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低压电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头系统,其包括动触头和静触头,动触头包括动导电臂和动触点,静触头包括静导电板和静触点;所述触头系统还包括引弧结构,引弧结构包括转动设置且与静触头导通的引弧件,引弧件位于静触头和灭弧室之间,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闭合过程中,动导电臂先与引弧件接触导通,推动引弧件转动,然后动触点与静触点闭合;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分断过程中,动触点先与静触点分开,然后动导电臂与引弧件分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触头系统,其引弧结构能避免或显著降低电弧对于动触头和静触头的烧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包括所述触头系统的断路器,其分断性能好且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头系统及断路器
[0001]本技术涉及低压电气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触头系统,以及一种包括所述触头系统的断路器。
技术介绍
[0002]断路器是低压电气领域中重要的电器元件之一,用于接通和分断电流,且当电路中出现过电流或短路故障时,断路器自动切断电路,以实现对电源线路及电器等线路或设备的保护。
[0003]断路器一般由触头系统、灭弧系统、操作机构、脱扣器和断路器外壳等构成,通过触头系统的动、静触头的闭合与分断实现电路通断;动、静触头在分断和闭合时会产生电弧,电弧延缓了断路器的断开速度,降低了断路器的开断性能,甚至导致电路中的负载及断路器部件严重烧损,例如会导致动、静触头的烧损,而动、静触头一般价格较贵且不易更换,动、静触头的烧损直接影响断路器的使用寿命。现有技术的断路器,通过设置引弧结构以将动、静触头分断时产生的电弧迅速、顺利的引入灭弧室内熄灭;但是,现有技术的引弧结构,要么过多占用断路器内部空间,不符合断路器的小型化发展趋势,要么引弧效果不好,仍然使电弧在动、静触头之间滞留时间过长,动、静触头依然会被较快烧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触头系统,其引弧结构能避免或显著降低电弧对于动触头和静触头的烧损;还提供一种包括所述触头系统的断路器,其分断性能好且使用寿命长。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触头系统,其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和静触头,动触头包括动导电臂和设置在动导电臂上的动触点,静触头包括静导电板和设置在静导电板上的静触点;所述触头系统还包括引弧结构,引弧结构包括转动设置且与静触头导通的引弧件,引弧件位于静触头和灭弧室之间,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闭合过程中,动导电臂先与引弧件导通,推动引弧件转动,然后动触点与静触点闭合;所述动触头与静触头分断过程中,动触点先与静触点分开,然后动导电臂与引弧件分开。
[0007]优选的,所述引弧结构还包括引弧件复位件,引弧件复位件向引弧件施加复位力,使引弧件具有向静触头转动的趋势。
[0008]优选的,所述引弧件通过引弧件复位件与静触头导通,或者所述引弧件、引弧件复位件和静触头均导通。
[0009]优选的,所述引弧件复位件为弹簧片、弹簧或者扭簧。
[0010]优选的,所述弹簧片包括依次相连的弹簧片固定部、弹簧片弧形部和弹簧片配合部,弹簧片固定部固定在静触头或者壳体上,弹簧片弧形部的开口与引弧件相对,弹簧片配合部与引弧件抵接配合。
[0011]优选的,所述引弧件包括依次相连的引弧件安装部、引弧件主体部和引弧件引弧部,引弧件通过引弧件安装部转动设置,引弧件引弧部向灭弧室延伸,用于与动导电臂接触配合。
[0012]优选的,所述引弧件主体部包括主体部侧面,动导电臂与引弧件分开后,主体部侧面与静导电板的端部接触;所述引弧件引弧部包括面向动触头的引弧部斜面。
[0013]优选的,所述引弧件引弧部为楔形结构,其尖端向灭弧室延伸。
[0014]优选的,所述动导电臂包括动触头引弧部,动触头引弧部为设置在动导电臂上的动触头凸起,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闭合过程中,动触头凸起先与引弧件导通,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闭合后,动触头凸起抵压引弧件。
[0015]优选的,所述动触头凸起向静触头方向延伸;或者,所述动触头凸起向灭弧室方向延伸。
[0016]优选的,所述动触头和静触头闭合或分断过程中,动触头的动触头引弧部与引弧件之间形成运动的引弧点。
[0017]优选的,所述静导电板包括静导电板配合部,静触点设置在静导电板配合部上;所述引弧件复位件为弹簧片,引弧件的引弧件安装部和弹簧片的弹簧片固定部均设置在静导电板配合部的一侧,动触头位于静导电板配合部的另一侧。
[0018]一种断路器,其包括所述的触头系统。
[0019]本技术触头系统,其动触头和静触头分断时,电弧产生于动导电臂和引弧件之间,避免或显著降低了对于动触点和静触点的烧损,可显著延长触头系统的使用寿命。
[0020]此外,所述弹簧片,在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开时保证了引弧件与动导电臂的可靠接触,而且实现了引弧件与静触头的导通,结构简单、便于装配,而且占用空间小,有利于断路器的小型化。
[0021]本技术断路器,包括所述触头系统,其分断性能好且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断路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触头系统、灭弧室和排气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动触头和静触头处于闭合状态;
[0024]图3是本技术触头系统、灭弧室和排气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动触头和静触头处于分断状态;
[0025]图4是本技术排气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第一通道竖向段、通道过渡段和第二通道竖向段;
[0026]图5是本技术排气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通道横向段;
[0027]图6是本技术排气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第一通道竖向段、排气件固定凸起和排气件连接部;
[0028]图7是本技术排气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示出了通道横向段和排气件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1
‑
7给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断路器、断路器的触头
系统和断路器的灭弧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断路器、断路器的触头系统和断路器的灭弧系统不限于以下实施例的描述。
[0030]如图1所示,本技术断路器包括断路器壳体以及设置在断路器壳体内的触头系统和灭弧室3,触头系统包括设置在断路器壳体内的动触头1和静触头2,动触头1转动设置,静触头2固定设置且与静触头1配合使用。进一步的,本技术断路器还包括设置在断路器壳体内的操作机构,操作机构与动触头驱动相连,驱动断路器合闸或分闸。
[0031]本技术断路器优选为一种插入式塑壳断路器,其操作机构设置在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的一端,接线端(包括进线接线端和出线接线端)设置在断路器壳体的高度方向上的另一端。具体的,如图1所示方向,所述操作机构(图中未示出)设置在断路器壳体的上端,接线端(图中未示出)设置在断路器壳体的下端。
[0032]本技术断路器的一个重要改进点在于:所述触头系统还包括引弧结构4,引弧结构4包括转动设置且与静触头2电连接的引弧件40,引弧件40位于静触头2和灭弧室3之间,动触头1包括动导电臂1
‑
0以及设置在动导电臂1
‑
0上的动触点1
‑
1,静触头2包括静导电板2
‑
0以及设置在静导电板2
‑
0上的静触点2
‑
1;所述动触头1和静触头2闭合过程中,动导电臂1
‑
0先与引弧件40导通,然后动触点1
‑
1与静触点2
‑
1闭合;所述动触头1和静触头2分断过程中,动触点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头系统,其包括配合使用的动触头(1)和静触头(2),动触头(1)包括动导电臂(1
‑
0)和设置在动导电臂(1
‑
0)上的动触点(1
‑
1),静触头(2)包括静导电板(2
‑
0)和设置在静导电板(2
‑
0)上的静触点(2
‑
1);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系统还包括引弧结构(4),引弧结构(4)包括转动设置且与静触头(2)导通的引弧件(40),引弧件(40)位于静触头(2)和灭弧室(3)之间,所述动触头(1)和静触头(2)闭合过程中,动导电臂(1
‑
0)先与引弧件(40)导通,推动引弧件(40)转动,然后动触点(1
‑
1)与静触点(2
‑
1)闭合;所述动触头(1)与静触头(2)分断过程中,动触点(1
‑
1)先与静触点(2
‑
1)分开,然后动导电臂(1
‑
0)与引弧件(40)分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结构(4)还包括引弧件复位件,引弧件复位件向引弧件(40)施加复位力,使引弧件具有向静触头(2)转动的趋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件(40)通过引弧件复位件与静触头(2)导通,或者所述引弧件、引弧件复位件和静触头(2)均导通。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件复位件为弹簧片(41)、弹簧或者扭簧。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片(41)包括依次相连的弹簧片固定部(41
‑
0)、弹簧片弧形部(41
‑
1)和弹簧片配合部(41
‑
2),弹簧片固定部(41
‑
0)固定在静触头(2)或者壳体上,弹簧片弧形部(41
‑
1)的开口与引弧件(40)相对,弹簧片配合部(41
‑
2)与引弧件(40)抵接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弧件(40)包括依次相连的引弧件安装部(40
‑
0)、引弧件主体部(40
‑
1)和引弧件引弧部(40
‑
2),引弧件(40)通过引弧件安装部(40
‑
0)转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昊,杨以亮,徐永富,韦尚靖,沈高强,杨华庆,袁亚,高少武,曹大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正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