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配电系统管网布置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线的安装布置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配电系统管网布置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气工程涵盖范围较广,和人们的日常生息息相关,电气工程中常常需要大量的通电线路等,通常会在线路外围包裹管筒进行保护。
[0003]现有一些老旧小区或写字楼中的管路重叠复杂,尤其在一些地下车库或地下层层高较低的地方,各种管道密集排布,日常检修十分麻烦;对于一些特殊位置的管路,尤其与暖气或空调管道存在交叉或重合的位置处的通电线路往往更容易出现故障(因空气潮湿,降低线体的使用寿命,容易出现鼓包、漏电等情况)。
[0004]现有技术中,应对这种位置的管线检修问题时,通过在管路中设置多个传感器的来监测线管内线体的状态,提高配电系统的智能性,但其成本过高,尤其对于长线管的监测来说更是如此,很多时候管体部分制造的过于厚、直径过于大,并不便于实际的安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集成性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配电系统管网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外管件(1),配电线体(2)贯穿所述外管件(1),所述外管件(1)的内部上下滑动连接有采集架体(3),所述采集架体(3)连接有驱动机构(4),所述配电线体(2)同样贯穿所述采集架体(3),所述驱动机构(4)驱动采集架体(3)沿配电线体(2)的长度方向上下移动,当所述采集架体(3)移动至极限位置后,转动一百八十度,反向移动至极限位置;所述采集架体(3)的内部设置有图像采集装置(6),所述图像采集装置(6)采集配电线体(2)外表面的图像,其采集的画面中至少包含配电线体(2)二分之一的外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能配电系统管网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件(1)的内壁表面开设有滑槽件(11)与两组转槽件(12),两组所述转槽件(12)设置于滑槽件(11)的始末端,且两组转槽件(12)的位置均为采集架体(3)移动的极限位置,所述采集架体(3)包括转动头(31),所述转动头(3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限定翼块(32),所述限定翼块(32)位于所述滑槽件(11)内滑动,且位于所述转槽件(12)内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智能配电系统管网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头(3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件(33),所述第一连接管件(33)的外表面开设有斜槽件(34),所述驱动机构(4)为线性驱动组件,所述线性驱动组件的驱动端连接有移动管件(42),所述移动管件(42)套设于第一连接管件(33)的外壁,且可沿第一连接管件(33)外壁上下滑动,所述移动管件(4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限制柱(43),所述限制柱(43)插入于所述斜槽件(34)内,所述限制柱(43)可沿所述斜槽件(34)内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智能配电系统管网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4)包括驱动件以及推送机构(44),所述推送机构(44)包括第一稳固组件、弹性组件与第二稳固组件,所述第一稳固组件与第二稳固组件均设置于采集架体(3)的外表面与外管件(1)的内表面之间,将采集架体(3)分为上部分、中部分与下部分,三部分分别对应第一稳固组件、弹性组件与第二稳固组件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第二稳固组件固定整个采集架体(3),所述驱动件驱动弹性组件带动采集架体(3)的中部分伸长,升高采集架体(3)的上部分以及第一稳固组件,所述驱动件驱动第一稳固组件固定采集架体(3)的上部分,所述弹性组件带动采集架体(3)的下部分以及第二稳固组件上移,循环上述内容,完成采集架体(3)的上移;反之亦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智能配电系统管网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稳固组件为第一囊件(441),所述第一囊件(441)的上端与移动管件(4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囊件(441)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兆龙,徐世杨,冀柔佳,饶才骏,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