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冷却塔的特制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6471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冷却塔的特制泵,其工作时,外部的水流可通过第三入水口沿入水管进入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中由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共同对其进行增压,经过增压后的水流沿出水管流动后从第三出水口流出,另一方面可通过第一阀门控制只有第一泵体工作或者只有第二泵体工作或者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一起工作,与传统的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单水泵增压和多水泵增压,有效提高了水流增压效率。高了水流增压效率。高了水流增压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冷却塔的特制泵


[0001]本技术涉及及流体介质冷却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冷却塔的特制泵。

技术介绍

[0002]水泵是运输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选乳液和液态金属等。
[0003]也可输送液体、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水泵性能的技术参数有流量、西城、扬程、轴功率、水功率、效率等;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可分为容积水泵、叶片泵等类型。容积泵是利用其工作室容积的变化来传递能量;叶片泵是利用回转叶片与水的相互作用来传递能量,有离心泵、轴流泵和混流泵等类型。
[0004]水泵一般具有一个进水口和一个出水口,适用于大部分常规情况下的工程使用,但在面对一些规模较大的工程时,单个水泵且单进水口和单出水口的结构则显得不够用,对水流的增压能力显得不足,即存在有增压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冷却塔的特制泵,旨在解决常规水泵在面对大规模工程时对水流的增压效率低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冷却塔的特制泵,包括入水管、出水管、第一泵体以及第二泵体,所述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呈左右相对设置,且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的工作室通连,第一泵体的上侧设有第一入水口,下侧设有第一出水口,第二泵体的上侧设有第二入水口,下侧设有第二出水口,所述入水管位于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的上方且入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入水口和第二入水口对接,所述出水管位于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的下方且出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对接,所述入水管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入水口,外部的水流可经第三入水口沿入水管送至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中,所述出水管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出水口,经过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增压后的水流可沿出水管流动后从第三出水口中流出,另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用于控制第一泵体与入水管和出水管之间的通与断,或者用于控制第二泵体与入水管和出水管之间的通与断。
[0007]本技术在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了入水管和出水管,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的工作室通连,入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泵体上的第一入水口和第二泵体上的第二入水口对接,出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泵体上的第一出水口和第二泵体上的第二出水口对接,在入水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入水口,在出水管上设置了至少一个第三出水口,还设置了第一阀门用于控制第一泵体与入水管和出水管之间的通与断,或者控制第二泵体与入水管和出水管之间的通与断,工作时外部的水流可通过第三入水口沿入水管进入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中由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共同对其进行增压,经过增压后的水流沿出水管流动后从第三出水口流出,另一方面可通过第一阀门控制只有
第一泵体工作或者只有第二泵体工作或者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一起工作,与传统的相比,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单水泵增压和多水泵增压,有效提高了水流增压效率。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技术第一角度立体图;
[0009]图2为本技术第二角度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1]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12]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3]本技术提出一种用于冷却塔的特制泵。
[0014]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至2所示,该用于冷却塔的特制泵包括入水管1、出水管2、第一泵体3以及第二泵体4,所述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呈左右相对设置,且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的工作室通连,第一泵体3的上侧设有第一入水口31,下侧设有第一出水口32,第二泵体4的上侧设有第二入水口41,下侧设有第二出水口42,所述入水管1位于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的上方且入水管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入水口31和第二入水口41对接,所述出水管2位于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的下方且出水管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出水口32和第二出水口42对接,所述入水管1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入水口11,外部的水流可经第三入水口11沿入水管1送至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中,所述出水管2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出水口21,经过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增压后的水流可沿出水管2流动后从第三出水口21中流出,另设有第一阀门100,所述第一阀门100用于控制第一泵体3与入水管1和出水管2之间的通与断,或者用于控制第二泵体4与入水管1和出水管2之间的通与断。
[0015]本技术在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的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了入水管和出水管,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的工作室通连,入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泵体上的第一入水口和第二泵体上的第二入水口对接,出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泵体上的第一出水口和第二泵体上的第二出水口对接,在入水管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入水口,在出水管上设
置了至少一个第三出水口,还设置了第一阀门用于控制第一泵体与入水管和出水管之间的通与断,或者控制第二泵体与入水管和出水管之间的通与断,工作时外部的水流可通过第三入水口沿入水管进入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中由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共同对其进行增压,经过增压后的水流沿出水管流动后从第三出水口流出,另一方面可通过第一阀门控制只有第一泵体工作或者只有第二泵体工作或者第一泵体和第二泵体一起工作,与传统的相比,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用于单水泵增压和多水泵增压,有效提高了水流增压效率。
[0016]具体的,所述入水管1靠近第一泵体3的一端和出水管2靠近第一泵体3的一端均设有所述第一阀门100,以通过第一阀门100控制第一泵体3与入水管1和出水管2之间的通与断。
[0017]具体的,所述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为离心泵、轴流泵或者混流泵。
[0018]具体的,所述第三入水口11和第三出水口21的数量均为两个,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冷却塔的特制泵,其特征在于:包括入水管(1)、出水管(2)、第一泵体(3)以及第二泵体(4),所述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呈左右相对设置,且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的工作室通连,第一泵体(3)的上侧设有第一入水口(31),下侧设有第一出水口(32),第二泵体(4)的上侧设有第二入水口(41),下侧设有第二出水口(42),所述入水管(1)位于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的上方且入水管(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入水口(31)和第二入水口(41)对接,所述出水管(2)位于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的下方且出水管(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出水口(32)和第二出水口(42)对接,所述入水管(1)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入水口(11),外部的水流可经第三入水口(11)沿入水管(1)送至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中,所述出水管(2)的中部设有至少一个第三出水口(21),经过第一泵体(3)和第二泵体(4)增压后的水流可沿出水管(2)流动后从第三出水口(21)中流出,另设有第一阀门(100),所述第一阀门(100)用于控制第一泵体(3)与入水管(1)和出水管(2)之间的通与断,或者用于控制第二泵体(4)与入水管(1)和出水管(2)之间的通与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却塔的特制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入水管(1)靠近第一泵体(3)的一端和出水管(2)靠近第一泵体(3)的一端均设有所述第一阀门(100),以通过第一阀门(100)控制第一泵体(3)与入水管(1)和出水管(2)之间的通与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冷却塔的特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劲松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金菱制冷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