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9002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包括:绝缘子串、LSZ联板和屏蔽环;所述LSZ联板一端与多个绝缘子串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屏蔽环以及多根导线连接;且所述屏蔽环设置于所有导线外部;所述屏蔽环与导线之间具有一定间隔。本技术方案设置了与导线之间具有一定间隔的屏蔽环,有效避开导线,避免了导线和屏蔽环的磨损,而且设置的LSZ联板实现了3变8的连接。现了3变8的连接。现了3变8的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


[0001]本技术涉及金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

技术介绍

[0002]有些大型能源基地远离中东部负荷中心,需要长距离输电才能实现,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输送功率约为500kV线路的4~5倍,
±
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能力是
±
500kV直流线路的2倍多。因此特高压输电是实现能源联网的重要途径。
[0003]耐张绝缘子串是架设输电线路过程中的重要元件,主要包括陶瓷耐张绝缘子串和复合耐张绝缘子串两种,它能够很好地起到将带电的导线与地面有效隔离开来,并使得各电线保持自身的位置。在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工作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绝缘子的损坏不可避免。耐张绝缘子串是当今输电线路架线最为重要的产品之一。
[0004]特高压输电线路具有电压等级高、导线截面大、分裂数多等特点。耐张金具串长度将直接决定线路的投资,减少金具串长可以降低金具的采购成本、降低金具串及配套金具的施工成本,有效缩短金具串长度不仅可以降低线路的投资,还可以减少放电金具元件的数量,从而达到降低线路电磁环境和可听电晕噪声的目的。另外耐张串导线引流与屏蔽环干涉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亟待开展耐张串及其配套金具的优化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的耐张绝缘子串较长,成本较高,不能调整角度适应导线的位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包括:绝缘子串、LSZ联板和屏蔽环;
[0006]所述LSZ联板一端与多个绝缘子串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屏蔽环以及多根导线连接;且所述屏蔽环设置于所有导线外部;所述屏蔽环与导线之间具有一定间隔。
[0007]优选的,所述LSZ联板包括:呈梯形的T型联板(6)、L1联板(16)、L2联板(17);
[0008]所述T型联板(6)的两底边分别设有两排孔,每排孔的数量有多个,且两排孔的数量不同,数量较少的一排孔的每个孔均连接一个绝缘子串;数量较多的一排孔中,位于两侧的两个孔分别与一个L1联板(16)连接,位于中部的每个孔分别与一个L2联板(17)连接;
[0009]所述L1联板(16)和所述L2联板(17)上设置有与导线连接的孔。
[0010]优选的,所述数量较少的一排孔的数量为3个;
[0011]所述数量较多的一排孔的数量为4个;
[0012]所述L1联板(16)和L2联板(17)的数量均为2。
[0013]优选的,所述L1联板(16)包括等腰三角形板和正方形板;所述等腰三角形板的底边与正方形板一边固定连接,且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大于所述正方形板的边;
[0014]在所述L1联板(16)的等腰三角形板的三个角各设置一个孔;
[0015]所述L2联板(17)包括等腰三角形板和与等腰三角形等底边的梯形板,所述等腰三角形和梯形通过底边一体成型;
[0016]在所述L2联板(17)的等腰三角形板的三个角处各设置一个孔;
[0017]所述L1联板(16)的等腰三角形板和所述L2联板(17)的等腰三角形板的底角上的每个孔分别与一根导线连接;
[0018]所述L1联板(16)的等腰三角形板和所述L2联板(17)的等腰三角形板的顶角上的孔与所述T型联板(6)连接。优选的,所述屏蔽环包括一个第一屏蔽环(18)、至少两个第二屏蔽环(31)和屏蔽环支撑架,所述第一屏蔽环(18)竖向设置于导线一端,与 LSZ连接,所述第二屏蔽环(31)水平设置于导线两侧,通过屏蔽环支撑架与LSZ连接。
[0019]优选的,所述第一屏蔽环(18)和所述第二屏蔽环(31)均包括椭圆形支架和两个 U型支腿;
[0020]所述两个U型支腿的端部固定设置于所述椭圆形支架上;
[0021]所述两个U型支腿的弯曲端部与所述椭圆形支架不在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屏蔽环(18)的U型支腿的弯曲端部处设置有与所述LSZ联板固定连接的孔,所述第二屏蔽环(31)的U型支腿的弯曲端部处设置有与所述屏蔽环支撑架固定连接的孔;
[0022]所述第一屏蔽环(18)的U型支腿中两支腿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所述L1联板(16) 和L2联板(17)与导线连接的孔之间的距离。
[0023]优选的,所述LSZ联板上设置有用于两组固定所述第一屏蔽环(18)的小孔;每组数量至少为1;
[0024]所述小孔位于所述数量较多的一排孔中外侧两孔内部。
[0025]优选的,在杆塔和所述绝缘子串之间还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挂点金具(1)、U型挂环(2)、DB调整板(3)、调整牵引板(4)、直角挂板 (5)、T型联板(6)、平行挂板(7)、异形三变二连板(8)、直角挂板(5)和球头挂环(10)。
[0026]优选的,在所述LSZ联板与每根导线之间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依次连接的ZS挂板(19)、直角挂板(5)、DB调整板(3)、U型挂环(2)、耐张线夹 (26)。
[0027]优选的,所述屏蔽环支撑架包括:屏蔽环支撑板(29)和固定于所述屏蔽环支撑板 (29)上的弧形板(30);
[0028]所述屏蔽环支撑板(29)的侧切面呈S型的板状结构;
[0029]所述弧形板(30)上设置有多组与所述第二屏蔽环(31)的U型支腿固定连接的孔;
[0030]所述屏蔽环支撑板(29)一端设置有与所述L1联板(16)固定连接的孔,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弧形板(30)连接的孔。
[00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32](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包括:绝缘子串、LSZ联板和屏蔽环;所述LSZ联板一端与多个绝缘子串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屏蔽环以及多根导线连接;且所述屏蔽环设置于所有导线外部;所述屏蔽环与导线之间具有一定间隔。本技术方案设置了与导线之间具有一定间隔的屏蔽环,有效避开导线,避免了导线和屏蔽环的磨损,而且还设置了LSZ联板将多个绝缘子串与多根导线连接在一起。
[0033](2)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第一连接件可通过调整DB调整板(3)、调整牵引板(4)使得位于同一直线上,缩短了长度,节省了成本;
[0034](3)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设置了异形三变二连板(8)实现了3个盘式绝缘子之间不均衡受力时,挂点金具受力的平衡,同时异形三变二联板组合设计的连接挂点在
同一直线上,缩短了连接件的长度。
附图说明
[0035]图1为本技术的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整体结构正视图;
[0036]图2为本技术的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整体结构俯视图;
[0037]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8]图4为本技术的异形三变二联板的俯视图;
[0039]图5为本技术的异形三变二联板的正视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子串、LSZ联板和屏蔽环;所述LSZ联板一端与多个绝缘子串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屏蔽环以及多根导线连接;且所述屏蔽环设置于所有导线外部;所述屏蔽环与导线之间具有一定间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LSZ联板包括:呈梯形的T型联板(6)、L1联板(16)、L2联板(17);所述T型联板(6)的两底边分别设有两排孔,每排孔的数量有多个,且两排孔的数量不同,数量较少的一排孔的每个孔均连接一个绝缘子串;数量较多的一排孔中,位于两侧的两个孔分别与一个L1联板(16)连接,位于中部的每个孔分别与一个L2联板(17)连接;所述L1联板(16)和所述L2联板(17)上设置有与导线连接的孔。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数量较少的一排孔的数量为3个;所述数量较多的一排孔的数量为4个;所述L1联板(16)和L2联板(17)的数量均为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L1联板(16)包括等腰三角形板和正方形板;所述等腰三角形板的底边与正方形板一边固定连接,且所述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大于所述正方形板的边;在所述L1联板(16)的等腰三角形板的三个角各设置一个孔;所述L2联板(17)包括等腰三角形板和与等腰三角形等底边的梯形板,所述等腰三角形和梯形通过底边一体成型;在所述L2联板(17)的等腰三角形板的三个角处各设置一个孔;所述L1联板(16)的等腰三角形板和所述L2联板(17)的等腰三角形板的底角上的每个孔分别与一根导线连接;所述L1联板(16)的等腰三角形板和所述L2联板(17)的等腰三角形板的顶角上的孔与所述T型联板(6)连接。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架空输电线路用侧环结构绕跳耐张串,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环包括一个第一屏蔽环(18)、至少两个第二屏蔽环(31)和屏蔽环支撑架,所述第一屏蔽环(18)竖向设置于导线一端,与LSZ连接,所述第二屏蔽环(31)水平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海军朱宽军周立宪司佳钧刘胜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