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4568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6 2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包括大棚本体,所述大棚本体包括底部框架、棚架单元、纵向支撑杆、支撑柱以及棚顶膜,所述棚架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棚架单元沿纵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底部框架上,所述底部框架上对应各所述棚架单元均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用以支撑所述棚架单元,各相邻所述棚架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纵向支撑杆连接,依次并排设置的所述棚架单元上均覆盖有棚顶膜,所述棚顶膜为可更换式多色棚膜,所述棚架单元内安装有用于检测棚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棚内湿度的湿度传感器,所述底部框架下安装有支撑脚和行走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具有太阳能利用率高、通风效果好、移动性强、监控性好的优点。控性好的优点。控性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


[0001]本技术属于设施园艺工程设备
,具体是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

技术介绍

[0002]塑料拱棚多应用于我国南方地区,可实现春提早、秋延后栽培,受到种植生产者欢迎而广泛发展。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温光湿环境条件是提高种植生产效益的关键之一,而我国南方地区在夏季多高温多雨天气,为实现农作物的越夏栽培,需要解决塑料拱棚的避雨降温的难题。当前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的塑料拱棚在夏季的避雨降温效果差,严重影响南方地区伏季蔬菜的供应,亟需一种能实现越夏栽培的避雨降温的大跨度塑料拱棚。南方还多光照不足的天气,非对称结构能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提高棚内作物对光能和热能的利用率。
[0003]为解决现有塑料拱棚太阳能利用率低、移动性弱、监控性差的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旨在解决现有塑料拱棚太阳能利用率低、通风效果差、移动性弱、监控性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包括大棚本体,所述大棚本体包括底部框架、棚架单元、纵向支撑杆、支撑柱以及棚顶膜,所述棚架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棚架单元沿纵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底部框架上,所述底部框架上对应各所述棚架单元均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用以支撑所述棚架单元,各相邻所述棚架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纵向支撑杆连接,依次并排设置的所述棚架单元上均覆盖有棚顶膜,所述棚顶膜为可更换式多色棚膜,所述棚架单元内安装有用于检测棚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棚内湿度的湿度传感器,所述底部框架下安装有支撑脚和行走轮。
[0007]优选地,所述底部框架为方形中空结构且平行地面设置,所述棚架单元包括高钢管结构桁架单元、低钢管结构桁架单元以及屋脊,所述高钢管结构桁架单元包括第一直线柱、第一弧线柱,所述第一直线柱的一端倾斜连接在所述底部框架的一条侧边上,所述第一直线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弧线柱连接,所述低钢管结构桁架单元包括第二直线柱、第二弧线柱,所述第二直线柱的一端倾斜连接在所述底部框架的另一条侧边上,所述第二直线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弧线柱连接,所述第一弧线柱朝向所述第二直线柱延伸,所述第二弧线柱朝向所述第一直线柱延伸,且所述第一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高于所述第二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所述第一弧线柱与所述第二弧线柱通过所述屋脊连接固定,并使所述第一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与所述第二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之间形成顶通风口,所述第一弧线柱和所述第二弧线柱的弯曲方向均朝向所述底部框架,所述大棚本体还包括纵拉杆,所述纵拉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纵拉杆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线柱与所述第一弧线柱交界处以
及所述第二直线柱与所述第二弧线柱连接处。
[0008]优选地,所述大棚本体还包括卷膜器和棚侧膜,所述卷膜器用于卷收所述棚侧膜,所述棚侧膜包括第一棚侧膜和第二棚侧膜,所述第一棚侧膜覆盖于所述顶通风口,纵向依次设置的各所述棚架单元的第一直线柱之间形成侧通风口,所述第二棚侧膜覆盖所述侧通风口,所述顶通风口和所述侧通风口上均设置有防虫网。
[0009]优选地,所述棚架单元上设置有压膜槽,所述压膜槽安装于所述顶通风口和所述侧通风口的上下两侧,所述防虫网固定在所述压膜槽内。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直线柱与所述第二直线柱关于所述底部框架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直线柱与所述底部框架所在平面夹角为85
°
,所述底部框架横向跨度为10m

14m,所述高钢管结构桁架单元的单侧横向跨度为6m

8m,所述低钢管结构桁架单元的单侧横向跨度为4m

6m,各相邻所述棚架单元的纵向间距为1m

1.2m。
[0011]优选地,所述第一弧线柱与所述第二弧线柱关于所述底部框架非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的延伸长度超出所述第二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0.5m,所述顶通风口的的宽度不小于1m。
[0012]优选地,各相邻所述棚架单元之间的所述纵向支撑杆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纵向支撑杆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弧线柱的两端以及所述第二弧线柱的两端,所述支撑柱为高度可调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所述第二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柱上,所述大棚本体内沿横向还设置有稳定横梁,所述稳定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纵拉杆上。
[0013]优选地,所述大棚本体还包括斜撑,所述斜撑包括多个第一斜撑和多个第二斜撑,多个所述第一斜撑与多个所述第二斜撑首尾相连且用于连接固定多个并排布置的所述第一直线柱和所述第二直线柱。
[0014]优选地,所述大棚本体还包括棚头,所述棚头平行所述棚架单元设置于所述底部框架的端头,所述棚头包括棚门立柱、棚门轨道、棚门门页,所述棚门立柱平行所述支撑柱固定安装于所述底部框架上,所述棚门轨道固定安装在所述稳定横梁上,所述棚门门页滑动安装于所述棚门轨道上。
[0015]优选地,所述卷膜器为齿轮传感式卷膜器,所述卷膜器包括卷膜器主体及手柄,所述卷膜器主体通过延长杆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手柄安装在所述棚头。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包括:
[0017]1、本技术通过多个行走轮和支撑脚的配合,可便捷移动,将大棚移行至需要避风保温的使用场所,同时,棚内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可时刻监控棚内各项参数指标,确保棚内农作物在适宜条件下茁壮生长;
[0018]2、本技术所述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的跨度、脊高、肩高均具有较大尺寸,可实现棚内机械化操作;同时有足够空间可实现棚内的遮阳覆盖或多层内保温覆盖,兼顾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大棚非对称结构可调整棚内作物种植结构,改南北向栽培垄为东西向栽培垄,有利于作物通风利于生长,以及便于加装运输车提高采收效率。
[0019]3、本技术采用不等高棚架结构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的顶通风口,与侧通风口共同作用可以有效调控棚内温度;同时高钢管结构桁架单元的上顶端比低钢管结构桁架单元的上顶端超出一部分,可以有效解决雨天棚内漏雨和棚顶兜雨的弊端;
[0020]4、本技术采用非对称大棚结构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优化太阳入射角,让棚内作物吸收更多的光能和热能,尤其适合蔬菜反季节生产,降低设施投入成本,适合合作社和农户运营,提高蔬菜反季节生产的投入产出比;
[0021]5、本技术结构稳固,提高了塑料拱棚的荷载能力;棚内大空间既可以做到夏季避雨降温,又可以做到冬季保温,实现棚内作物周年栽培供应,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的正视图。
[0024]附图标号说明:
[0025][0026]具体实施方式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大棚本体,所述大棚本体包括底部框架、棚架单元、纵向支撑杆、支撑柱以及棚顶膜,所述棚架单元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棚架单元沿纵向依次设置在所述底部框架上,所述底部框架上对应各所述棚架单元均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用以支撑所述棚架单元,各相邻所述棚架单元之间通过所述纵向支撑杆连接,依次并排设置的所述棚架单元上均覆盖有棚顶膜,所述棚顶膜为可更换式多色棚膜,所述棚架单元内安装有用于检测棚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棚内湿度的湿度传感器,所述底部框架下安装有支撑脚和行走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框架为方形中空结构且平行地面设置,所述棚架单元包括高钢管结构桁架单元、低钢管结构桁架单元以及屋脊,所述高钢管结构桁架单元包括第一直线柱、第一弧线柱,所述第一直线柱的一端倾斜连接在所述底部框架的一条侧边上,所述第一直线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弧线柱连接,所述低钢管结构桁架单元包括第二直线柱、第二弧线柱,所述第二直线柱的一端倾斜连接在所述底部框架的另一条侧边上,所述第二直线柱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弧线柱连接,所述第一弧线柱朝向所述第二直线柱延伸,所述第二弧线柱朝向所述第一直线柱延伸,且所述第一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高于所述第二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所述第一弧线柱与所述第二弧线柱通过所述屋脊连接固定,并使所述第一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与所述第二弧线柱的延伸最顶端之间形成顶通风口,所述第一弧线柱和所述第二弧线柱的弯曲方向均朝向所述底部框架,所述大棚本体还包括纵拉杆,所述纵拉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纵拉杆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直线柱与所述第一弧线柱交界处以及所述第二直线柱与所述第二弧线柱连接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可移动式非对称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本体还包括卷膜器和棚侧膜,所述卷膜器用于卷收所述棚侧膜,所述棚侧膜包括第一棚侧膜和第二棚侧膜,所述第一棚侧膜覆盖于所述顶通风口,纵向依次设置的各所述棚架单元的第一直线柱之间形成侧通风口,所述第二棚侧膜覆盖所述侧通风口,所述顶通风口和所述侧通风口上均设置有防虫网。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信成张忠武杨连勇康杰蒋万黄琳陈位平冷丽萍彭元群王祯
申请(专利权)人: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