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晓科专利>正文

移动电源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1074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移动电源充电器,包括开关电源电路(A)、充电控制电路(B)、蓄电电芯(C)、蓄电电芯保护控制电路(D)、升压电路(E)和输出控制电路(D),所述开关电源电路(A)将市电转换为稳定平滑的直流电压,供给充电控制电路(B),充电控制电路(B)反馈充电控制信号给开关电源电路(A),充电控制电路(B)的输出电压加载到蓄电电芯(C)及蓄电电芯保护电路(D),蓄电电芯保护电路(D)的输出电压经升压电路(E)传送到输出控制电路(F)。(*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电源充电器
技术介绍
目前所使用的充电器一般是通过市电经控制电路转换后输出给用电器电池,这种充电器需要在有市用交流电源的环境下使用,当人们在野外工作或游览时,用电器如移动电话的电池耗尽后无法及时充电,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需要一种不需使用交流市电的充电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利用自身储电电芯来给用电器充电的移动电源充电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移动电源充电器,包括开关电源电路、充电控制电路、蓄电电芯、电芯保护控制电路、升压电路和输出控制电路。所述开关电源电路将市电转换为稳定平滑的直流电压,供给充电控制电路,充电控制电路反馈充电控制信号给开关电源电路,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电压加载到蓄电电芯保护电路并通过蓄电电芯保护电路加载到蓄电电芯,蓄电电芯保护电路的输出电压通过升压电路传送到输出控制电路,输出控制电路的输出电压供用电器充电。为便于使用汽车上直流电源,可在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正极与地之间连接一个直流电源插座,用于连接接汽车点烟器插座。为显示电源状态,可在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正极与地之间连接有由电源显示电阻和电源显示灯组成的串联电路,电源显示灯的阴极接地,当开关电源接通市电或充电控制电路连接汽车直流电源时,电源显示灯接通发光。附图说明图1移动电源充电器原理示意图图2串联自激式开关电源电路原理图图3充电控制电路原理图图4电芯保护电路原理图图5输出控制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本技术移动电源充电器包括开关电源电路A、充电控制电路B、蓄电电芯C、蓄电电芯保护控制电路D、升压电路E和输出控制电路F,所述开关电源电路A包括一个桥式整流电路,在其输出端并联一个滤波电容C1,一个启动电阻R4的一端与滤波电容C1的正极连接,其另一端连接分压电阻R5的一端,分压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b极和第二开关管Q2的c极,第一开关管Q1的e极通过偏置电阻R7接地并通过限压(流)电阻R8与第二开关管的b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e极接地。吸收回路电阻R6与吸收回路电容C2组成一个并联电路,其一端与滤波电容C1的正极连接,并与互感器T1的初级线圈同名端连接,另一端连接吸收回路二极管D1的阴极;吸收回路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互感器T1的初级线圈的非同名端,并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c极;互感器的第一次级线圈的同名端接整流二极管D2的阳极,另一端接地;整流二极管D2的阴极接滤波电容C4的正极并连接至充电控制电路,滤波电容C4的负极接地。变压器T1的第二次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反馈电容C3的一端,反馈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启动电阻R4和分压电阻R5之间的接点,变压器T1的第二次级线圈的另一端接地,变压器T1的同名端还通过串联的二极管D3电容器C5接地,串联的二极管D3阴极与电容器C5的正极连接,电容器C5的负极接地。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B包括两个控制电阻R9、R10的并联端与开关电源电路中整流二极管D2的阴极和充电二极管D4的阳极连接,所述控制电阻R9、R10的另一端分别接到光耦(IC1)的1脚和2脚,充电二极管D4的阴极连接至充电控制电路B的输出端正极,充电二极管D4两端并联一个蓄电池电量检测开关K1,检测保护控制芯片IC1的2脚接基准稳压芯片IC2的阳极,基准稳压芯片IC2的阴极接地,充电控制电路输出端负极通过可调控制电阻R18接地。二个串联可调反馈电阻R12、R13的一端与充电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正极,另一端通过限压阻R14与充电控制电路输出端负极连接,串联可调反馈电阻R12、R13的中间接点与基准稳压芯片IC2的控制极连接。检测保护芯片IC1的4脚与开关电源电路中第二开关管Q2的b极连接,检测保护芯片IC1的3脚与开关电源电路中的串联二极管D3电容器C5的中间接点连接。充电二极管D4的阳极接运算放大器IC3的8脚,在充电二极管D4的阳极与充电控制电路输出负极之间连接由两个串联的信号电阻R15、R16,两个信号电阻的中间接点与运算放大器IC3的3脚连接,运算放大器IC3的2脚接充电控制电路B输出端负极并接地,运算放大器IC3的4脚经限流电阻(R18)接地,运算放大器IC3的1脚通过饱和显示电阻R17连接饱和显示灯LED2的阳级,饱和显示灯LED2的阴极接地,运算放大器IC3的1脚同时还经过滤波电容C6接地。蓄电电芯保护控制电路D包括一个保护电阻R19与保护电容C7组成的串联电路,保护电阻R19的一端与蓄电电芯C的正极连接,保护电容C7的一端与蓄电电芯的负极连接,保护电阻R19与保护电容C7的中间接点连接一个保护控制芯片IC4的5脚,保护控制芯片IC4的4脚通过信号隔离电容连接蓄电电芯C的负极,保护控制芯片IC4的6脚连接蓄电电芯C的负极,保护控制芯片IC4的2脚通过信号电阻R20接地,并通过缓冲隔离电容C9与蓄电电芯的负极连接,两个场效应管IC5的漏极连接在一起,其中一个场效应管的栅极接保护控制芯片IC4的1脚、源极接蓄电电芯的负极,另一个场效应管的栅极接保护控制芯片IC4的3脚、源极接地。蓄电电芯的正极接升压电路IC7的1脚,升压电路IC7的2脚接输出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升压电路IC7的3脚接地。升压电路IC7可采用YD-12芯片。所述输出控制电路F的输入端正极通过一个控制开关K2后与输出控制芯片IC6的6脚连接,并通过滤波电容C10接地,还通过可调控制电阻R1连接输出控制芯片IC6的1脚、7脚、8脚,输出控制芯片IC6的2脚连接输出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正极,且连接保护二极管D5的阴极,保护二极管D5的阳极接地,输出控制芯片IC6的4脚接地,输出控制芯片IC6的3脚通过电容C11接地,输出控制芯片IC6的5脚顺序通过输出调压电阻R3和电感L1连接输出控制电路F的输出端正极,并通过第二输出调压电阻R2接地,输出控制电路F的输出端负极接地;在输出控制电路F的输出端正负极之间连接有一个输出缓冲电容C12,还连接有一个由输出显示电阻和输出显示灯LED3组成的串联电路,其中输出显示灯LED3的阴极接地。充电控制电路B的输入端正极与地之间连接有直流电源插座DC。充电控制电路B的输入端正极与地之间连接有由电源显示电阻R11和电源显示灯LED1组成的串联电路,电源显示灯的阴极接地。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当插入市电时,交流220V经桥式整流、滤波后得一约300V的电直流电压加入Q1开关管的C极,另一路通过启动、分压电阻R4、R5分压到Q1开关管的B极,此时开关管Q1处于启动状态,电流Ic1逐渐上升,T1的初级L1有电流流过,L1的自感电动势逐渐增大,由于电感的互感作用,与次级L3的的感应电动势增大,反馈量增大,反馈信号通过反馈网络C3、R5送到开关管Q1的b极,使Vb1上升——Vc1上升——Ic1上升,此时开关管Q1处于饱和导通状态,由于自感电势不能突变,它的方向和Ic1的流向相反,反峰电压经过吸反峰电路R6、C2、D1吸收短路入地,从而保护了开关管Q1的安全。当Q1饱和导通以后,反馈电容C3的压降为下“-”上“+”,此时C3的压降开始放电,放电回路为C3—R5—Vb1e1-R7—入地,当放电到一定程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移动电源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电源电路(A)、充电控制电路(B)、蓄电电芯(C)、蓄电电芯保护控制电路(D)、升压电路(E)和输出控制电路(F),所述开关电源电路(A)将市电转换为稳定平滑的直流电压,供给充电控制电路(B),充电控制电路(B)反馈充电控制信号给开关电源电路(A),充电控制电路(B)的输出电压加载到蓄电电芯保护电路(D)并通过蓄电电芯保护电路(D)加载到蓄电电芯(C),蓄电电芯保护电路(D)的输出电压经过升压电路(E)传送到输出控制电路(F)。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移动电源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电源电路(A)、充电控制电路(B)、蓄电电芯(C)、蓄电电芯保护控制电路(D)、升压电路(E)和输出控制电路(F),所述开关电源电路(A)将市电转换为稳定平滑的直流电压,供给充电控制电路(B),充电控制电路(B)反馈充电控制信号给开关电源电路(A),充电控制电路(B)的输出电压加载到蓄电电芯保护电路(D)并通过蓄电电芯保护电路(D)加载到蓄电电芯(C),蓄电电芯保护电路(D)的输出电压经过升压电路(E)传送到输出控制电路(F)。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源电路(A)包括,一个桥式整流电路,在其输出端并联一个滤波电容(C1),一个启动电阻(R4)的一端与滤波电容(C1)的正极连接,其另一端连接分压电阻(R5)的一端,分压电阻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开关管(Q1)的b极和第二开关管(Q2)的c极,第一开关管(Q1)的e极通过偏置电阻(R7)接地并通过限压(流)电阻(R8)与第二开关管的b极连接,第二开关管(Q2)的e极接地;吸收回路电阻(R6)与吸收回路电容(C2)组成一个并联电路,其一端与滤波电容(C1)的正极连接,并与互感器(T1)的初级线圈同名端连接,另一端连接吸收回路二极管(D1)的阴极,吸收回路二极管的阳极连接互感器(T1)的初级线圈另一端和第一开关管(Q1)的C极。互感器的一个次级线圈的同名端接整流二极管(D2)的阳极,另一端接地;整流二极管(D2)的阴极接滤波电容(C4)的正极并连接至充电控制电路,滤波电容(C4)的负极接地;变压器(T1)的第二次级线圈的同名端连接反馈电容(C3)的一端,反馈电容(C3)的另一端连接启动电阻(R4)和分压电阻(R5)之间的接点,变压器(T1)的第二次级线圈的另一端接地,变压器(T1)的同名端还通过串联的二极管(D3)电容器(C5)接地,串联的二极管(D3)阴极与电容器(C5)的正极连接,电容器(C5)的负极接地。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B)包括串联的光耦(IC1)和基准稳压芯片(IC2)。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充电控制电路(B)中,还包括充电显示电路,其中充电二极管(D4)的阳极接运算放大器(IC3)的8脚,在充电二极管(D4)的阳极与充电控制电路输出负极之间连接由两个串联的信号电阻(R15,R16),两个信号电阻的中间接点与运算放大器(IC3)的3脚连接,运算放大器(IC3)的2脚接充电控制电路(B)输出端负极并接地,运算放大器(IC3)的4脚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科
申请(专利权)人:冯晓科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