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放风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7435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日光温室放风口,属于日光温室技术领域,包括顶部框架、柔性放风筒以及升降调节机构;顶部框架设于日光温室的顶部,顶部框架上设有支撑架,支撑架设于通风孔的下方;柔性放风筒设于通风孔的上端,柔性放风筒的下端与通风孔周围的膜布连接;柔性放风筒的上端设有可启闭的筒盖组件;升降调节机构包括升降杆和纵向驱动机构,纵向驱动机构驱动升降杆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通过设置超出日光温室顶部的柔性放风筒,使日光温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进行换热;筒状的放风口形成烟囱效应,可实现在不降温的情况下完成湿度的调节;升降杆用于将柔性放风筒顶升或者降下,以实现自动调节,提高放风效率。风效率。风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日光温室放风口


[0001]本技术属于日光温室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日光温室放风口。

技术介绍

[0002]农业生产对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目前北方冬季的日光温室渐渐进入规模化生产种植。日光温室内的蔬菜对于生长环境较为苛刻,自然通风为华南地区通风换气的主要方式,通过合理设置温室开窗装置,可以排除温室内的余热、余湿,同时还能提高室内CO2含量,使得室内环境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但是目前来说,日光温室的通风主要是在日光温室的顶部膜布上开设多个通风孔,农民每天的进行手动开启和关闭通风孔实现放风处理,操作量非常大,效率相当低下,浪费了人力和物力,并且在放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容易对膜料造成损害,不便复位保温,存在相应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日光温室放风口,旨在解决日光温室需要手动放风处理,效率低,费时费力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日光温室放风口,包括:
[0005]顶部框架,设于日光温室的顶部,所述顶部框架上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于通风孔的下方;
[0006]柔性放风筒,设于通风孔的上端,所述柔性放风筒的下端与通风孔周围的膜布连接,所述柔性放风筒的内径小于通风孔的内径;所述柔性放风筒的上端设有可启闭的筒盖组件;
[0007]升降调节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筒盖组件下端的升降杆和设于所述顶部框架上的纵向驱动机构,所述纵向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升降杆沿所述支撑架上下移动。
[0008]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顶部框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分别位于通风孔的两侧,所述支撑架位于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
[0009]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支撑架包括:
[0010]环形外圈,连接在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所述环形外圈的内径与通风孔的孔径一致;
[0011]限位块,位于所述环形外圈的内侧,所述限位块借助支杆连接在所述环形外圈上,所述限位块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升降杆与所述限位孔滑动连接。
[0012]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升降杆的一侧设置有齿板,所述纵向驱动机构的输出端设有与所述齿板相啮合的驱动齿轮。
[0013]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纵向驱动机构包括:
[0014]驱动轴,水平设于所述顶部框架的下方,所述驱动轴上等间距设有多个所述驱动齿轮;
[0015]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驱动所述驱动轴旋转。
[0016]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升降杆的下端设有弹性绳,所述弹性绳的自由端连接在所述柔性放风筒的中部。
[0017]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筒盖组件包括:
[0018]定型环,设于所述柔性放风筒的上端;
[0019]下端盖,设于所述定型环的内侧,所述下端盖上设有多个第一挡风板,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风板之间具有第一透风间隙;
[0020]上端盖,转动连接在所述定型环的上端,所述上端盖上设有多个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挡风板与所述第一透风间隙一一对应。
[0021]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0022]压环,设于所述柔性放风筒的下端,所述压环将所述柔性放风筒和通风孔周围的膜布压紧在顶部框架上;
[0023]水平旋转机构,包括转动设于所述压环上的转动环和驱动所述转动环旋转的横向驱动机构,所述转动环与所述上端盖相适配,所述横向驱动机构驱动所述转动环和所述上端盖转动,打开所述第一透风间隙。
[0024]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上端盖的外侧设有凸出外侧壁的限位部,所述转动环上设有与所述限位部相适配的连接槽。
[0025]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述横向驱动机构为齿轮马达,所述转动环的外侧设有与所述齿轮马达相适配的圆弧齿条。
[0026]本技术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日光温室放风口,通过设置超出日光温室顶部的柔性放风筒,使日光温室内的空气和室外的空气进行换热;筒状的放风口形成烟囱效应,可实现在不降温的情况下完成湿度的调节;升降杆用于将柔性放风筒顶升或者降下,以实现自动调节,提高放风效率。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处于放风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处于闭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筒盖组件处于放风状态下的俯视图;
[003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筒盖组件处于闭合状态下的俯视图;
[003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转动环的俯视图。
[0037]图中:100、膜布;101、顶部框架;110、柔性放风筒;111、支撑架;112、升降杆;113、
纵向驱动机构;114、压环;115、转动环;116、横向驱动机构;117、定型环;118、上端盖;119、弹性绳;120、圆弧齿条;121、连接槽;122、第一挡板;123、第一透风间隙;124、第二挡板;125、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9]请参阅图1至图9,现对本技术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进行说明。所述日光温室放风口,包括顶部框架101、柔性放风筒110以及升降调节机构;顶部框架101设于日光温室的顶部,顶部框架101上设有支撑架111,支撑架111设于通风孔的下方;柔性放风筒110设于通风孔的上端,柔性放风筒110的下端与通风孔周围的膜布100连接,柔性放风筒110的内径小于通风孔的内径;柔性放风筒110的上端设有可启闭的筒盖组件;升降调节机构包括设于筒盖组件下端的升降杆112和设于顶部框架101上的纵向驱动机构113,纵向驱动机构113驱动升降杆112沿支撑架111上下移动。
[0040]本技术提供的日光温室放风口,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通风孔的上方设置柔性放风筒110,柔性放风筒110借助升降杆112形成伸出日光温室顶部的筒状放风口或收回至与日光温室顶部齐平;伸出日光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日光温室放风口,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框架(101),设于日光温室的顶部,所述顶部框架(101)上设有支撑架(111),所述支撑架(111)设于通风孔的下方;柔性放风筒(110),设于通风孔的上端,所述柔性放风筒(110)的下端与通风孔周围的膜布(100)连接,所述柔性放风筒(110)的内径小于通风孔的内径;所述柔性放风筒(110)的上端设有可启闭的筒盖组件;升降调节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筒盖组件下端的升降杆(112)和设于所述顶部框架(101)上的纵向驱动机构(113),所述纵向驱动机构(113)驱动所述升降杆(112)沿所述支撑架(111)上下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光温室放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框架(101)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分别位于通风孔的两侧,所述支撑架(111)位于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日光温室放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111)包括:环形外圈,连接在两个所述固定杆之间,所述环形外圈的内径与通风孔的孔径一致;限位块,位于所述环形外圈的内侧,所述限位块借助支杆连接在所述环形外圈上,所述限位块上开设有限位孔,所述升降杆(112)与所述限位孔滑动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日光温室放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112)的一侧设置有齿板,所述纵向驱动机构(113)的输出端设有与所述齿板相啮合的驱动齿轮。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日光温室放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驱动机构(113)包括:驱动轴,水平设于所述顶部框架(101)的下方,所述驱动轴上等间距设有多个所述驱动齿轮;驱动电机,设于所述驱动轴的端部,驱动所述驱动轴旋转。6.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狄政敏靳昌霖张建峰郄东翔马宝玲史明静孔露露郑晨露宋立彦陈俊杰刘胜海赵全袁运广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农业特色产业技术指导总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