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广州大学专利>正文

大豆NLP基因的编辑位点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83233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豆NLP基因的编辑位点及其应用,属于生物技术领域。该大豆NLP基因的编辑位点包括5种基因编辑位点,分别为SEQ ID NO: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豆NLP基因的编辑位点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
,涉及大豆NLP基因的编辑位点,尤其涉及其大豆GmNLP4a/b、GmNLP5a/b基因编辑位点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氮是植物体内的必需大量元素,是蛋白质、核苷酸的必要成分,在多方面影响着植物的代谢过程和生长发育,是植物生命活动的基础。植物获取氮的途径主要包括大气中N2的固定、土壤中N的吸收等(罗绪强等,2007)。虽然空气中含有约78.1%的N2,但是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且土壤中的氮有限,不能满足植物氮的需求。为此,人们大量使用化学氮肥,以谋求植物的产量增加。氮肥的生产及运输成本昂贵,且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水体、大气、土壤甚至整个生态系统的氮富集污染现象,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化学循环,影响人类健康(陆宇燕等,2014)。生物固氮,尤其是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是自然界中固氮效率最高(罗振鹏等,2019),降低对化学氮肥的依赖,增加植物产量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0003]大豆(Glycine max(L.)Mer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豆NLP基因的编辑位点,其特征在于,所述NLP基因包括:NLP4a、NLP4b、NLP5a和NLP5b;所述NLP4a基因的基因编辑位点为:三段23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DNA序列,核苷酸序列分别为SEQ ID NO:1、SEQ ID NO:2、SEQ ID NO:4,其在大豆基因组的准确定位分别是10号染色体NLP4a基因CDS的118

140、170

192、235

257处,染色体的坐标分别为46384350

46384328、46384298

46384276、46384233

46384211;无效基因编辑位点为一段23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DNA序列,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所述NLP4b基因的基因编辑位点为:两段23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DNA序列,核苷酸序列分别为SEQ ID NO:1、SEQ ID NO:2,其在大豆基因组的准确定位分别是20号染色体NLP4b基因CDS的112

134、164

186处,染色体的坐标分别为39832266

39832288、39832318

39832340;所述NLP5a基因的基因编辑位点为:两段23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DNA序列,核苷酸序列分别为SEQ ID NO:5、SEQ ID NO:6,其在大豆基因组的准确定位分别是9号染色体NLP5a基因CDS的184

206、678

700处,染色体的坐标分别为34817746

34817724、34816595

34816573;无效基因编辑位点为两段23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DNA序列,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7、SEQ ID NO:8所示;所述NLP5b基因的基因编辑位点为:两段23个脱氧核糖核苷酸的DNA序列,核苷酸序列分别如为SEQ ID NO:5、SEQ ID NO:6,其在大豆基因组的准确定位分别是16号染色体NLP5b基因CDS的184

206、675

697处,染色体的坐标分别为34544795

34544773、34543570

34543548。2.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大豆NLP基因的编辑位点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豆NLP基因的编辑位点3

端含有NGG,通过sgRNA与基因组PAM位点附近的DNA碱基互补配对,介导Cas9核酸内切酶靶向识别基因组并实现基因组DNA的双链断裂,诱发DNA损伤修复机制,在修复过程中随机引入或删除核苷酸对,导致目标靶点核苷酸对的删除或插入,造成目标靶点附近的突变。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用于培育改变结瘤性状和/或产量的大豆突变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按照SEQ ID NO:1至SEQ ID NO:8的大豆NLP4a/b、NLP5a/b基因编辑位点的序列合成sgRNA;(2)在SEQ ID NO:1sgRNA的5

端添加碱基接头,获得SEQ ID NO:9的正向核苷酸序列引物,将其反向互补得到sgRNA的反向序列,在其5

端同样添加碱基接头,获得SEQ ID NO:10的反向核苷酸序列引物;将SEQ ID NO:9与SEQ ID NO:10退火,形成双链DNA;将SEQ ID NO:2sgRNA反向后在5

端添加碱基接头,获得SEQ ID NO:11的正向核苷酸序列引物,将其反向互补得到sgRNA的反向序列,在其5

端同样添加碱基接头,获得SEQ ID NO:12的反向核苷酸序列引物;将SEQ ID NO:11与SEQ ID NO:12退火,形成双链DNA;将SEQ ID NO:3sgR...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凡江廖春梅陈丽玉杨涔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