体顶部内侧设有螺纹,啃食口设于下瓶体底部,且啃食口与下瓶体固定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啃食口上开设有通孔,装料瓶设于下瓶体上方,且装料瓶与下瓶体螺纹连接。
[0017]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8]本技术提供一种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在具体实施时,通过滑动架、连接架、固定环、固定缩口、啃食口、下瓶体以及装料瓶的相互作用,使得设备在使用时,研究人员先将粉状或颗粒状食物混入水中,制成对应的营养液,再将其装入装料瓶内,并将下瓶体与装料瓶旋转连接,再将下瓶体放入固定缩口内,以完成营养液的安置,水箱内的液面应保持在啃食口略下方,以保证实验鱼类可啃咬到啃食口,装料瓶内的营养液由于表面张力及大气压强的作用,不会从啃食口上的细小通孔内流出,而实验鱼类则可通过啃咬,来摄食啃食口内的营养液,研究人员进而可以通过观察装料瓶内营养液的量,来观察淡水鱼的食性,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的观察困难的问题,且无需人工投饵,只需制备足量营养液,并定期更换即可。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氧气泵和导气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图1所示的喂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标号:1、水箱;2、观察窗;3、排水泵;4、出水口;5、喂食组件;6、氧气泵;7、导气管;8、出氧口;9、滑动架;10、连接架;11、固定环;12、固定缩口;13、啃食口;14、下瓶体;15、装料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5]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其中,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氧气泵和导气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的喂食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水箱1、观察窗2、排水泵3、出水口4、喂食组件5、氧气泵6、导气管7以及出氧口8。
[0026]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图2及图3所示,水箱1为长方体结构,且水箱1上方开设有凹槽,水箱1一侧设有观察窗2,且水箱1与观察窗2固定连接,观察窗2为透明亚克力材质,水箱1底部设有排水泵3,排水泵3一侧设有出水口4,且出水口4与排水泵3固定连接,出水口4穿插于水箱1底部开设的通孔,且出水口4与通孔紧密贴合,水箱1一侧设有氧气泵6,且氧气泵6与水箱1固定连接,氧气泵6顶部设有导气管7,导气管7另一端设于水箱1底部,且导气管7另一端与出氧口8相连接。
[0027]参考图4所示,喂食组件5设于水箱1一侧,且喂食组件5与水箱1滑动连接,喂食组件5包括滑动架9、连接架10、固定环11、固定缩口12、啃食口13、下瓶体14以及装料瓶15,滑动架9为几字型结构,且滑动架9设于水箱1上方,连接架10设于滑动架9一侧,且连接架10与滑动架9固定连接,连接架10另一端设有固定环11,固定环11为圆环结构,且固定环11侧表面与连接架10固定连接,固定缩口12设于固定环11下方,且固定缩口12为漏斗状结构,固定缩口12与固定环11固定连接,下瓶体14设于固定环11以及固定缩口12内侧,且下瓶体14为漏斗状结构,下瓶体14顶部内侧设有螺纹,啃食口13设于下瓶体14底部,且啃食口13与下瓶
体14固定连接,啃食口13上开设有通孔,装料瓶15设于下瓶体14上方,且装料瓶15与下瓶体14螺纹连接,啃食口13为乳胶材质。
[0028]本技术提供的工作原理如下:设备在使用时,研究人员先将粉状或颗粒状食物混入水中,制成对应的营养液,再将其装入装料瓶15内,并将下瓶体14与装料瓶15旋转连接,再将下瓶体14放入固定缩口12内,以完成营养液的安置,通过将水箱1内的液面保持在啃食口13略下方,以保证实验鱼类可啃咬到啃食口13,装料瓶15内的营养液由于表面张力及大气压强的作用,不会从啃食口13上的细小通孔内流出,而实验鱼类则可通过啃咬,来摄食啃食口13内的营养液,研究人员进而可以通过观察装料瓶15内营养液的量,来观察淡水鱼的食性。
[0029]本技术中涉及的电路以及控制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过多赘述。
[003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1),所述水箱(1)为长方体结构,且水箱(1)上方开设有凹槽;喂食组件(5),所述喂食组件(5)设于水箱(1)一侧,且喂食组件(5)与水箱(1)滑动连接,喂食组件(5)包括滑动架(9)、连接架(10)、固定环(11)、固定缩口(12)、啃食口(13)、下瓶体(14)以及装料瓶(15),滑动架(9)为几字型结构,且滑动架(9)设于水箱(1)上方,连接架(10)设于滑动架(9)一侧,且连接架(10)与滑动架(9)固定连接,连接架(10)另一端设有固定环(11),固定环(11)为圆环结构,且固定环(11)侧表面与连接架(10)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啃食口(13)为乳胶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1)一侧设有观察窗(2),且观察窗(2)与水箱(1)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察窗(2)为透明亚克力材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淡水鱼类食性辅助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1)底部设有排水泵(3),排水泵(3)一侧设有出水口(4),且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庆林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德与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