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电路及具有所述充电电路的移动通信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1584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充电电路及具有所述充电电路的移动通信设备,通过将所述充电电路独立设置在PCB板上远离主芯片的位置处,并连接在充电电源端子与电池充电端子之间,不仅可以减少移动通信设备在充电过程中的发热现象,保障整机运行的稳定性;而且通过在充电电路的输出电流配置引脚上连接阻值可变的调节电路,进而可以根据插入的不同外接充电器种类而采用不同的最大输出电流对手机电池进行充电,电路结构简单可靠。与此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在手机基带处理主芯片外部设计充电电路的方式对手机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解决了手机在基带芯片没有电源管理设计时的充电问题,进一步扩大了所述充电电路的适用领域。(*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电源电路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可对电池进行 充电控制的充电电路设计以及具有所述充电电路的移动通信设备。
技术介绍
移动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它的依赖也与日俱增。蜂窝式移动通信 设备既给用户带来了使用上的灵活方便,又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富。电池充 电是每一款手机在设计过程中都要面临的一个技术问题,随着手机功能的曰益增多,显示屏的逐渐增大,使得手机在使用过程中的耗电量迅速增大。为了减 少用户频繁充电所带来的使用上的不便,对手机电池的容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电池容量大,就意味着充电时间长,为了缩短手机电池的充电时间,需要 手机能够根据电池剩余容量确定充电模式,即快速充电、预速充电或是补足充 电等,以完成快速、有效的充电任务。对于现有的手机来说,其充电功能均被集成在电源管理芯片内部,手机的充电电路和大量的LD0低压差线性稳压器、DC/DC转换电路均被集中在PCB板 上某一小的区域内,进而使得手机在充电时的散热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 加之电源管理芯片在手机PCB板上的设计位置较主芯片较近,因此,充电过程 中产生的热量也会对主芯片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降低了手机的整机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手机充电电路由于集成在电源管理芯片内部,导 致充电过程中散热效果不好、引起手机过热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充电电路结构,通过在电源管理芯片外部设计独立的充电电路,使其较之PCB板上的果不好等特点而导致的手机过热现象,有效确保了手^/L产品的整机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充电电路,独立设置在PCB板上远离主芯片的位置,其输入端连接充 电电源端子,输出端连接电池的充电端子。其中,所述充电电源端子可以是交流适配器的直流电源输出端子,以将外 部引入的交流电源转换为^f氐压直流电源为充电电^各供电;亦或者是USB^妄口的 电源端子,通过USB接口引入直流电源为充电电路提供工作电压。进一步的,在所述充电电路中包含有一独立的充电芯片,其输入引脚连接 所述的充电电源端子,输出引脚连接所述的电池充电端子;此外,在其输出电 流配置? 1脚上还连接有一阻值可变的调节电路,所述调节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主 芯片,接收其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而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改变连接到充电芯片输 出电流配置引脚上的阻值,以达到根据充电模式不同改变充电芯片输出电流大 小的设计目的。作为所述调节电路的其中 一种实现形式,在所述调节电路中包含有多个配 置电阻和一个开关电路;其中,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出电流配置引脚一方面通过 第一配置电阻接地,另一方面通过由第二配置电阻和开关电路的开关通路串联 而成的支^4妄地,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主芯片,接收其输出的控制信号, 进而确定其开关通路的通断状态。具体来讲,在所述开关电路中包含有一MOS管,其栅极连接主芯片,接收 主芯片输出的控制信号,源极接地,漏极通过所述的第二配置电阻连接充电芯 片的输出电流配置引脚。再进一步的,为了使用户能够实时监测到当前的充电状态,将所述充电芯 片的状态引脚连接主芯片,进而向主芯片输出当前的充电状态,以供其监控, 进而达到保护使用者安全的设计目的。结合上述充电电路结构,本技术又提供了 一种具有所述充电电路的移动通信设备,通过将电池充电电路独立设计于电源管理芯片之外,且布置在PCB 板上远离主芯片的位置处,从而有效避免了手机在充电过程中由于大功率器件 的散热效果不好等特点而导致的手机过热现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級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PCB 布板设计上使充电电路远离电源管理芯片和基带处理主芯片,/人而可以有效减 少手机在充电过程中的发热现象,保障其整积逸行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所述 充电电路对输入的工作电压适应范围广,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充电器,并可以 根据插入的不同外接充电器种类而采用不同的电流值对手机电池进行充电,电 路结构简单可靠。与此同时,本技术通过采用在基带处理主芯片外部设计 充电电路的方式对手机电池进行充电,从而解决了手机在基带芯片没有电源管 理设计时的充电问题,进一步扩大了所述充电电路的适用领域。结合附图阅读本技术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技术的其他特点 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l是充电芯片的系统原理框图;图2是本技术所提出的充电电路原理图;图3是充电电池在充电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充电电压和充电电流的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描述。 本技术为了减少由于充电电路在充电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对手机内 部其它电if各造成的不良影响,釆用在电源管理芯片外部独立设计充电电^^的实 现方式将充电电路布置在手;f几内部PCB板上远离电源管理芯片和主芯片的位置处,所述主芯片在手机电路中可以指基带处理芯片。在所述充电电路中包含有一独立的充电芯片,所述充电芯片可以采用目前市面上出现的体积小且集成有大功率场效应管FET和电流电压4全测等器件的高 集成度充电芯片实现,如图l所示的充电芯片IC2004,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硬件 电路设计中对PCB板的面积要求,而且可以-使最大充电电流达到1A,完全满足 新一代手机由于功能多而使耗电量增加需要使用大容量电池的需要。如图1所示,将充电芯片IC2004的输入引脚IN与交流适配器IC2001的直 流电源输出端子VDC相连接,利用交流适配器IC2001将外部引入的交流电源转 换为低压直流电源为充电芯片IC2004提供工作电压。当电池电量处于不同的电压值时,手机吸收的充电电流应该相应的做出改 变,各阶^^的电池电压和手才几端相应的最大吸收电流的对应曲线如图3所示, 本技术所设计的充电电路要完全符合图3曲线所示的电池电压和手机吸收 最大电流的对应关系。在本技术中所使用的充电芯片IC2004,其输出引脚 OUT具有自动电压检测功能,可以对电池电压进行实时监控,/人而可以在充电 电池电压的不同阶段对其电压值进行判断,进而对电池采取不同大小的电流进 行充电。而充电芯片IC2004的输出电流配置引脚Iset则可以才艮据不同阻值的 负载电阻Rset来确定充电输出的最大电流,从输出引脚OUT得到当前电压后, 再通过设置Iset引脚上的负载电阻Rset的阻值,便可以控制当前所要输出的 充电电流即为手机当前所能吸收的最大电流,从而达到快速充电且保护电池的 设计目的。实施例一,参见图2所示,本实施例具体阐述了采用上述充电芯片IC2004 所组建的充电电路结构。其中,充电芯片IC2004的输入引脚IN通过两个并联 接地的滤波电容C2020、C2021连接充电电源端子VCHG。所述充电电源端子VCHG 可以是交流适配器IC2001的直流电源输出端子VDC,亦或者是USB接口的电源 端子。充电芯片IC2004的输出引脚OUT连接电池的充电端子VPH_PWR;片选引 脚CE接收手机主芯片发出的片选信号CHG-CE,并通过下拉电阻R2021接地,进而确定其何时进入工作状态。为了实现对其输出的最大电流进行有效调节,在充电芯片IC2004的输出电流配置引脚Iset上设计了 一阻值可变的调节电路, 通过所述调节电if!4妻收主芯片输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独立设置在PCB板上远离主芯片的位置,其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端子,输出端连接电池的充电端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电路独立设置在PCB板上远离主芯片的位置,其输入端连接充电电源端子,输出端连接电池的充电端子。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电路中包含 有一独立的充电芯片,其输入引脚连接所述的充电电源端子,输出引脚连接所 述的电池充电端子。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出 电流配置引脚上连接有一阻值可变的调节电路,所述调节电路的输入端连接主 芯片,接收其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而根据所述控制信号改变连接到充电芯片输 出电流配置引脚上的阻值。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节电路中包含 有多个配置电阻和一个开关电路;其中,所述充电芯片的输出电流配置引脚一 方面通过第一配置电阻接地,另一方面通过由第二配置电阻和开关电路的开关 通路串联而成的支^^妄地,所述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主芯片,接收其输出的 控制信号,进而确定其开关通路的通断状态。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关电路中包含农一 MOS芬—jUflfr;t及法;f主i - g — j主jJ1 ± A & !备山AA;fe在言县;后切i主a. 底 极通过所述的第二配置电阻连接充电芯片的输出电流配置引脚。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雷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