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PLC教学的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9432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1: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于PLC教学的平台,涉及实训教学领域,包括操作台,还包括箱体、盖体、收纳机构、电线和升降机构,盖体转动连接在箱体的顶端;收纳机构设置在操作台的顶端;电线贯穿收纳机构的内腔;升降机构设置在箱体的内腔,且操作台位于升降机构的顶端。收纳机构包括底盘、分隔条、移动杆、拉手、弹簧和固定板,底盘安装在操作台的顶端。该装置可将电线进行逐条的规整收纳,更加便于电线的取用,同时可调式的固定板可实现对不同粗细的电线的夹紧固定,设备使用范围广泛,还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操作台进行升起展露或下降收回箱体的内腔进行收纳,避免长期暴露在外部环境造成电气元件沾染灰尘,还延长了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用寿命。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PLC教学的平台


[0001]本技术属于实训教学
,具体涉及一种教学平台。

技术介绍

[0002]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是种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运算操作电子系统。它采用一种可编程的存储器,在其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输出来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或生产过程。随着工业的发展的深度以及工业智能水平的提高,PLC因其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同时便于维护等优势而越来越多的在工业控制中被选择,至此面向PLC的实训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PLC教学实训平台也应运而生,PLC实训教学平台具有很好的演示教学效果。
[0003]在进行PLC教学实训时,需要利用若干根电线将多种电气元件进行连接,方能保证各个元件互相连接形成整体进行作用,然而多条电线杂乱无章的放置于操作台面,极易造成电线的互相缠绕,在使用时需要将其逐个拆解方能使用,且取用非常不便,操作起来费时费力,不利于实训教学快速有效的进行,同时,操作台长期暴露在外,其顶端的电气元件会沾染灰尘,灰尘进入元件内腔会影响元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多条电线杂乱无章的放置于操作台面,极易造成电线的互相缠绕,在使用时需要将其逐个拆解方能使用,且取用非常不便,操作起来费时费力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应用于PLC教学的平台,通过拉手、弹簧、移动杆和固定板的配合,可促使每个固定板与分隔条形成长条的空间,从而可对电线进行逐条收纳,该装置可将电线进行逐条的规整收纳,更加便于电线的取用。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0005]一种应用于PLC教学的平台,包括操作台,还包括箱体、盖体、收纳机构、电线和升降机构,盖体转动连接在所述箱体的顶端;收纳机构设置在所述操作台的顶端;电线贯穿所述收纳机构的内腔;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腔,且所述操作台位于所述升降机构的顶端。
[0006]所述收纳机构包括底盘、分隔条、移动杆、拉手、弹簧和固定板,底盘安装在所述操作台的顶端;分隔条数量为若干个,且分别等距安装在所述底盘的内腔;移动杆由左至右贯穿所述底盘和所述分隔条的外壁;拉手安装在所述移动杆的外壁外侧;弹簧套接在所述移动杆的外壁上,且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移动杆和所述底盘的外壁上;固定板数量为若干个,且分别等距安装在所述移动杆的外壁顶端。
[0007]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伺服电机、蜗杆、支撑座、连接杆、蜗轮、连接座、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伺服电机安装在所述箱体的底端;蜗杆安装在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支撑座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所述支撑座分别安装在所述箱体的内壁底端;连接杆转动安装在所述支撑座的内侧;蜗轮过盈配合于所述连接杆的外壁上,且与所述蜗杆啮合连接;连接座过盈配合于所述连接杆的外壁,且位于所述蜗轮的外侧;第一支撑杆安装在所述连接座的外壁
外侧;第二支撑杆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外壁上,且另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操作台的底端。
[0008]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一种应用于PLC教学的平台,还包括万向轮,所述万向轮数量为若干个,且分别安装在所述箱体的底端左右两侧。
[00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固定板的形状呈“L”字形设置。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每个所述固定板位于所述分隔条的左侧,且所述分隔条与所述固定板的外壁内侧均设置有橡胶垫。
[00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相邻两个所述支撑座之间的角度为120度。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盖体的外壁设置有手柄。
[0014]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PLC教学的平台,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为:
[0015]1、通过拉手、弹簧、移动杆和固定板的配合,可促使每个固定板与分隔条形成长条的空间,从而可对电线进行逐条收纳,该装置可将电线进行逐条的规整收纳,更加便于电线的取用,操作简单,省时省力,避免了电线互相缠绕杂乱无章的现象发生,同时可调式的固定板可实现对不同粗细的电线的夹紧固定,设备使用范围广泛;
[0016]2、通过伺服电机、蜗杆、支撑座、连接杆和蜗轮的配合,可使连接座、第一支撑杆带动第二支撑杆和操作台一同向上升起或向下收回,从而可实现操作台的使用和收纳,该装置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对操作台进行升起展露或下降收回箱体的内腔进行收纳,避免长期暴露在外部环境造成电气元件沾染灰尘,不仅保证了操作环境的干净整洁,还延长了电气元件的使用寿命,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支撑杆的主视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操作台的俯视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固定板的俯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电线的主视图;
[0021]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A处放大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蜗轮的俯视图。
[0023]其中,图1至图6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1、箱体,2、盖体,3、操作台,4、收纳机构,41、底盘,42、分隔条,43、移动杆,44、拉手,45、弹簧,46、固定板,5、电线,6、升降机构,61、伺服电机,62、蜗杆,63、支撑座,64、连接杆,65、蜗轮,66、连接座,67、第一支撑杆,68、第二支撑杆,7、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案例和附图1

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5]实施例1
[0026]一种应用于PLC教学的平台,包括操作台3,还包括箱体1、盖体2、收纳机构4、电线5和升降机构6,箱体1的长宽高分别为1.5m*0.8m*1.2m,盖体2转动连接在箱体1的顶端,盖体
2盖合在箱体1顶端时可实现封闭空间;收纳机构4设置在操作台3的顶端;电线5贯穿收纳机构4的内腔;升降机构6设置在箱体1的内腔,且操作台3位于升降机构6的顶端,通过升降机构6可促使操作台3向上露出箱体1顶端或向内下降收回至箱体1的内腔。
[0027]收纳机构4包括底盘41、分隔条42、移动杆43、拉手44、弹簧45和固定板46,底盘41安装在操作台3的顶端,底盘41的长宽高分别为50cm*60cm*8cm;分隔条42数量为十个,且分别等距安装在底盘41的内腔;移动杆43由左至右贯穿底盘41和分隔条42的外壁;拉手44安装在移动杆43的外壁外侧,向左侧拉动拉手44,拉手44将带动移动杆43向左侧移动;弹簧45套接在移动杆43的外壁上,且两端分别安装在移动杆43和底盘41的外壁上,弹簧45为螺旋弹簧,其型号为304不锈钢弹簧,受到外力作用可产生弹性形变,去除外力作用可恢复至初始状态,去除对拉手44的外力作用后,借助弹簧45的弹力作用,移动杆43将向右运动恢复至初始位置;固定板46数量为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PLC教学的平台,包括操作台(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箱体(1);盖体(2),转动连接在所述箱体(1)的顶端;收纳机构(4),设置在所述操作台(3)的顶端;电线(5),贯穿所述收纳机构(4)的内腔;升降机构(6),设置在所述箱体(1)的内腔,且所述操作台(3)位于所述升降机构(6)的顶端;所述收纳机构(4)包括:底盘(41),安装在所述操作台(3)的顶端;分隔条(42),数量为若干个,且分别等距安装在所述底盘(41)的内腔;移动杆(43),由左至右贯穿所述底盘(41)和所述分隔条(42)的外壁;拉手(44),安装在所述移动杆(43)的外壁外侧;弹簧(45),套接在所述移动杆(43)的外壁上,且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移动杆(43)和所述底盘(41)的外壁上;固定板(46),数量为若干个,且分别等距安装在所述移动杆(43)的外壁顶端;所述升降机构(6)包括:伺服电机(61),安装在所述箱体(1)的底端;蜗杆(62),安装在所述伺服电机(61)的输出端;支撑座(63),数量为三个,且三个所述支撑座分别安装在所述箱体(1)的内壁底端;连接杆(64),转动安装在所述支撑座(6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存艳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中德新松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