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5544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包括多个咬合桩、钢管立柱桩和由上至下设置的N道支撑梁连接,部分钢管立柱桩将基坑分为第一基坑区和第二基坑区,部分钢管立柱桩包括多个分区钢管立柱桩,分区钢管立柱桩的一侧设置有临时结构传力柱,咬合桩上由下至上设置有N+1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临时结构传力柱由下至上设置有N+1层传力梁,结构板连接在外墙和传力梁之间,N为正整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根据实际施工进度,在基坑区域内灵活的选取钢管立柱桩作为分区钢管立柱桩,并在每个分区钢管立柱桩旁侧施工一个临时结构传力柱,利用传力路径的受力平衡分层分段拆除支撑梁并构建结构板,提前完成一部分地下室主体结构,有利于施工部署。利于施工部署。利于施工部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


[0001]本技术属于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
,具体涉及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

技术介绍

[0002]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建设体量增大,城市用地紧张,不可避免的导致现有超深地下室建设工程靠近城市地下轨道,超深地下室的施工对临近既有建筑会带来干扰,传统的拆换撑必须是一整层主体结构完成后,才可拆除内支撑,对于区域跨度大的基坑必须等待整层地下室主体结构,延误工期,或者利用固定位置的临时墙体将基坑分区,施工不够灵活;因此,现如今缺少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分层分段,在基坑内灵活选取分区钢管立柱桩对基坑分区,只需将支撑梁受力路径传递完成,便可继续依次向上施工,提前完成一部分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非常有利于施工部署。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设计新颖合理,根据实际施工进度,在基坑区域内灵活的选取钢管立柱桩作为分区钢管立柱桩,并在每个分区钢管立柱桩旁侧施工一个临时结构传力柱,利用传力路径的受力平衡分层分段拆除支撑梁并构建结构板,保证基坑位移控制在预警范围之内,对周边建筑物及构筑物影响最小,提前完成一部分地下室主体结构施工,非常有利于施工部署,便于推广使用。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绕基坑区域外沿打设的多个咬合桩和多个打设在基坑区域的钢管立柱桩,多个钢管立柱桩和多个咬合桩之间通过由上至下设置的N道支撑梁连接,多个钢管立柱桩中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将基坑分为第一基坑区和第二基坑区,该排钢管立柱桩包括多个分区钢管立柱桩,分区钢管立柱桩的一侧设置有临时结构传力柱,临时结构传力柱远离分区钢管立柱桩的一侧正对的咬合桩上由下至上设置有N+1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临时结构传力柱与分区钢管立柱桩接触的一侧正对的咬合桩上由下至上设置有N+1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临时结构传力柱由下至上设置有N+1层传力梁,传力梁与对应的咬合桩上的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和对应的咬合桩上的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等高且一一对应,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的外露端抵接外墙一顶部外侧,结构板一的一端与外墙一顶部内侧连接,结构板一的另一端与对应的传力梁连接,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的外露端抵接外墙二顶部外侧,结构板二的一端与外墙二顶部内侧连接,结构板二的另一端穿过临时结构传力柱与对应的传力梁连接,其中,N为正整数;
[0005]N道支撑梁和N+1层传力梁上下交错设置;
[0006]外墙一和咬合桩、以及外墙二和咬合桩之间填充有回填料。
[0007]上述的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咬合桩中位
于第一基坑区内的咬合桩为第一咬合桩,多个所述咬合桩中位于第二基坑区内的咬合桩为第二咬合桩,多个钢管立柱桩中位于第一基坑区内的钢管立柱桩为第一钢管立柱桩,多个钢管立柱桩中位于第二基坑区内的钢管立柱桩为第二钢管立柱桩,第一咬合桩顶部设置有第一冠梁,第二咬合桩顶部设置有第二冠梁。
[0008]上述的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N取3,其中,第一道支撑梁被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分为第一道支撑梁一和第一道支撑梁二,第一道支撑梁一远离第一道支撑梁二的一端与第一冠梁连接,第一道支撑梁二远离第一道支撑梁一的一端与第二冠梁连接;
[0009]第二道支撑梁被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分为第二道支撑梁一和第二道支撑梁二,第三道支撑梁被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分为第三道支撑梁一和第三道支撑梁二,第二道支撑梁一远离第二道支撑梁二的一端和第三道支撑梁一远离第三道支撑梁二的一端均通过第一腰梁与第一咬合桩连接,第二道支撑梁二远离第二道支撑梁一的一端和第三道支撑梁二远离第三道支撑梁一的一端均通过第二腰梁与第二咬合桩连接。
[0010]上述的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的底部设置有基础顶,所述基础顶被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分为第一基础顶和第二基础顶。
[0011]上述的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结构传力柱远离分区钢管立柱桩的一侧正对的第一咬合桩上由下至上设置有4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4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三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第二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第一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和第一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第一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通过第一冠梁与第一咬合桩连接;
[0012]临时结构传力柱与分区钢管立柱桩接触的一侧正对的第二咬合桩上由下至上设置有4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4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三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第二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第一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和第二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第二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通过第二冠梁与第二咬合桩连接;
[0013]临时结构传力柱由下至上设置有4层传力梁,4层传力梁分别为第三层传力梁、第二层传力梁、第一层传力梁和结构顶板传力梁;
[0014]第三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的外露端抵接第三结构外墙一顶部外侧,第三结构板一的一端与第三结构外墙一顶部内侧连接,第三结构板一的另一端与第三层传力梁连接;
[0015]第二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的外露端抵接第二结构外墙一顶部外侧,第二结构板一的一端与第二结构外墙一顶部内侧连接,第二结构板一的另一端与第二层传力梁连接;
[0016]第一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的外露端抵接第一结构外墙一顶部外侧,第一结构板一的一端与第一结构外墙一顶部内侧连接,第一结构板一的另一端与第一层传力梁连接;
[0017]第一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的外露端抵接第一结构顶板外墙顶部外侧,第一结构顶板的一端与第一结构顶板外墙顶部内侧连接,第一结构顶板的另一端与结构顶板传力梁连接;
[0018]第三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的外露端抵接第三结构外墙二顶部外侧,第三结构板二的一端与第三结构外墙二顶部内侧连接,第三结构板一的另一端穿过临时结构传力柱与第三层传力梁连接;
[0019]第二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的外露端抵接第二结构外墙二顶部外侧,第二结构板二的一端与第二结构外墙二顶部内侧连接,第二结构板二的另一端穿过临时结构传力柱与第二层传力梁连接;
[0020]第一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的外露端抵接第一结构外墙二顶部外侧,第一结构板二的一端与第一结构外墙二顶部内侧连接,第一结构板二的另一端穿过临时结构传力柱与第一层传力梁连接;
[0021]第二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的外露端抵接第二结构顶板外墙顶部外侧,第二结构顶板的一端与第二结构顶板外墙顶部内侧连接,第二结构顶板的另一端穿过临时结构传力柱与结构顶板传力梁连接。
[0022]上述的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层传力梁位于第三道支撑梁一和第三道支撑梁二的下侧;
[0023]所述第二层传力梁位于第二道支撑梁一和第二道支撑梁二的下侧;...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绕基坑区域外沿打设的多个咬合桩和多个打设在基坑区域的钢管立柱桩,多个钢管立柱桩和多个咬合桩之间通过由上至下设置的N道支撑梁连接,多个钢管立柱桩中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将基坑分为第一基坑区和第二基坑区,该排钢管立柱桩包括多个分区钢管立柱桩(17),分区钢管立柱桩(17)的一侧设置有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临时结构传力柱(18)远离分区钢管立柱桩(17)的一侧正对的咬合桩上由下至上设置有N+1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与分区钢管立柱桩(17)接触的一侧正对的咬合桩上由下至上设置有N+1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临时结构传力柱(18)由下至上设置有N+1层传力梁,传力梁与对应的咬合桩上的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和对应的咬合桩上的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等高且一一对应,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的外露端抵接外墙一顶部外侧,结构板一的一端与外墙一顶部内侧连接,结构板一的另一端与对应的传力梁连接,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的外露端抵接外墙二顶部外侧,结构板二的一端与外墙二顶部内侧连接,结构板二的另一端穿过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与对应的传力梁连接,其中,N为正整数;N道支撑梁和N+1层传力梁上下交错设置;外墙一和咬合桩、以及外墙二和咬合桩之间填充有回填料(23)。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咬合桩中位于第一基坑区内的咬合桩为第一咬合桩(1),多个所述咬合桩中位于第二基坑区内的咬合桩为第二咬合桩(2),多个钢管立柱桩中位于第一基坑区内的钢管立柱桩为第一钢管立柱桩(3),多个钢管立柱桩中位于第二基坑区内的钢管立柱桩为第二钢管立柱桩(4),第一咬合桩(1)顶部设置有第一冠梁(5),第二咬合桩(2)顶部设置有第二冠梁(6)。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N取3,其中,第一道支撑梁被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分为第一道支撑梁一(7)和第一道支撑梁二(8),第一道支撑梁一(7)远离第一道支撑梁二(8)的一端与第一冠梁(5)连接,第一道支撑梁二(8)远离第一道支撑梁一(7)的一端与第二冠梁(6)连接;第二道支撑梁被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分为第二道支撑梁一(11)和第二道支撑梁二(12),第三道支撑梁被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分为第三道支撑梁一(13)和第三道支撑梁二(14),第二道支撑梁一(11)远离第二道支撑梁二(12)的一端和第三道支撑梁一(13)远离第三道支撑梁二(14)的一端均通过第一腰梁(9)与第一咬合桩(1)连接,第二道支撑梁二(12)远离第二道支撑梁一(11)的一端和第三道支撑梁二(14)远离第三道支撑梁一(13)的一端均通过第二腰梁(10)与第二咬合桩(2)连接。4.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坑的底部设置有基础顶,所述基础顶被位于基坑内中部的一排钢管立柱桩分为第一基础顶(15)和第二基础顶。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超深地下室分区拆换撑施工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结构传力柱(18)远离分区钢管立柱桩(17)的一侧正对的第一咬合桩(1)上由下至上设置有4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4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三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

1)、第二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

2)、第一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一(19

3)和第一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19

4),第一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19

4)通过第一冠梁(5)与第一咬合桩(1)连接;
临时结构传力柱(18)与分区钢管立柱桩(17)接触的一侧正对的第二咬合桩(2)上由下至上设置有4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4个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由下至上分别为第三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24

1)、第二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24

2)、第一结构外墙支撑短柱二(24

3)和第二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24

4),第二结构顶板外墙支撑短柱(24

4)通过第二冠梁(6)与第二咬合桩(2)连接;临时结构传力柱(18)由下至上设置有4层传力梁,4层传力梁分别为第三层传力梁(21

1)、第二层传力梁(21

2)、第一层传力梁(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东员子斌王超峰杨可可张家涛魏治水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建工第五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