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西医结合内科智能雾化治疗仪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中西医结合内科智能雾化治疗仪。
技术介绍
[0002]雾化疗法是利用气体喷流或雾化装置将湿化液或药液击射成细雾粒,吸入体内进行治疗的方法。由于将药物击打成雾状,使得人体容易吸收因此具有治疗效果好、治疗速度快的优点。此种治疗方法经常用到的仪器为雾化治疗仪,雾化治疗仪需要连接呼吸面罩,雾化后端药物通过呼吸面罩被人从鼻腔和口腔吸入体内进行治疗,这样呼吸面罩需要进行跟换,现有的呼吸面罩与雾化治疗仪连接,只是将软管插接在插头上,这样软管会容易松动掉落下来,导致雾化药物的流失。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中西医结合内科智能雾化治疗仪,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所提出的问题。
[0004](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西医结合内科智能雾化治疗仪,包括雾化治疗仪,所述雾化治疗仪的右侧固定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右侧固定有固定筒,所述雾化治疗仪的右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西医结合内科智能雾化治疗仪,包括雾化治疗仪(1),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治疗仪(1)的右侧固定有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的右侧固定有固定筒(27),所述雾化治疗仪(1)的右侧位于所述固定筒(27)的外侧固定有固定圈(18),所述固定块(2)的内部固定有导管(8),所述导管(8)的外侧壁右侧螺接有移动筒(3),所述移动筒(3)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一转筒(32),所述固定块(2)的内部开设有圆形槽(17),所述第一转筒(32)的左端穿过所述固定块(2)位于所述圆形槽(17)的内部,所述圆形槽(17)的内部左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筒(6),所述第二转筒(6)的右侧转动连接有第三转筒(5),所述第二转筒(6)和所述第三转筒(5)的外侧壁均转动连接第一齿轮(4),所述第二转筒(6)和所述第三转筒(5)的外侧壁位于所述第一齿轮(4)的左侧均固定有第一发条弹簧(11),所述第一发条弹簧(11)的另一端固定有固定框(10),所述固定框(10)的外侧壁与所述圆形槽(17)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圆形槽(17)的内侧壁位于所述固定框(10)的左侧固定有固定板(7),所述固定筒(27)的内部右侧转动连接有两个螺杆(22),所述螺杆(22)的外侧壁螺接有转杆(23),所述转杆(23)的外侧壁和所述固定块(2)的内部转动连接,所述转杆(23)的外侧壁滑动连接有第二齿轮(33),所述转杆(23)的外侧壁右端转动连接有转块(29),所述第二齿轮(33)的右侧与所述圆形槽(17)的内部右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筒(32)的外侧壁转动连接有第三齿轮(28),所述第三齿轮(28)和所述第二齿轮(33)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转筒(32)的外侧壁位于所述第三齿轮(28)的左侧转动连接有第四齿轮(9),所述第四齿轮(9)和所述第一齿轮(4)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转筒(6)和所述第三转筒(5)的内部均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收纳孔(37),所述第一收纳孔(37)的颞部固定有第一弹簧(36),所述第一弹簧(36)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一卡头(13),所述固定板(7)的内部开设有第二收纳孔(14),所述第二收纳孔(14)的内部固定有第二弹簧(15),所述第二弹簧(15)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卡头(12),所述第二转筒(6)和所述第三转筒(5)的外侧壁均开设有第一锯齿槽(25),所述转块(29)的外侧壁开设有两条卡槽(30),所述第一转筒(32)的外侧壁固定有第二发条弹簧(24),所述第二发条弹簧(24)的另一端固定有限位圈(31),所述限位圈(31)的右端和所述固定筒(27)的内部右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圈(18)的右侧开设有两个活动孔(19),...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