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和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5401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21 09:44
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和车辆。驱动装置的齿轮部与马达轴连接。供对马达进行冷却的油流动的油路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第一油路将齿轮收容部与泵收容部连接。第二油路将泵收容部与油冷却器连接。第三油路将油冷却器与第四油路连接。第四油路将第三油路与马达收容部连接。第一油路、第二油路和第三油路分别形成于第一外壳构件。第四油路形成于第三外壳构件。于第三外壳构件。于第三外壳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装置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以往,装设于车辆等的电动机通过供给冷却后的油等制冷剂来冷却。例如,从配置在电动机外部的泵供给制冷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2016

073163号公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6

073163号公报
[0004]然而,若将供制冷剂流通的配管配置在电动机的壳体外部,则存在驱动装置大型化而难以配置在车内的担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地配置油的油路的驱动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例示性的驱动装置包括马达、齿轮部、外壳、泵和油冷却器。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具有马达轴,所述定子位于比所述转子靠径向外侧处。所述马达轴能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齿轮部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端部连接。所述外壳收容所述马达和所述齿轮部。所述泵将收容在所述外壳内的油供给至所述马达。所述油冷却器冷却所述油。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外壳构件、第二外壳构件、第三外壳构件、马达收容部、齿轮收容部、侧板开口和油路。所述第一外壳构件具有筒状的筒部、侧板部和泵收容部,所述筒部沿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轴向延伸,所述侧板部覆盖所述筒部的轴向一端部,所述泵收容部收容所述泵。所述第二外壳构件安装于所述侧板部的轴向一端部。所述第三外壳构件将所述筒部的轴向另一端部封闭。所述马达收容部是由所述筒部、所述侧板部和所述第三外壳构件围成的空间,并收容所述马达。所述齿轮收容部是由所述侧板部和所述第二外壳构件围成的空间,并收容所述齿轮部。所述侧板开口沿轴向贯穿所述侧板部,并将所述马达收容部与所述齿轮收容部连接。所述油路供所述油流动。所述油路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将所述齿轮收容部与所述泵收容部连接。所述第二油路将所述泵收容部与所述油冷却器连接。所述第三油路将所述油冷却器与所述第四油路连接。所述第四油路将所述第三油路与所述马达收容部连接。所述第一油路、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第三油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壳构件。所述第四油路形成于所述第三外壳构件。
[0007]本专利技术例示性的车辆包括所述驱动装置。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例示性的驱动装置和车辆,能提供一种紧凑地配置油的油路的驱动装置。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从铅垂方向观察时的驱动装置的示意性的结构图。图2是从X轴方向观察时的驱动装置的示意性的结构图。图3是从Y轴方向观察时的驱动装置的示意性的结构图。图4是驱动装置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转子芯部的结构例的立体图。图6是从铅垂上方观察铅垂下方时的逆变器收容部的俯视图。图7是外壳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具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一例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驱动装置;2马达;21转子;22马达轴;220中空部;221轴筒部;222轴孔部;223凹部;23转子芯部;230转子通孔;231第一转子芯部;2310第一转子通孔;232第二转子芯部;2320第二转子通孔;233中间芯部;2331第一环状部;2332第二环状部;2333芯部开口;2334转子空间;24转子磁体;25定子;26定子芯部;27线圈;271线圈端;281第一马达轴承;282第二马达轴承;3齿轮部;31减速装置;310传递轴;310a中空部;311第一齿轮;312第二齿轮;313第三齿轮;314中间轴;32差动装置;321第四齿轮;341第一齿轮轴承;342第二齿轮轴承;343第三齿轮轴承;344第四齿轮轴承;4泵;41吸入口;42过滤器;43排出口;5外壳;51第一外壳构件;510安装部;511筒部;512侧板部;5120插通孔;513板部;514周壁部;515第一驱动轴穿孔;516第二马达轴承保持部;517第一齿轮轴承保持部;518第三齿轮轴承保持部;519侧板开口;52第二外壳构件;521第二齿轮轴承保持部;522第四齿轮轴承保持部;523第二驱动轴穿孔;524第一油贮存部;525第二油贮存部;526第一壁部;527第二壁部;528壁部;53第三外壳构件;531第一马达轴承保持部;54第四外壳构件;55油路;551第一油路;552第二油路;553第三油路;5530

连接管;554第四油路;555第一供给路径;556第二供给路径;557第三供给路径;558油供给部;5580散布孔;61马达收容部;62齿轮收容部;63逆变器收容部;64泵收容部;7逆变器单元;8油冷却器;CL油;Ds驱动轴;J2旋转轴线;J4中间轴线;J5差动轴线;P油积存部;RE制冷剂;200车辆;15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以下参照附图,对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11]在以下说明中,以驱动装置1装设在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为基准来规定重力方向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铅垂方向(即上下方向)。+Z方向为上方(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的铅垂上方),-Z方向为下方(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同的铅垂下方)。以下说明中的“铅垂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向”的一例。此外,以下说明中的“铅垂上方”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向一侧”的一例,以下说明中的“铅垂下方”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向另一侧”的一例。在各个结构要素中,将上方的端部称为“上端部”,将轴向上的上端部的位置称为“上端”。另外,将下方的端部称为“下端部”,将轴向上的下端部的位置称为“下端”。此外,在各个结构要素的表面中,将朝向上方的面称为“上表面”,将朝向下方的面称为“下表面”。
[0012]此外,X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其表示供驱动装置1装设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另外,以下说明中的“前后方向”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向”的一例。+X方向为车辆前方,

X方向为车辆后方。但是,也可以是,+X方向为车辆后方,

X方向为车辆前方。
[0013]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及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方向,其表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方向是车辆左方,

Y方向是车辆右方。但是,在+X方向作为车辆后方的情况下,也可以是,+Y方向是车辆右方,

Y方向是车辆左方。即,无论X轴方向如何,均是+Y方向为车辆左右方向的一侧,

Y方向为车辆左右方向的另一侧。此外,根据驱动装置1相对于车辆的装设方法,也可以是,X轴方向为车辆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Y轴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下述实施方式中,Y轴方向例如与马达2的旋转轴线J2等平行。因此,有时将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另外,本实施方式的“Y轴方向”为本专利技术的“轴向”的一例。
[0014]在以下说明中,除非特别说明,否则有时将与马达2的旋转轴线J2等规定轴线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此外,将与规定轴线正交的方向简称为“径向”,将以规定轴线为中心的周向称为“周向”。将径向中靠近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驱动装置,包括:马达,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和定子,所述转子具有马达轴,所述马达轴能以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定子位于比所述转子靠径向外侧处;齿轮部,所述齿轮部与所述马达轴的轴向一端部连接;外壳,所述外壳收容所述马达和所述齿轮部;泵,所述泵将收容在所述外壳内的油供给至所述马达;以及油冷却器,所述油冷却器对所述油进行冷却,所述外壳具有:第一外壳构件,所述第一外壳构件具有筒状的筒部、侧板部和泵收容部,所述筒部沿与所述旋转轴线平行的轴向延伸,所述侧板部覆盖所述筒部的轴向一端部,所述泵收容部收容所述泵;第二外壳构件,所述第二外壳构件安装于所述侧板部的轴向一端部;第三外壳构件,所述第三外壳构件将所述筒部的轴向另一端部封闭;马达收容部,所述马达收容部是由所述筒部、所述侧板部和所述第三外壳构件围成的空间,并收容所述马达;齿轮收容部,所述齿轮收容部是由所述侧板部和所述第二外壳构件围成的空间,并收容所述齿轮部;侧板开口,所述侧板开口沿轴向贯穿所述侧板部,并将所述马达收容部与所述齿轮收容部连接;以及油路,所述油路供所述油流动,所述油路包括第一油路、第二油路、第三油路和第四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将所述齿轮收容部与所述泵收容部连接,所述第二油路将所述泵收容部与所述油冷却器连接,所述第三油路将所述油冷却器与所述第四油路连接,所述第四油路将所述第三油路与所述马达收容部连接,所述第一油路、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第三油路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壳构件,所述第四油路形成于所述第三外壳构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向所述马达供给驱动电力的逆变器单元,所述外壳还具有:第四外壳构件,所述第四外壳构件配置在比所述筒部靠铅垂上方处;以及逆变器收容部,所述逆变器收容部收容所述逆变器单元,所述第一外壳构件还具有:板部;以及周壁部,所述周壁部包围所述逆变器收容部,所述逆变器收容部是由所述筒部、所述板部、所述周壁部和所述第四外壳构件围成的空间,所述第二油路和所述第三油路分别是与所述板部及所述周壁部中的任一个相同的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逆变器单元一体地固定于第四外壳构件,所述泵收容部形成于包围所述逆变器收容部的周壁部。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是装设于车辆的驱动装置,所述齿轮部将所述马达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车辆的驱动轴,所述泵配置在所述第四外壳构件与所述驱动轴之间。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在与轴向垂直的前后方向上,所述泵和所述油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勇树黑柳均志和田直大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