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热泵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61529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热泵空调器,其中的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芯部,所述换热芯部具有多根并联设置的微通道扁管,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呈蛇形延伸且分别具有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的第一端口与集气管连通,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的第二端口与集液管组件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并联于集气管与集液管组件之间的多根呈蛇形延伸的微通道扁管,能够显著增加冷媒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通径、减小换热器压降、降低系统功耗,从而提高换热器换热性能。提高换热器换热性能。提高换热器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通道换热器、热泵空调器


[0001]本技术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热泵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高效的换热器,但在传统结构中微通道换热器集流管内冷媒分流不均、翅片结构排水性差两大原因导致微通道换热器在热泵空调上难以应用。目前行业内已有带排水结构翅片的热泵微通道换热器,可以解决排水问题,但集流管内气液二相冷媒分流不均问题仍急待解决。目前的行业内微通道换热器中存在采用单根微通道扁管弯折形成蛇形管的方式,这种方式导致冷媒的管程过长,换热器换热性能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因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热泵空调器,能够克服相关技术中微通道换热器冷媒管程过长、换热性能较低的不足。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芯部,所述换热芯部具有多根并联设置的微通道扁管,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呈蛇形延伸且分别具有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的第一端口与集气管连通,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的第二端口与集液管组件连通。
[000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处于所述换热芯部的同一侧。
[000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的第一端口伸出所述换热芯部的换热主体的长度大于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的第二端口伸出所述换热芯部的换热主体的长度。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液管组件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间隔位置设有两根第一连接管以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形成冷媒回路,两根所述第一连接管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集液管组件中引入的冷媒中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进入所述微通道扁管内。
[000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根所述第一连接管分别一一对应处于所述换热芯部的最顶部与最底部的所述微通道扁管分别具有的第一端口。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根所述第一连接管之间还间隔设有多根第二连接管,多根所述第二连接管与处于所述最顶部与最底部的所述微通道扁管之间的多根微通道扁管分别具有的第一端口一一对应连通,且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通,且所述第一集流管上具有进液管。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液管处于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换热芯部的底部相对应的一端,所述进液管具有朝向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换热芯部的顶部相对应的一端的引射孔。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侧壁上具有与多根所述第一连接管及第二
连接管一一对应的第一过流孔,所述引射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过流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内径。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微通道扁管包括相互平行的平直段以及处于相邻两个平直段之间的圆弧段,处于所述换热芯部第一侧的圆弧段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处于所述换热芯部第二侧的圆弧段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重合,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所述换热芯部的相对两侧。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芯部还具有多个换热翅片,所述换热翅片为板状,所述换热翅片上具有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插槽,多个插槽与所述微通道扁管具有的平直段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换热翅片通过所述插槽与所述微通道扁管之间组装为一体。
[0014]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热泵空调器,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为上述的微通道换热器。
[001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微通道换热器、热泵空调器,采用并联于集气管与集液管组件之间的多根呈蛇形延伸的微通道扁管,能够显著增加冷媒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通径、减小换热器压降、降低系统功耗,从而提高换热器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微通道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集液管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2中进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图1中的微通道扁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1中的换热翅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6为图1中的集液管内冷媒进入后的循环流动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3]1、换热芯部;11、微通道扁管;111、平直段;112、圆弧段;2、集液管组件;21、第一集流管;211、第一过流孔;22、第二集流管;221、第二过流孔;23、第一连接管;24、第二连接管;25、进液管;251、引射孔;3、集气管;4、换热翅片;41、插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4]结合参见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包括换热芯部1,所述换热芯部1具有多根并联设置的微通道扁管11,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呈蛇形延伸且分别具有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的第一端口与集气管3连通,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的第二端口与集液管组件2连通。该技术方案中,采用并联于集气管3与集液管组件2之间的多根呈蛇形延伸的微通道扁管11,能够显著增加冷媒在换热器中的流动通径、减小换热器压降、降低系统功耗,从而提高换热器换热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微通道扁管11内的具有微通道(也即扁管孔道),而其蛇形延伸的微通道扁管11的流程较长,在具体设计时需要考虑系统压降,适当减少扁管孔数、放大扁管孔径。所述蛇形延伸具体为多个呈U型的扁管并行间隔设置后,将相邻的两个U型的扁管的开口通过弯管连通后形成的形状。
[002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处于所述换热
芯部1的同一侧,对应的,此时所述集气管3及集液管组件2也处于所述换热芯部1的同一侧,这种结构方式尤其适用于热泵空调器的外机内,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压缩机的管路连接难度,节省管路成本。进一步的,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的第一端口伸出所述换热芯部1的换热主体的长度大于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的第二端口伸出所述换热芯部1的换热主体的长度,从而使所述集气管3处于所述集液管组件2的外侧位置,有效防止所述集气管3与所述集液管组件2之间发生干涉。
[0026]参见图2及图6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集液管组件2包括间隔设置(优选为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集流管21、第二集流管22,所述第一集流管2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2的间隔位置设有两根第一连接管23以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2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2形成冷媒回路,两根所述第一连接管23沿所述第一集流管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集液管组件2中引入的冷媒(气液两相混合冷媒)中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23进入所述微通道扁管11内。该技术方案中,冷媒进入所述集液管组件2后形成循环流动混合,从而实现对流入的气液两相冷媒充分混合、均匀分流,冷媒能够以均匀的雾状形式进入换热管内,提高换热器换热性能。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两根所述第一连接管23分别一一对应处于所述换热芯部1的最顶部与最底部的所述微通道扁管11分别具有的第一端口,进一步地,两根所述第一连接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芯部(1),所述换热芯部(1)具有多根并联设置的微通道扁管(11),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呈蛇形延伸且分别具有第一端口及第二端口,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的第一端口与集气管(3)连通,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的第二端口与集液管组件(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的第一端口与第二端口处于所述换热芯部(1)的同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的第一端口伸出所述换热芯部(1)的换热主体的长度大于每根所述微通道扁管(11)的第二端口伸出所述换热芯部(1)的换热主体的长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液管组件(2)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集流管(21)、第二集流管(22),所述第一集流管(2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2)的间隔位置设有两根第一连接管(23)以连通所述第一集流管(21)与所述第二集流管(22)形成冷媒回路,两根所述第一连接管(23)沿所述第一集流管(2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集液管组件(2)中引入的冷媒中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23)进入所述微通道扁管(11)内。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第一连接管(23)分别一一对应处于所述换热芯部(1)的最顶部与最底部的所述微通道扁管(11)分别具有的第一端口。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通道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两根所述第一连接管(23)之间还间隔设有多根第二连接管(24),多根所述第二连接管(24)与处于所述最顶部与最底部的所述微通道扁管(11)之间的多根微通道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甲元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