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输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8997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6-01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输液器,包括输液管路,所述输液管路的进液端设有两支管,支管上设有瓶塞穿刺器、空气过滤器和进液开关,输液管路的出液端设有静脉穿刺针,输液管路沿输液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注射件、墨菲氏滴管、第二注射件和流量调节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避免使用现有方法进行处理导致的断开静脉穿刺针后污染连接处,以及二次扎入头皮针引起病人的不适,提高了输液的安全性,避免医患纠纷。避免医患纠纷。避免医患纠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输液器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输液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会及时到医院就诊,导致医院工作量增加,临床护理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而输液是医院常用的治疗病人的方式。因为工作量大,特别中午班等工作高峰期难免会发生个别患者输液瓶未及时更换导致空气下滑至墨菲滴管以下的情况。为了杜绝因输液不慎造成空气栓塞等差错事故的发生,就必须迅速将墨菲滴管以下的空气及时排净。
[0003]通常临床上采用分离头皮针的方法排除墨菲滴管以下的空气,但此方法容易造成病人的头皮针刺破处受污染,并且二次扎入头皮针也容易引起病人的不适,导致医患纠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意在提供一种新型输液器,以解决病人输液时,排除墨菲滴管以下进入的空气,容易造成病人的头皮针刺破处受污染,并且二次扎入头皮针引起病人不适的问题。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新型输液器,包括输液管路,所述输液管路的进液端设有两支管,所述支管上设有瓶塞穿刺器、空气过滤器和进液开关,所述输液管路的出液端设有静脉穿刺针,所述输液管路沿输液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注射件、墨菲氏滴管、第二注射件和流量调节器。
[0007]优选地,所述第二注射件距离静脉穿刺针6

8cm。
[0008]优选地,所述流量调节器包括梯形壳体,所述梯形壳体内具有滑槽,滑槽上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与梯形壳体的内底面之间为供输液管路穿设的长条形内腔,所述梯形壳体的内底面沿轴向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宽度小于输液管路的直径且大于第二注射件的管路直径,所述开口设置有能够打开或闭合该开口的开口盖。
[0009]优选地,所述开口的横截面呈倒T型,所述开口盖与开口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开口盖能够适配盖合在开口处,所述梯形壳体的下端面转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能够转动至部分抵接在开口盖下侧。
[0010]优选地,所述滚轮与所述梯形壳体的内底面的最小距离不大于输液管路的管壁厚度的两倍,所述滚轮与所述梯形壳体的内底面的最大距离不小于所述输液管在未被压缩状态下的外径。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技术为一种新型输液器,通过在靠近静脉穿刺针的一端设置注射件和流量调节器,在墨菲氏滴管以下进入空气时,护士关闭流量调节器后用空针汲取药液或生理盐水进行填充式排气,能够避免断开静脉穿刺针后污染连接处,以及二次扎入头皮针引起病人的不适,提高输液的安全性,避免医患纠纷;流量调节器设置有开口和开口盖,使得流量
调节器能够沿输液管路移动,既能调节至如市面常用输液器的流量调节器的位置进行使用,避免流量调节器长期置于输液管路靠近静脉穿刺针的一端而压迫手背或影响取换静脉穿刺针,又能在墨菲氏滴管以下进入空气时,移动至输液管路靠近静脉穿刺针的一端并封闭输液管路,最大程度地避免空气进入病人体内。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输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图1中流量调节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6]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输液管路1、支管2、瓶塞穿刺器3、空气过滤器4、进液开关5、第一注射件6、墨菲氏滴管7、第二注射件8、流量调节器9、梯形壳体91、滚轮92、长条形内腔93、开口94、开口盖95、限位块96、静脉穿刺针10。
[0017]如图1所示的,一种新型输液器,包括输液管路1,输液管路1的进液端设有两支管2,支管2上依次设有瓶塞穿刺器3、空气过滤器4和进液开关5,输液管路1的出液端设有静脉穿刺针10,输液管路1沿输液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注射件6、墨菲氏滴管7、第二注射件8和流量调节器9。第二注射件8距离静脉穿刺针10为7cm。
[0018]参考图2,流量调节器9包括梯形壳体91,梯形壳体91内具有滑槽,滑槽上设置有滚轮92,滚轮92与梯形壳体91的内底面之间为供输液管路1穿设的长条形内腔93,滚轮92与梯形壳体91的内底面的最小距离不大于输液管路1的管壁厚度的两倍,滚轮92与梯形壳体91的内底面的最大距离不小于输液管在未被压缩状态下的外径。梯形壳体91的内底面沿轴向设置有开口94,开口94的宽度小于输液管路1的直径且大于第二注射件8的管路直径,开口94设置有能够打开或闭合该开口94的开口盖95。开口94的横截面呈倒T型,开口盖95与开口94的右侧转动连接,开口盖95能够适配盖合在开口94处,梯形壳体91的下端面转动连接有限位块96,限位块96能够转动至部分抵接在开口盖95下侧。
[0019]具体实施过程如下:使用时,两支管2的瓶塞穿刺器3连接输液袋,静脉穿刺针10对病人行静脉穿刺,流量调节器9可以位于墨菲氏滴管7和第二注射件8之间。当墨菲氏滴管7以下的输液管路1进入空气时,转动限位块96,打开开口盖95,将流量调节器9滑动至第二注射件8和静脉穿刺针10之间的输液管路1上,关闭开口盖95并回转限位块96,接着使用流量调节器9关闭输液管路1,护士再通过空针汲取药液或生理盐水,从第二注射件8注入到输液管路1中进行填充式排气,操作完毕后,流量调节器9可固定不动或按上述操作返回原位置。
[0020]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技术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输液器,包括输液管路,所述输液管路的进液端设有两支管,所述支管上设有瓶塞穿刺器、空气过滤器和进液开关,所述输液管路的出液端设有静脉穿刺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路沿输液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注射件、墨菲氏滴管、第二注射件和流量调节器;所述流量调节器包括梯形壳体,所述梯形壳体内具有滑槽,滑槽上设置有滚轮,所述滚轮与梯形壳体的内底面之间为供输液管路穿设的长条形内腔,所述梯形壳体的内底面沿轴向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的宽度小于输液管路的直径且大于第二注射件的管路直径,所述开口设置有能够打开或闭合该开口的开口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佳丽
申请(专利权)人:乐至县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