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自动套隔圈设备及工作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锂电池自动套隔圈设备及工作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原有技术的缺点:(1)原有套隔圈统一采用人工操作,每条拉线需配3人,人力投入较大;(2)采用人工套隔圈,无法保证套隔圈的一致性,容易出现隔圈套反,造成极片压伤;容易出现胶纸松动、歪斜,在折极耳时出现隔圈歪斜,导致合盖时夹隔圈,最终激光焊坏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锂电池自动套隔圈设备及工作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电池自动套隔圈设备,包括水车式上料装置、电芯定位装置、电芯换向装置、电芯上料装置、极耳整形装置、隔圈上料装置、隔圈换向装置、套隔圈装置、贴一道定位较装置、贴二道定位较装置、极耳撸平装置、CCD检测和下料分选、工位转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芯换向装置,包括:电芯换向归正组件和电芯换向翻转组件,电芯换向归正组件包括:电芯前侧归正部件、电芯左侧归正部件、电芯后侧归正部件、可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自动套隔圈设备,包括水车式上料装置(1)、电芯定位装置(2)、电芯换向装置(3)、电芯上料装置(4)、极耳整形装置(5)、隔圈上料装置(6、隔圈换向装置(7)、套隔圈装置(8)、贴一道定位较装置(9)、贴二道定位较装置(10)、极耳撸平装置(11)、CCD检测和下料分选(12)、工位转盘(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芯换向装置(3),包括:电芯换向归正组件(31)和电芯换向翻转组件(32),电芯换向归正组件包括:电芯前侧归正部件(311)、电芯左侧归正部件(312)、电芯后侧归正部件(313)、可调节工作台(314)和右侧定位板(315),所述的可调节工作台包括下工作台(3142)和上工作台(3141),上工作台上面设有用于放置电芯的电芯位(31413),上工作台的四个角通过固定柱(31411)固定在下工作台的上方,上下工作台之间设有放置气缸的气缸位(31412),下工作台的下部设有四个支撑脚和高低调节螺栓(3143),每个支撑脚为立柱(3144),立柱上套接滑动轴承(3145),当调节高低调节螺栓,可调节工作台上下高度;所述的电芯前侧归正部件(311)设在上工作台的前方,包括前侧气缸(3111)、前侧推板(3115)、前侧限位杆一(3112)、前侧限位杆二(3116)、前侧导向轴(3113)和前侧气缸连接板(3114),前侧气缸活塞端部连接前侧推板,前侧推板设置在电芯位的前方,导向轴的其中一端与前侧推板固定连接,导向轴通过滑动轴承与前侧气缸连接板连接,连接板上设有用于调节前侧气缸动作的限位杆一(3112)和限位杆二(3116),两限位杆为螺杆,旋转螺杆可调节前侧推板动作的位置;所述的电芯左侧归正部件(312)设在上工作台的左方,包括左侧气缸(3121)、左侧气缸连接板(3124)、左侧推板(3122)和左侧推板调节轴(3123),左侧气缸设在气缸位(31412)上, 左侧气缸连接板设在上工作台的左侧,左侧气缸连接板通过左侧推板调节轴与左侧气缸(3121)的气缸活塞连接,当启动左侧气缸,左侧推板向右方推进;所述的电芯后侧归正部件(313)设在上工作台的后方,包括后侧气缸(3131)、后侧推板(3132),后侧气缸设在下工作台的下面,后侧气缸活塞与后侧推板连接,当启动后侧气缸,后侧推板向前方推进;所述的右侧定位板(315)设在上工作台面的右侧,右侧定位板与上工作台面固定连接;所述的电芯换向翻转组件(32)设在工作台面的后侧,包括:夹紧气缸(321)、翻转轴(322)、限位挡块(323)、齿轮(324)、齿条(325)和翻转推进气缸(326),翻转推进气缸活塞与齿条连接,齿条与齿轮啮合,翻转轴与齿轮轴孔连接,夹紧气缸与翻转轴固定连接,夹紧气缸上设有用于夹持电芯的气缸夹板(3211),当启动翻转推进气缸,夹紧气缸和气缸夹板沿翻转轴翻转90度,气缸夹板带动加持的电芯由水平位翻转为竖向位;所述的极耳整形装置(5),包括整体升降组件(51)、负极整形组件(52)和正极整形组件(53),所述的整体升降组件(51),包括整体升降气缸(511)、气缸固定板(517)、整体升降气缸连接板(513)、整体升降导轨(516)和整体升降支架(514),整体升降支架上端固定连接气缸固定板,整体升降气缸壳体与气缸固定板固定连接,整体升降气缸的活塞与整体升降气缸连接板连接,整体升降气缸后面与导轨连接,气缸固定板(517)上设有限制整体升降气缸连接板上下滑动行程的可调限位杆(512),当启动整体升降气缸(511),整体升降气缸连接板(513)沿导轨上下滑动;所述的负极整形板组件(52),包括:负极整体升降气缸(521)、负极整体升降气缸支架(525)、整体升降导轨、凸轮随动器(522)、负极整形板(523),负极整体升降气缸设在负极整
体升降气缸支架的上端,负极整体升降气缸活塞杆的下端连接凸轮随动器,凸轮随动器的两个夹板上连接负极整形板,负极整体升降气缸工作时负极整形板随凸轮随动器的两个夹板做夹持或打开的动作;所述的正极整形组件(53),包括:正极整形气缸连接座(537)、正极整形升降气缸(531)、正极整形水平动作气缸(533)和正极整形板(535),正极整形气缸连接座的后端与整体升降气缸连接板(513)连接,正极整形气缸连接座的面板上连接正极整形升降气缸(531),正极整形升降气缸通过水平动作气缸连接座(536)连接整形水平动作气缸(533),整形水平动作气缸的活塞端连接正极整形板(535),当启动正极整形升降气缸(531)和正极整形水平动作气缸(533),正极整形板移动到电芯正极处对正极片进行水平向拨动成型;所述的隔圈换向装置(7),包括:工件固定组件(71)、感应组件(72)和隔圈换向组件(73),所述的隔圈换向组件(73),包括换向推进气缸(731)、换向齿条(732)、换向齿轮(735)、齿条导向槽(733)、换向旋转轴(734)、旋转限位杆(736),换向推进气缸与齿条连接,换向齿条与换向齿轮啮合,换向旋转轴的上端与工件定位组件的隔圈座固定连接,当换向推进气缸动作,换向旋转轴带动隔圈座(715)和上面的隔圈转动;所述的感应组件,包括:U型传感器(722)、传感器触发连杆(725)、限位块(724)和感应组件座(721),所述的感应组件座(721)竖向设置,U型传感器设在感应组件座的下部,限位块横向设在感应组件座的上部,限位块的前端设有用于调节上下位置的限位螺丝(7241),限位块的后部通过轴(723)和滚动轴承连接感应组件座(721);所述的传感器触发连杆(725)竖向设置,其上端与限位块固定连接,其下端设在U型传感器的感应豁口的一侧,在工作中当凸轮(712)触碰到限位螺丝(7241)时,传感器触发连杆(725)的下端摆动到U型传感器感应豁口内,触发感应器工作并启动换向推进气缸(731)工作;所述的工件定位组件包括:旋转座(711)、压块(715)、隔圈座(717)、压块启动气缸(7112)、凸轮(714)、下拉弹簧(719);所述的旋转座(711)的中部设有用于旋转轴穿过的轴孔(71131),旋转座的两边设有滑动轴承(717),滑动轴上端与滑动上板(713)固定连接,滑动轴的下端与滑动下板(7111)固定连接,滑动上板与旋转座之间设有下拉弹簧(719);隔圈座(717)固定在换向旋转轴(734)的上端,隔圈座上设有用于放置隔圈的隔圈位(7171),所述的压块(713)设在隔圈位的上方,压块通过压块连接轴(7151)和压块连接片(7152)与滑动上板连接;滑动上板(713)的右侧设有感应器触碰凸轮(714),压块启动气缸(7112)设置在滑动下板的下方,压块启动气缸上端连接压块气缸连接板(71121),压块气缸连接板设在滑动下板下面并顶住滑动下板,工作时当压块气缸退回,压块(713)和感应器触碰凸轮(714)同步向下滑动,当压块压在隔圈位的隔圈低面的一端,感应器触碰凸轮触碰到限位螺丝(7241),传感器触发连杆(725)触发U型传感器(722),使换向推进气缸(731)工作;当压块压在隔圈位的隔圈的高面的一端,感应器触碰凸轮触碰不到限位螺丝(7241), U型传感器(22)不工作;所述的套隔圈装置(8),包括:电芯负极定位组件(81)和套隔圈组件(82),所述的电芯负极定位组件(81)包括:负极耳定位气缸一(818)、负极耳定位气缸一支架(819)、负极耳定位气缸二(811)、负极耳定位气缸二支架(8110)、负极耳定位气缸二支架连接板(812)和凸轮随动部件一(816),负极耳定位气缸一固定在负极耳定位气缸一支架(819)上,负极耳定位气缸一外壳与负极耳定位气缸一支架(819)固定连接,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颇,林俊仰,张三胜,张正,谭成鑫,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天贸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