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助听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9237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体式助听器,包括用于放置在耳道内的壳体、用于佩戴的导线,壳体具电气腔和音腔,音腔内设有受话器,壳体下表面设有与音腔连通的通孔,壳体顶面连接有拉线,拉线的一端与壳体连接,拉线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磁吸座,电气腔内设有第一控制电路板、第一电池、第一通信模块,导线的一端设有与第一磁吸座相吸的第二磁吸座,导线的另一端设有与第二磁吸座相吸的第三磁吸座,导线中部设有保护壳,保护壳内封装有第二控制电路板、麦克风、第二电池、第二通信模块。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设备的麦克风与受话器分离,避免了声反馈的问题,同时将受话器和其他元器件分开设置在不同的腔室,避免了其他元器件受耳垢和潮气的威胁。避免了其他元器件受耳垢和潮气的威胁。避免了其他元器件受耳垢和潮气的威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体式助听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助听器,尤其是一种分体式助听器。

技术介绍

[0002]助听器是一个小型扩音器,把原本听不到的声音加以扩大,再利用听障者的残余听力,使声音能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而感觉到声音。为听障者带来很大便利。
[0003]助听器分为盒式、耳背式、耳内式,耳内式助听器隐藏在耳道深处,几乎看不见,这种助听器可以提供比较自然的听音效果,助听效果佳。但由于耳内式助听器深置于耳道内,很容易发生声反馈问题,更容易受到耳垢和潮气的威胁,因此更容易坏,这导致了耳内式助听器更高的返修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分体式助听器。
[0005]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体式助听器,包括用于放置在耳道内的壳体、用于佩戴的导线,所述壳体具两个容置空腔,位于壳体上部的所述容置空腔为电气腔,位于壳体下部的所述容置空腔为音腔,所述音腔内设有受话器,所述壳体下表面设有与音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壳体顶面连接有拉线,所述拉线的一端与壳体连接,所述拉线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磁吸座,所述电气腔内设有第一控制电路板、第一电池、第一通信模块,所述受话器、第一磁吸座、第一电池、第一通信模块均与第一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导线的一端设有与其电连接且与能与第一磁吸座相吸的第二磁吸座,所述导线的另一端设有与其电连接且与能与第二磁吸座相吸的第三磁吸座,所述导线中部设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内封装有第二控制电路板、麦克风、第二电池、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二磁吸座、麦克风、第二电池、第二通信模块均与第二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一通信模块与第二通信模块通信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板通过相吸时的第一磁吸座和第二磁吸座与第二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0006]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上表面设有与音腔相连通的泄压孔。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磁吸座成半球形,所述第二磁吸座和第三磁吸座均成圆柱形。
[0008]作为优选,所述拉线内设有天线,所述拉线与第一通信模块电连接。
[0009]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上表面设有按键开关,所述按键开关与第一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0010]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下表面设有覆盖通孔的防尘网。
[0011]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下部覆盖有硅胶层。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该技术将设备的麦克风与受话器分离,避免了声反馈的问题,同时将受话器和其他元器件分开设置在不同的腔室,避免了其他元器件受耳垢和潮气的威胁。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零部件名称及序号:1

壳体11

受话器12

拉线121

第一磁吸座122

天线13

按键开关14

泄压孔15

防尘网16

硅胶层2

第一控制电路板21

第一电池22

第一通信模块3

导线31

第二磁吸座32

第三磁吸座33

保护壳4

第二控制电路板41

麦克风42

第二电池43

第二通信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此外,本技术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仅是参考附加图示的方向,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本技术必须具有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6]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中所示,一种分体式助听器,包括用于放置在耳道内的壳体1、用于佩戴的导线3,壳体1具两个容置空腔,位于壳体1上部的容置空腔为电气腔,位于壳体1下部的容置空腔为音腔,分别设置电气腔和音腔有利于避免元器件受耳垢和潮气的威胁,音腔内设有受话器11,壳体1下表面设有与音腔连通的通孔,设置通孔可以更好的将受话器11的声音传播到耳内,壳体1顶面连接有拉线12,拉线12的一端与壳体1连接,拉线12用于方便从耳道内取出壳体1,拉线12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磁吸座121,第一磁吸座121上设有触点,可与其他磁吸座吸合进行电连接,电气腔内设有第一控制电路板2、第一电池21、第一通信模块22,受话器11、第一磁吸座121、第一电池21、第一通信模块22均与第一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所述导线3的一端设有与其电连接且与能与第一磁吸座121相吸的第二磁吸座31,所述导线3的另一端设有与其电连接且与能与第二磁吸座31相吸的第三磁吸座32,第二磁吸座31和第三磁吸座32可以吸合,使导线3形成一个环方便佩戴,导线3中部设有保护壳33,保护壳33内封装有第二控制电路板4、麦克风41、第二电池42、第二通信模块43,第二磁吸座31、麦克风41、第二电池42、第二通信模块43均与第二控制电路板4电连接,第一通信模块22与第二通信模块43通信连接,使用设备时,壳体1放置于耳道内,通过吸合第二磁吸座31和第三磁吸座32即可将导线3佩戴在手上或脖子上,麦克风41的信号可以通过第一通信模块22传输到第二通信模块43,第二通信模块43再将信号传输到受话器11,此时即可听到声音,第一控制电路板2通过相吸时的第一磁吸座121和第二磁吸座31与第二控制电路板4电连接,当第一电池21电量不足时,吸合第一磁吸座121和第二磁吸座31,第二电池42可以为第一电池21补充电量。
[0017]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中所示,壳体1上表面设有与音腔相连通的泄压孔14,设置泄压孔14有利于提高用户佩戴时的舒适度。
[0018]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中所示,第一磁吸座121成半球形,第二磁吸座31和第三磁吸座32均成圆柱形,第一磁吸座121设置成半球形有利于保护耳道,有效防止刮伤。
[0019]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中所示,拉线12内设有天线122,拉线12与第一通信模块22电连接,拉线12内设置天线122可以有效增强信号,增加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且具有极高的隐蔽性。
[0020]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中所示,壳体1上表面设有按键开关13,按键开关13与第一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按键开关13可以控制设备,如控制开关机、控制音量等,利于用户操作和使用。
[0021]进一步的改进,如图1中所示,壳体1下表面设有覆盖通孔的防尘网15,设置防尘网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助听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置在耳道内的壳体、用于佩戴的导线,所述壳体具两个容置空腔,位于壳体上部的所述容置空腔为电气腔,位于壳体下部的所述容置空腔为音腔,所述音腔内设有受话器,所述壳体下表面设有与音腔连通的通孔,所述壳体顶面连接有拉线,所述拉线的一端与壳体连接,所述拉线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一磁吸座,所述电气腔内设有第一控制电路板、第一电池、第一通信模块,所述受话器、第一磁吸座、第一电池、第一通信模块均与第一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导线的一端设有与其电连接且与能与第一磁吸座相吸的第二磁吸座,所述导线的另一端设有与其电连接且与能与第二磁吸座相吸的第三磁吸座,所述导线中部设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内封装有第二控制电路板、麦克风、第二电池、第二通信模块,所述第二磁吸座、麦克风、第二电池、第二通信模块均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玉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乐中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