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及包含其的电子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50716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1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及包含其的电子烟,包括由单晶硅加工形成的立式发热本体、布设于立式发热本体外部的发热元件、及包覆于发热元件外部的储油套,所述立式发热本体通过光刻或蚀刻均布有微孔,所述发热元件包括布设于立式发热本体外部的发热线路、及连接于发热线路的接电触点,所述发热线路用于立式发热本体加热;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立式发热本体,并通过发热线路绕设进行发热雾化,发热均匀,雾化效果好,同时设置接电触点方便接电,结构简单可靠。结构简单可靠。结构简单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及包含其的电子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烟
,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及包含其的电子烟。

技术介绍

[0002]电子雾化香烟,其原理为发烟剂在雾化系统的电加热元件上受热气化成高温蒸汽并向开口端喷出,喷出后的蒸汽在大气中膨胀冷凝成烟状的微小液滴,从而形成类似传统卷烟的烟雾。
[0003]传统的电子烟结构一般包括主机和烟弹,主机用于供电和控制连接烟弹,烟弹内设置烟油和雾化结构,主机控制雾化结构对烟油加热实现烟油的雾化,在电子烟对烟油加热雾化时需要使用到发热组件用于对烟油加热,现有的雾化结构一般都是采用的陶瓷雾化或棉芯雾化,陶瓷雾化和棉芯雾化使用寿命短,发热均匀性差,影响吸食口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采用立式发热本体,并通过发热线路绕设进行发热雾化,发热均匀,雾化效果好,同时设置接电触点方便接电,结构简单可靠的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及包含其的电子烟。
[0005]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包括由单晶硅加工形成的立式发热本体、布设于立式发热本体外部的发热元件、及包覆于发热元件外部的储油套,所述立式发热本体通过光刻或蚀刻均布有微孔,所述发热元件包括布设于立式发热本体外部的发热线路、及连接于发热线路的接电触点,所述发热线路用于立式发热本体加热。
[0006]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立式发热本体为柱状设置,所述发热线路绕设于立式发热本体的外径,所述立式发热本体的外径尺寸为1.0mm~6.0mm,所述微孔呈规则或不规则状分布于立式发热本体。
[0007]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立式发热本体的切面形状为圆形、多边形、或椭圆形。
[0008]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微孔的孔径尺寸为80微米~1600微米,所述微孔的形状为圆形、蜂窝形状或矩形。
[0009]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发热元件通过光刻成型于立式发热本体,所述接电触点延伸至储油套下侧。
[0010]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储油套包括套设于立式发热本体的雾化导向套、设于雾化导向套内并与立式发热本体贴合的储油棉、及设于雾化导向套并与储油棉连接的导油棉,所述导油棉延伸至雾化导向套外部。
[0011]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雾化导向套为可通过烟雾和烟油的海绵套或棉花套。
[0012]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储油棉为耐高温储油棉,所述储油棉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多孔棉布层、过滤层、纳米纤维吸油层和纳米纤维容油层;所述纳米纤维容油层为不同顺序的排布和组合,所述纳米纤维容油层或纳米纤维吸油层贴合于发热本体;所述多孔棉布层均匀分布有大小一致的致密孔隙,所述多孔棉布层具有一定的收缩性,可以在表面形成褶皱,所述纳米纤维吸油层嵌入多孔棉布层每一个褶皱中。
[0013]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多孔棉布层包括第一棉布层和第二棉布层,所述过滤层包括第一过滤膜层和第二过滤膜层,所述第一过滤膜层和第二过滤膜层的孔隙率为50%~60%,孔径大小为10~100μm。
[0014]一种电子烟,包括所述的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相比现有电子烟的发热雾化结构,本专利技术采用单晶硅光刻或蚀刻微孔形成的多孔硅发热片,在工作过程中,采用了单晶硅片加工成型的发热本体,并在发热本体上通过蚀刻或光刻等工艺形成多孔渗透结构,用于电子烟的烟油渗透,将烟油渗透到发热线路,经过发热线路进行发热,从而使得烟油产生雾化气体,对比雾化棉芯和陶瓷发热体雾化效果更好,使用寿命更长,发热雾化更加均匀可靠,也保证了电子烟吸食的口感。采用立式发热本体,并通过发热线路绕设进行发热雾化,发热均匀,雾化效果好,同时设置接电触点方便接电,结构简单可靠。具体是,设置了由单晶硅加工形成的立式发热本体、布设于立式发热本体外部的发热元件、及包覆于发热元件外部的储油套,所述立式发热本体通过光刻或蚀刻均布有微孔,所述发热元件包括布设于立式发热本体外部的发热线路、及连接于发热线路的接电触点,所述发热线路用于立式发热本体加热。通过发热线路的缠绕均布,能够配合结构进行均匀发热,对烟油雾化均匀,发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立式发热本体1、发热元件2、发热线路21、接电触点22、储油套3、雾化导向套31、储油棉32、多孔棉布层321、过滤层322、纳米纤维吸油层323、纳米纤维容油层324、导油棉33。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2]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
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
[0023]如图1~图2所示,一种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包括由单晶硅加工形成的立式发热本体1、布设于立式发热本体1外部的发热元件2、及包覆于发热元件2外部的储油套3,所述立式发热本体1通过光刻或蚀刻均布有微孔,所述发热元件2包括布设于立式发热本体1外部的发热线路21、及连接于发热线路21的接电触点22,所述发热线路21用于立式发热本体1加热。
[0024]立式发热本体1为柱状设置,所述发热线路21绕设于立式发热本体1的外径,所述立式发热本体1的外径尺寸为1.0mm~6.0mm,所述微孔呈规则或不规则状分布于立式发热本体1,采用柱状结构的立式发热体,可采用立式安装,在使用中方便储油套3将烟油导入至立式发热本体1内进行加热,加热稳定。
[0025]在另一实施例中,立式发热本体1的切面形状为圆形、多边形、或椭圆形,一般选用为圆形设置,结构安装方便,雾化均匀。
[0026]微孔的孔径尺寸为80微米~1600微米,所述微孔的形状为圆形、蜂窝形状或矩形,方便将烟油导入并雾化,加热雾化效果好。
[0027]发热元件2通过光刻成型于立式发热本体1,所述接电触点22延伸至储油套3下侧,通过光刻成型的发热元件2和发热线路21,一体性强,在加热时均匀稳定,发热效率高,雾化效率高。
[0028]储油套3包括套设于立式发热本体1的雾化导向套31、设于雾化导向套31 内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单晶硅加工形成的立式发热本体、布设于立式发热本体外部的发热元件、及包覆于发热元件外部的储油套,所述立式发热本体通过光刻或蚀刻均布有微孔,所述发热元件包括布设于立式发热本体外部的发热线路、及连接于发热线路的接电触点,所述发热线路用于立式发热本体加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发热本体为柱状设置,所述发热线路绕设于立式发热本体的外径,所述立式发热本体的外径尺寸为1.0mm~6.0mm,所述微孔呈规则或不规则状分布于立式发热本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立式发热本体的切面形状为圆形、多边形、或椭圆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的孔径尺寸为80微米~1600微米,所述微孔的形状为圆形、蜂窝形状或矩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通过光刻成型于立式发热本体,所述接电触点延伸至储油套下侧。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多孔硅渗透发热雾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套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博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克莱鹏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