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充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9848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池充电器,它包括:一开关电源电路;一升压电路,该升压电路的输入端与开关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一充电电路,该充电电路的输入端与升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该电池充电器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电路简单和体积小,以及其可有效激活电池内部化学物质,给电池充分地充电,从而减缓电池的老化速度,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的优点。(*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电器,特别涉及一种摄像机的电池充电器。目前国际上普遍流行用恒流方式对镍/氢(Ni-MH)和镍/铬(Ni-Cd)电池充电,并用时间变化率(-ΔV)检测的方法判定电池是否充满电,故此种电路结构为包括恒流源部分和充电控制部分。这种充电方式不能有效激活电池内部化学物质,使电池不能被有效地利用,往往会出现出现电池充不满的情况,同时也时电池的老化速度加快,缩短其使用寿命。而且,市面上现有的充电器体积较大,不适合Ni-MH电池的充电要求。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充电器,其是采用单片机的结构,具有电路简单和体积小的优点。本技术的目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充电器,其可有效激活电池内部化学物质,给电池充分地充电,从而减缓电池的老化速度,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开关电源电路;一升压电路,该升压电路的输入端与开关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一充电电路,该充电电路的输入端与升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其中开关电源电路包括由电容、电感、电阻和桥式整流器组成的滤波整流器,该滤波整流器的输出端接变压器的1端和5端,变压器的1端经一电阻和电容的并联经一二极管接IC1的1端;IC1的2端经一电阻接光电耦合器的3端;光电耦合器的4端经一二极管接变压器7端,1端经二极管接变压器的2端,2端经电阻接可控硅管的1端;IC2的1端经电阻和二极管接可控硅管的3端,2端接电源,3端经电阻接地;该变压器经一电感接风扇电路10的继电器的1端和显示电路20。其中升压电路包括电池与二极管并联并接地;IC3的1端与第一晶体管的基极连接,并经一电阻与第二晶体管的基极连接,该两晶体管的发射极相连并经一电阻接第三晶体管的基极,第一晶体管的集电极经电感接第三晶体管的集电极并经二极管和电阻接IC3的4端,IC3的2端接1端,5端经一二极管接14端,5端经一电阻接第三晶体管的发射极;一稳压块分别与电池的正极和经一电阻与IC3的8端连接。其中充电电路包括一IC4,其8端经一电阻接晶体管的基极,集电极经电阻和电感接汽车电瓶的2端,汽车电瓶的3端接晶体管的集电极,该晶体管的基极经一电阻接另两个晶体管的发射极,该两个晶体管的基极之间串接一电阻并经一电阻接到开关电源电路的A端;晶体管的发射极经一电阻接IC3的12端,IC3的13端经一电阻接到开关电源电路的A端;IC4的14端接晶体管的集电极,晶体管的基极经一电阻接另一晶体管的集电极;开关电源电路的A端经一二极管、电阻和电容接地。为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和特征,以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图中的开关电源电路;图3是本技术的电路图中的升压电路;图4是本技术的电路图中的充电电路。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电池充电器,它包括一开关电源电路1;一升压电路2,该升压电路2的输入端与开关电源电路1的输出端相连接;一充电电路3,该充电电路3的输入端与升压电路2的输出端相连接。再请参阅图2所示,其中开关电源电路1包括由电容、电感、电阻和桥式整流器组成的滤波整流器D,该滤波整流器D的输出端接变压器T1的1端和5端,变压器T1的1端经一电阻R1和电容C4的并联经一二极管D2接集成电路IC1(开关电源,型号为TOP227)的1端;IC1的2端经一电阻接光电耦合器G的3端;光电耦合器G的4端经一二极管D3接变压器T1的7端,1端经二极管D4接变压器的T1的2端,2端经电阻R4接可控硅管Q3的1端;集成电路IC2(比较器,型号为LM393)的1端经电阻R105和二极管D20接可控硅管Q3的3端,2端接5V电源,3端经电阻R7接地;该变压器T1经一电感L接风扇电路10的继电器J1的1端和显示电路20,该风扇电路10和显示电路20为已知技术,不是本结构的重点,其中的Q11、Q13,均为稳压块,型号为7812、7805。请参阅图3所示,本技术的升压电路2包括电池P与二极管D14并联并接地;集成电路IC3(比较器,型号为LM393)的1端与第一晶体管Q20的基极连接,并经一电阻R26与第二晶体管Q19的基极连接,该两晶体管的发射极相连并经一电阻R24接第三晶体管Q6的基极,第一晶体管Q20的集电极经电感L3接第三晶体管Q6的集电极并经二极管Q5和电阻R27接IC3的4端,IC3的2端接1端,5端经一二极管D15接14端,5端经一电阻R30接第三晶体管Q6的发射极;一稳压块Q18(型号为7L05)分别与电池P的正极和经一电阻R35与IC3的8端连接。再请参阅图4所示,本技术的充电电路3包括一集成电路IC4(型号为2407),其8端经一电阻R10接晶体管Q2的基极,集电极经电阻R59和电感L5接汽车电瓶Q10的2端,汽车电瓶的3端接晶体管Q9的集电极,该晶体管的基极经一电阻R16接另两个晶体管Q7、Q8的发射极,该两个晶体管的基极之间串接一电阻R19并经一电阻R22接到开关电源电路1的A端;晶体管Q2的发射极经一电阻R41接IC3的12端,IC3的13端经一电阻R22接到开关电源电路的A端;IC4的14端接晶体管Q1的集电极,晶体管的基极经一电阻R24接另一晶体管Q2’的集电极;晶体管Q9的发射极经一二极管D2、电阻R3、R4、R5和电容C1接地。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请结合参阅图1、图2和图3。该开关电源电路中,电网电压经桥式整流,经电容C3的整流滤波,产生高压直流电源,这个直流电源经变压器T1隔离降压后提供能量。集成电路IC1是开关电源的控制部分,它能根据开关电源后极负载的大小提供相应的功率。二极管D2及电阻R11、电容C4组成浪涌吸收电路,并把变压器T1的信号反馈给集成电路IC1。晶体管Q4、电容C10、C11是后极输出端的滤波整流部分,把高频的交流整流成稳定的直流,为后极充电电路及电源输出提供能量。本部分电路通过可控硅管Q3及光电耦合器G给集成电路IC1适当的控制信号,以确保输出稳定的电源,即15V输出。集成电路IC2的1端通过电阻R105、二极管D20,接至晶体管Q3的控制端。集成电路IC2的2端由电阻R5、R6确定基准电压,电阻R7为一取样电阻接与3端。当3端电压高于2端时,1端输出高电平,促使可控硅管Q3动作,使输出电压降低,以保证集成电路IC1正常工作。该升压电路的功能是把12V的汽车电瓶电压升至25V,为充电提供能量。电容C12作为储能元件,为充电部分提供能量。当加上汽车电瓶Q10工作后,此时集成电路IC3的14端输出高电平,IC3的1、2端也分别输出高电平,则晶体管Q20打开,晶体管Q19关断,则晶体管Q6打开,此时电感L3内电流较大。当电流大到一定导致1端输出低电平时Q19打开,Q20、Q6关断。当随电感L3的能量逐渐释放,电压下降至一定程度时,1、2端同时为高,Q20打开Q19关断,Q6打开,重复以上步骤。充电电路的中心部分为充电芯片的集成电路IC4。IC4的1、14端为电源,9端对电池电压进行采样,2端产生一检测信号送至单片机,而14端的电源则由单片机首先检测到12V供电开始工作,此充电芯片根据检测对充电方式的自动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开关电源电路;一升压电路,该升压电路的输入端与开关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一充电电路,该充电电路的输入端与升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开关电源电路;一升压电路,该升压电路的输入端与开关电源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一充电电路,该充电电路的输入端与升压电路的输出端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开关电路包括由电容、电感、电阻和桥式整流器组成的滤波整流器,该滤波整流器的输出端接变压器的1端和5端,变压器的1端经一电阻和电容的并联经一二极管接IC1的1端;IC1的2端经一电阻接光电耦合器的3端;光电耦合器的4端经一二极管接变压器7端,1端经二极管接变压器的2端,2端经电阻接可控硅管的1端;IC2的1端经电阻和二极管接可控硅管的3端,2端接电源,3端经电阻接地;该变压器经一电感接风扇电路的继电器的1端和显示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利电池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升压电路包括电池与二极管并联并接地;IC3的1端与第一晶体管的基极连接,并经一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小京冯蓉宁军谢海兵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科红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