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卧位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6565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颈部固定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侧卧位固定器。其包括上板、下板与遮挡机构,遮挡机构包括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于上板的底端表面与下板的顶端表面;上滑槽,所述上滑槽开设于上连接板底端内部,所述下连接板活动连接于上滑槽内侧;滑块,所述滑块固定连接于下连接板外侧,所述滑块活动连接于上滑槽内侧;设置的遮挡机构,能有效将上板与下板之间设置的元件进行遮挡,避免使用者误触,同时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可根据上板与下板的上升下降一起滑动,提升了装置整体安全性的同时,不影响上板与下板的升降设置,更加实用与便利。更加实用与便利。更加实用与便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卧位固定器


[0001]本技术涉及颈部固定器
,特别是指一种侧卧位固定器。

技术介绍

[0002]颈椎术后患者采取颈部制动维持颈脊柱中立位是保证术后顺利康复的有效治疗措施,但颈部制动常是患者感觉最不舒适的原因,频繁变化体位难以维持颈脊柱的中立位。颈椎术后患者需侧卧角度为30~45
°
,当患者保持30
°
左右的侧卧角度时,使用通常的垫枕会使头部的侧边缺乏支撑,增大颈部压力,或垫枕高度不合适,导致使患者颈部不能得到很好放松,舒适度差,不利于颈部恢复;
[0003]如授权公告号为CN213076321U的技术所公开的一种颈椎术后侧卧位固定器,其虽然可根据患者体型调整头枕的高度,维持颈椎的生理弯曲度,提高患者舒适度,有助于颈椎术后恢复,但是并未解决上板与下板之间并无随着升降高度可跟着一起调整的遮挡板,容易让上板与下板之间进入异物,或是让使用者、陪护人员等不小心误触到上下板之间的元件,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侧卧位固定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侧卧位固定器,现有的固定器具有上板与下板之间并无随着升降高度可跟着一起调整的遮挡板,容易让上板与下板之间进入异物,或是让使用者、陪护人员等不小心误触到上下板之间的元件。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如下方案:
[0006]一种侧卧位固定器,包括上板、下板与遮挡机构,其特征在于,遮挡机构包括:
[0007]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于上板的底端表面与下板的顶端表面;
[0008]上滑槽,所述上滑槽开设于上连接板底端内部,所述下连接板活动连接于上滑槽内侧;
[0009]滑块,所述滑块固定连接于下连接板外侧,所述滑块活动连接于上滑槽内侧。
[0010]优选地,所述滑块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且所述下板顶端表面开设有下滑动槽,所述上连接板活动连接于下滑动槽内侧。
[0011]优选地,所述滑块外侧开设有转槽,所述转槽内侧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与转槽的连接处设置有转轴,所述滚轮滚动连接于上滑槽内侧。
[0012]优选地,所述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外侧分别设置有上防护棉布与下防护棉布,所述上防护棉布与下防护棉布的表面积分别为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表面积的零点九八倍。
[0013]优选地,所述上滑槽内侧顶端表面设置有上缓冲条,所述下滑动槽内侧顶端表面设置有下缓冲条。
[0014]优选地,还包括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底槽,所述底槽开设于下板底端表面,所述底槽内侧活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底端表面连接有魔术贴,所述下板一侧表
面开设有穿透槽,所述活动板外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推板,所述连接推板活动连接于穿透槽内侧,且所述连接推板一端位于下板外侧,所述连接推板与穿透槽的数量均设置有两个。
[0015]优选地,所述底槽与活动板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弹簧,所述穿透槽内侧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侧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外侧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外侧啮合连接有齿条,所述齿条活动连接于连接推板顶端表面。
[0016]优选地,所述转杆与活动槽的连接处设置有轴承,且所述转杆位于下板外侧的一端端面固定连接有转块。
[0017]优选地,所述连接推板顶端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开设于活动板位于下板外侧的顶端表面。
[0018]优选地,所述魔术贴与活动板的连接处设置有连接纽扣,所述连接纽扣围绕活动板底端表面呈等距离分布。
[0019]本技术的上述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0]上述方案,设置的遮挡机构,能有效将上板与下板之间设置的元件进行遮挡,避免使用者误触,同时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可根据上板与下板的上升下降一起滑动,提升了装置整体安全性的同时,不影响上板与下板的升降设置,更加实用与便利;设置的连接机构,让使用者在使用本装置时,可以将下板与床体等进行可拆卸的连接,从而提升装置与其他物体之间的连接紧密性,避免在使用途中出现位移情况。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图3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1、上板;2、下板;3、活动板;4、转杆;11、上连接板;12、上防护棉布;13、上滑槽;14、上缓冲条;20、底槽;201、穿透槽;202、活动槽;21、下连接板;22、下防护棉布;23、下滑动槽;24、下缓冲条;25、滑块;26、转槽;27、滚轮;28、转轴;31、连接弹簧;32、连接推板;33、凹槽;34、魔术贴;35、连接纽扣;41、齿轮;42、齿条;43、转块;44、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8]如图1~4所示的,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卧位固定器,包括上板1、下板2与遮挡机构,遮挡机构包括上连接板11与下连接板21,上连接板11与下连接板21分别固定连接于上板1的底端表面与下板2的顶端表面;上滑槽13,上滑槽13开设于上连接板11底端内部,下连接板21活动连接于上滑槽13内侧;滑块25,滑块25固定连接于下连接板21外侧,滑块25活动连接于上滑槽13内侧;滑块25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且下板2顶端表面开设有下滑动槽23,上
连接板11活动连接于下滑动槽23内侧。
[0029]在上板1与下板2之间的升降组件开始工作,上板1上升时,上连接板11跟着上板1上升,同时下连接板21顺着上滑槽13往下滑动,将上板1与下板2之间的缝隙遮挡完全;能有效将上板1与下板2之间设置的元件进行遮挡,避免使用者误触,同时上连接板11与下连接板21可根据上板1与下板2的上升下降一起滑动,提升了装置整体安全性的同时,不影响上板1与下板2的升降设置,更加实用与便利。
[0030]本实施例的遮挡组件包括转槽26、滚轮27与转轴28,滑块25外侧开设有转槽26,转槽26内侧转动连接有滚轮27,滚轮27与转槽26的连接处设置有转轴28,滚轮27滚动连接于上滑槽13内侧;通过该设计,让滑块25在上滑槽13内滑动时,滚轮27可以不停地与上滑槽13进行接触并自转,从而有效消除摩擦,使得下连接板21在上滑槽13内的滑动更加顺滑。
[0031]本实施例的遮挡组件包括上防护棉布12与下防护棉布22,上连接板11与下连接板21外侧分别设置有上防护棉布12与下防护棉布22,上防护棉布12与下防护棉布22的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卧位固定器,包括上板、下板与遮挡机构,其特征在于,遮挡机构包括: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所述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分别固定连接于上板的底端表面与下板的顶端表面;上滑槽,所述上滑槽开设于上连接板底端内部,所述下连接板活动连接于上滑槽内侧;滑块,所述滑块固定连接于下连接板外侧,所述滑块活动连接于上滑槽内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卧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的数量设置有两个,且所述下板顶端表面开设有下滑动槽,所述上连接板活动连接于下滑动槽内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卧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外侧开设有转槽,所述转槽内侧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与转槽的连接处设置有转轴,所述滚轮滚动连接于上滑槽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卧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外侧分别设置有上防护棉布与下防护棉布,所述上防护棉布与下防护棉布的表面积分别为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表面积的零点九八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卧位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滑槽内侧顶端表面设置有上缓冲条,所述下滑动槽内侧顶端表面设置有下缓冲条。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卧位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嘉鑫迟宏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