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PACK双电源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85866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PACK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PACK双电源电路,包括电机、第一模组、第二模组、第一BMS和第二BMS,所述电机的正极分别与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机的负极通过第一BMS与第一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机的负极通过第二BMS与第二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BMS与第二BMS之间通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锂电池PACK内部优化为两个分立的模组,两个模组通过各自的BMS分析判断独立的为电机供电,进而增加了锂电池PACK在供电过程中的可靠性,从而提升了使用者的体验感。感。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PACK双电源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锂电池PACK
,特别涉及一种锂电池PACK双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电动车,又名电驱车,是以电池作为能量来源,通过控制器、电机等部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运动,以控制电流大小改变速度的车辆。电池作为电动车的重要零部件,它的性能高低直接影响电动车的性能以及用户的使用体验感,而锂电池作为一种新型环保,高效,瞬间能大电流放电的动力电池,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动车领域。
[0003]电动车对锂电池可靠性的要求是单一电池包难以实现的,这就不得不考虑进行电池包的电路设计优化改进。目前,现有的设计采用将多个电芯通过电压、内阻配对直接进行串并联,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电池组的故障率会上升,而且电池组的任何一点出现故障都将导致整体故障,影响使用者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电路设计简单,运行可靠性高以及能提升使用者体验感的锂电池PACK双电源电路。
[0005]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锂电池PACK双电源电路,包括电机、第一模组、第二模组、第一BMS和第二BMS,所述电机的正极分别与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机的负极通过第一BMS与第一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机的负极通过第二BMS与第二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BMS与第二BMS之间通讯连接。
[0006]进一步地,第一BMS包括第一MCU、第一放电MOS、第一前端采样、第一采样电阻、第一拨码开关和第一通讯模块,所述第一MCU通过第一前端采样与第一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放电MOS的一端分别与第一MCU和电机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放电MOS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采样电阻与第一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采样电阻与第一电流采样并联,所述第一电流采样的一端与第一MCU连接,所述第一前端采样与第一温度模块连接,所述第一拨码开关设置于第一MCU,所述第一通讯模块的一端与第一MCU连接。
[0007]进一步地,第二BMS包括第二MCU、第二放电MOS、第二前端采样、第二采样电阻、第二拨码开关和第二通讯模块,所述第二MCU通过第二前端采样与第二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放电MOS的一端分别与第二MCU和电机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放电MOS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采样电阻与第二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采样电阻与第二电流采样并联,所述第二电流采样的一端与第二MCU连接,所述第二前端采样与第二温度模块连接,所述第二拨码开关设置于第二MCU,所述第二通讯模块的一端与第二MCU连接。
[0008]进一步地,第一BMS还包括第一均衡模块和第一隔离模块,所述第一均衡模块的一端与第一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均衡模块的另一端与第一MCU连接,所述第一隔离模块的一端与第一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隔离模块的另一端与第一通讯模块的另一端连接。
[0009]进一步地,第二BMS还包括第二均衡模块和第二隔离模块,所述第二均衡模块的一端与第二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均衡模块的另一端与第二MCU连接,所述第二隔离模块的一端与第二模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隔离模块的另一端与第二通讯模块的另一端连接。
[0010]进一步地,第一通讯模块和第二通讯模块均为485通信模块。
[00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具有以下积极的效果:
[0012](1)本技术通过将锂电池PACK内部优化为两个分立的模组,两个模组通过各自的BMS分析判断独立的为电机供电,进而增加了锂电池PACK在供电过程中的可靠性,从而提升了使用者的体验感;
[0013](2)本技术通过电流采样对电路进行过流保护,进而提高了电路的安全性,从而提高了锂电池PACK的安全性;
[0014](3)本技术通过拨码开关对两个模组的数据进行标识,再结合隔离模块屏蔽电流对通讯模块的干扰,从而提高了MCU处理数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0015]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和清楚地被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原理框图。
[0018]图中:电机1、第一模组2、第二模组3、第一BMS4、第二BMS5、第一MCU4a、第一放电MOS4b、第一前端采样4c、第一采样电阻4d、第一拨码开关4e、第一通讯模块4f、第一电流采样4g、第一温度模块4h、第一均衡模块4i、第一隔离模块4j、第一MOS驱动4k、第一充电MOS4l、第一供电模块4m、第二MCU5a、第二放电MOS5b、第二前端采样5c、第二采样电阻5d、第二拨码开关5e、第二通讯模块5f、第二电流采样5g、第二温度模块5h、第二均衡模块5i、第二隔离模块5j、第二MOS驱动5k、第二充电MOS5l、第二供电模块5m。
具体实施方式
[0019]如图1所示,一种锂电池PACK双电源电路,包括电机1、第一模组2、第二模组3、第一BMS4和第二BMS5,电机1的正极分别与第一模组2和第二模组3的正极连接,电机1的负极通过第一BMS4与第一模组2的负极连接,电机1的负极通过第二BMS5与第二模组3的负极连接,第一BMS4与第二BMS5之间通讯连接。
[0020]如图2所示,第一BMS4包括第一MCU4a、第一放电MOS4b、第一前端采样4c、第一采样电阻4d、第一拨码开关4e和第一通讯模块4f,第一MCU4a通过第一前端采样4c与第一模组2的负极连接,第一前端采样4c采集第一模组2的温度和电压数据;第一放电MOS4b的一端通过第一MOS驱动4k与第一MCU4a连接,第一放电MOS4b的一端通过第一充电MOS4l和电机1的负极连接,第一MOS驱动4k与第一充电MOS4l连接,第一放电MOS4b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采样电阻4d与第一模组2的负极连接,第一采样电阻4d与第一电流采样4g并联,第一电流采样4g采集第一模组2电路的电流数据,检测第一模组2电路的电流是否过大;第一电流采样4g的一端与第一MCU4a连接,第一前端采样4c与第一温度模块4h连接,第一拨码开关4e设置于第一
MCU4a,第一拨码开关4e的作用为标识MCU地址位,第一MCU4a根据MCU地址位区分是第一模组2的数据还是第二模组3的数据;第一通讯模块4f的一端与第一MCU4a连接;第二BMS5包括第二MCU5a、第二放电MOS5b、第二前端采样5c、第二采样电阻5d、第二拨码开关5e和第二通讯模块5f;第二MCU5a通过第二前端采样5c与第二模组3的负极连接,第二前端采样5c采集第二模组3的温度和电压数据;第二放电MOS5b的一端通过第二MOS驱动5k与第二MCU5a连接,第二放电MOS5b的一端通过第二充电MOS5l和电机1的负极连接,第二MOS驱动5k与第二充电MOS5l连接,第二放电MOS5b的另一端通过第二采样电阻5d与第二模组3的负极连接,第二采样电阻5d与第二电流采样5g并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PACK双电源电路,包括电机(1)、第一模组(2)、第二模组(3)、第一BMS(4)和第二BMS(5),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1)的正极分别与第一模组(2)和第二模组(3)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机(1)的负极通过第一BMS(4)与第一模组(2)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机(1)的负极通过第二BMS(5)与第二模组(3)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BMS(4)与第二BMS(5)之间通讯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PACK双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BMS(4)包括第一MCU(4a)、第一放电MOS(4b)、第一前端采样(4c)、第一采样电阻(4d)、第一拨码开关(4e)和第一通讯模块(4f),所述第一MCU(4a)通过第一前端采样(4c)与第一模组(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放电MOS(4b)的一端分别与第一MCU(4a)和电机(1)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放电MOS(4b)的另一端通过第一采样电阻(4d)与第一模组(2)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采样电阻(4d)与第一电流采样(4g)并联,所述第一电流采样(4g)的一端与第一MCU(4a)连接,所述第一前端采样(4c)与第一温度模块(4h)连接,所述第一拨码开关(4e)设置于第一MCU(4a),所述第一通讯模块(4f)的一端与第一MCU(4a)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电池PACK双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BMS(5)包括第二MCU(5a)、第二放电MOS(5b)、第二前端采样(5c)、第二采样电阻(5d)、第二拨码开关(5e)和第二通讯模块(5f),所述第二MCU(5a)通过第二前端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磊钟义华缪书坤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双登富朗特新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