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4759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42
本申请涉及一种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包括:镜头;感光组件,其具有感光芯片;第一驱动部,其适于安装所述镜头并驱动所述镜头在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以及第二驱动部,其适于驱动所述感光芯片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基础部和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二基础部包括基座和盖,所述感光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下表面和所述基座的上表面通过滚珠活动连接。本申请还提供了相应的摄像模组。本申请可以在避免像糊的同时增加防抖行程或防抖响应速度。加防抖行程或防抖响应速度。加防抖行程或防抖响应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0001]相关申请
[0002]本申请是名称为“光学防抖摄像模组”、于2020年10月30日提交的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1191352.1的母案的分案申请。


[0003]本专利技术涉及摄像器材
,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技术介绍

[0004]随着消费者对于手机拍照需求的增加,手机摄像头(即摄像模组)的功能越来越丰富,人像拍摄、远距拍摄、光学变焦、光学防抖等功能都集成在了体积有限的摄像头中,而其中自动对焦、光学防抖、光学变焦等功能往往都需要依靠光学致动器(有时也可以称为马达)来实现。
[0005]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典型的具有马达的摄像模组。参考图1,该摄像模组通常包括镜头1、马达机构2(可简称为马达)和感光组件3。该摄像模组在拍摄状态下,来自拍摄对象的光线通过镜头1聚焦到感光组件3的感光元件3a上。在结构上,镜头1固定于马达的马达载体(图1中为具体示出)上,该马达载体是可活动部件,它通常可在马达的驱动元件的作用下,带动镜头1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而对于具有光学防抖(OIS)功能的摄像模组,其马达往往具有更复杂的结构。这是因为该马达除了要驱动镜头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外,还需要驱动镜头1在其他自由度上(例如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移动以补偿拍摄时的抖动。通常来说,摄像模组的抖动包括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平移(x轴、y轴方向的平移)和旋转(指在xoy平面内的旋转,其转轴方向可以与光轴大致相同),以及倾斜抖动(指绕x、y轴的旋转,在摄像模组领域中,倾斜抖动又称为tilt抖动)。当模组中的陀螺仪(或其他位置感测元件)检测到某一方向的抖动时,可以发出指令使马达驱动镜头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一距离,从而补偿镜头的抖动。通常来说,镜头只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进行平移和/或旋转来补偿摄像模组的抖动,这是因为如果让镜头绕x、y轴旋转,即如果通过镜头的tilt调节来实现防抖效果,可能会导致模组的成像品质下降,甚至会造成像糊而难以达到基本的成像品质要求。
[0006]然而,随着手机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镜头的体积和重量越来越大,对马达的驱动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当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对摄像模组的体积也有很大的限制,马达的占用体积随着镜头的增大而相应的增加。换句话说,在镜头向更大体积、更大重量发展的趋势下,马达所能提供的驱动力却难以相应地增加。在驱动力受限的前提下,镜头越重,马达能够驱动镜头移动的行程越短,影响防抖能力。另一方面,镜头越重,马达能够驱动镜头移动的速度也越慢,镜头到达预定的补偿位置的时间也越长,这也会影响防抖效果。
[0007]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行程以及防抖响应速度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行程或防抖响应速度的解决方案。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包括:镜头;感光组件,其具有感光芯片;第一驱动部,其适于安装所述镜头并驱动所述镜头在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以及第二驱动部,其适于驱动所述感光芯片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基础部和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二基础部包括基座和盖,所述感光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下表面和所述基座的上表面通过滚珠活动连接。
[0010]其中,所述基座的上表面、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下表面在z轴方向上依次承靠,使得所述第二可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础部的移动自由度限制在xoy平面以内,其中所述z轴垂直于所述xoy平面,所述z轴为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的坐标轴。
[0011]其中,所述滚珠设置于凹槽中。
[0012]其中,所述滚珠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上表面的凹槽中。
[0013]其中,所述盖的底部连接所述基座,所述盖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
[0014]其中,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基础部和第一可动部,所述盖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基础部固定在一起。
[0015]其中,所述第二驱动部还用于驱动所述感光芯片在xoy平面上旋转。
[0016]其中,在俯视角度下看,所述滚珠完全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投影范围内或者部分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投影范围内。
[0017]其中,所述基座包括基板,所述滚珠布置于所述基板的边缘区域。
[0018]其中,在俯视角度下所述滚珠布置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四角区域。
[0019]其中,所述第二基础部设置至少三个所述凹槽,至少三个所述滚珠设置于至少三个所述凹槽,以在所述xoy平面上承载所述第二可动部。
[0020]其中,所述第二可动部包括可动部底板和可动部侧壁,所述可动部侧壁自所述可动部底板的边缘区域向上延伸而形成;所述感光组件置于所述可动部底板和所述可动部侧壁形成的容纳槽中。
[0021]其中,所述可动部侧壁的内侧面与所述感光组件的外侧面之间具有胶水,以将所述第二可动部与所述感光组件固定在一起。
[0022]其中,所述盖包括盖侧壁和自所述盖侧壁的顶部向内延伸而形成的承靠台;所述滚珠及所述第二可动部的边缘区域被夹持于所述基座和所述承靠台之间。
[0023]其中,所述承靠台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可动部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二间隙小于10μm。
[0024]其中,所述第二驱动部的驱动元件为线圈磁石组合。
[0025]其中,所述基座包括基板,所述第二驱动部的驱动元件为线圈磁石组合;所述线圈磁石组合包括线圈和磁石,其中所述磁石设置在所述基板的边缘区域,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可动部底板的边缘区域;或者所述线圈和所述磁石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可动部和所述第二基础部的侧壁。
[0026]其中,所述线圈磁石组合包括第一线圈磁石对、第二线圈磁石对和第三线圈磁石对;其中,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与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用于提供x轴方向上的驱动力;所述
第三线圈磁石对用于提供y轴方向上的驱动力;并且在俯视角度下,所述第一线圈磁石对与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可以分别沿着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第一边和第二边布置,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不相交,而所述第二线圈磁石对沿着所述第二驱动部的第三边布置,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均相交。
[0027]其中,所述基座包括基板和基座侧壁;所述可动部侧壁与所述基座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大于200μm。
[0028]其中,所述可动部底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基板之间具有第三间隙,所述第三间隙小于10μm。
[0029]其中,所述感光组件包括线路板,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所述第一连接带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二连接带与感光组件的线路板连接并导通;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带设置多个弯折形成弯曲层叠状。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下列至少一个技术效果:
[0031]1.本申请能够提高摄像模组的防抖行程,从而可以对摄像模组的较大抖动进行补偿。
[0032]2.本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感光组件,其具有感光芯片;第一驱动部,其适于安装所述镜头并驱动所述镜头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以及第二驱动部,其适于驱动所述感光芯片在x轴和y轴方向平移,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基础部和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二基础部包括基座和盖,所述感光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可动部,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下表面和所述基座的上表面通过滚珠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的上表面、所述滚珠和所述第二可动部的下表面在z轴方向上依次承靠,使得所述第二可动部相对于所述第二基础部的移动自由度限制在xoy平面以内,其中所述z轴垂直于所述xoy平面,所述z轴为所述摄像模组的光轴方向的坐标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设置于凹槽中。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珠设置于所述基座的上表面的凹槽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的底部连接所述基座,所述盖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基础部和第一可动部,所述盖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基础部固定在一起。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部还用于驱动所述感光芯片在xoy平面上旋转。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在俯视角度下看,所述滚珠完全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投影范围内或者部分位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投影范围内。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包括基板,所述滚珠布置于所述基板的边缘区域。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在俯视角度下所述滚珠布置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四角区域。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础部设置至少三个所述凹槽,至少三个所述滚珠设置于至少三个所述凹槽,以在所述xoy平面上承载所述第二可动部。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防抖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动部包括可动部底板和可动部侧壁,所述可动部侧壁自所述可动部底板的边缘区域向上延伸而形成;所述感光组件置于所述可动部底板和所述可动部侧壁形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栋立魏罕钢吴湖李剑虹刘佳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