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池能量障壁测量功能的充电与诊断方法及其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5230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电池能量障壁测量功能的自适应式充电与诊断方法及其充电装置,用以测量电池能量状态与充电电源能量状态达成最小充电平衡以进行充电及电池状态诊断,其中电池能量状态与充电电源能量状态构成二者间的电池能量障壁,对于铅酸电池为适应电池的安全、可满充的程度、高效率的功能需求,在不同的电池能量障壁可引演成不同的充电过程或充电保护。为适应激活充电前的电池能量障壁状态下,充电装置采用保护模式;为适应充电启始电离子扩散的电池能量障壁状态下,充电装置可快速判断电池是否正常;为适应极化、能量储存、能量饱和转换,充电装置可对电池监测其电池能量障壁,并控制最佳的充电能量以稳定快速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一种可测量电池能量障壁用以充电及电池诊断的方法及其充电装置。其是揭示通过对电池充电状态能量的测定,得到适应电池状态的充电条件,并诊断电池是否正常。本专利技术应用于铅酸电池安全、效率化与饱足充电。
技术介绍
充电电池充电的技术要求具有饱足电量、安全的特性,尤其是铅酸电池充电更要求不影响电池寿命,如T.Ikeya etc.于1997年11月于J.of PowerSources,Vol.69,No.1-2,提出的报告,另如H.Oman于1999年于IEEEAerospace & Electronics Systems Magazine,Vol.14,No.9,提出的报告。由于所有电池内部电子流动时,会经过金属极板、电池液或化学材料等,会形成电池的内电阻。在电池不断充放过程中,若长期使处于高电流过度充电或在充电产生高温下,将造成电池内物质钝化,减低电池蓄电量甚至在极端的情形下有安全的问题产生。为避免此现象,在现有技术上,曾采用固定电流或固定电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48889号提出范例,以及脉冲充电的方法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88491号提出范例,以避免快速充电过程中影响安全或影响电池寿命。由于充电过程中,为外在充电能量与电池本身能量的对抗过程,这形成二者间的能量对比。通常铅酸电池组是由多个电池单元(Cell,每个单元也可称为每个局,每个单元输出为2.6V,串联则成12v电池)串联构成,但是,每电池单元间其内电阻是不相同的,每电池单元可能因为正常耗损产生钝化或有漏电现象,造成其内电阻产生相当差异的不平均,仅使用固定高电流或固定脉冲频率与振幅充电方法,是难以适合每电池单元,也形成充电效能与安全上的潜在变因。在铅酸电池充电的现有技术中,限电压方法为先以较高的固定电压进行充电,当电池电压逐渐上升时将充电电流逐渐下降,当电流低于预设电流时则切离或转为更低的电流以维持电池内的消耗。限电流的方法为先以选定的最大电流进行充电,当电池电压逐渐上升至预设的电压时则切离或转为更低的电流以维持电池内的消耗。为能降低充电过程中对电池的伤害,脉冲充电在每一充电周期中,以正电流脉冲充电后立即转为短时间的负电流脉冲并紧接着零电流的休息过程,另一种脉冲充电周期为以正电流脉冲充电后紧接着零电流的休息过程。这样一个充电方法范例由美国专利US 5,670,863及US 6,154,011所提出。要达最佳的效果,脉冲充电法周期需要考虑脉冲电流的振幅、频率与静止时间等,这些参数与效能涉及不同电池、电池可蓄电量、电池内电阻、电池组的各电池单元均一性等,其关系复杂变量多,寻找最适的充电曲线也受限于其适用的各种不同的状况,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83408号提出的范例。对于脉冲充电法要考量脉冲电流强度、脉冲宽度与静止时间等,这些参数与充电效能间,尚无一定的规则可依循。依据2003年Proceeding of 2ndPower Electric提出的实验研究报告,脉冲充电法并无法证实具有提高充电效能的优越性,再者,脉冲充电其主要目的在于快速充电,不论是否增加温度的控制,但脉冲采用正负交叉或正零交叉充电,此种快速充电结果,将加速铅酸电池极板表面活性降低,甚至造成多量硫酸铅沉积,使铅酸电池寿命降低。由于充电电池在许多电子产品及移动车辆或船舶中被广泛运用,是否能正确、安全的充满足够的电量,且采用充电方法不能损及电池的寿命,是充电器一直要解决的问题;在具体应用上,如何使用限电压、限电流或二者混合使用,能达到饱充与安全充电,且能维持电池寿命,仍是具体应用上一直要解决的问题。满充电量涉及电池组的均一性及电池组在充电过程中如何测量电池的充电状态。对于充电状态的测量,现有技术的测量方法有电压测量法、库仑计量法及Johnson于2002年于J.of Power Sources提出的内电阻计算法报告等,或应用于有监视的电池管理系统(由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439310号提出范例),或使用能量累积为计算电池组的充电(由美国专利US 5,754,028提出范例),或利用功率因素为控制的充电器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90327号提出范例。在检测电瓶的状态方面,如美国专利US 6,611,128提出了内电阻测量方式,及2003年Proceeding of 2ndPower Electric提出Coup de Fouet特性的电池残量测量为范例。实用上,使用者需要更简单、便宜、不需要复杂的计算机伺服系统且可以与充电方法一体结合的测量方法,李明骏于2003年于中国台湾中央大学电机研究所硕士论文提出对电池在每一个充电过程中测量电池状态,并将电池内电阻估测的结果利用单芯片直接控制脉冲充电,并对电池残量估计。前述,充电过程其实是电池本身及外界充电源的能量对比,对于受充电池而言,可吸收的能量即为电池能量障壁(Battery Energy Barrier,BEB),就是说,外界能量若高于电池,即可突破电池能量障壁,便可进行充电,外界能量所呈现的电位低于电池则进行电池放电。若以超过电池能量障壁过高的能量进行充电,有产生过度激化电池的逆化学反应,有可能使电池温度过高,也有可能对某一个单电池单元产生不平衡的过度激化,产生电池钝化甚至产生爆炸;若以电池能量障壁不足的能量进行充电,也有产生充电不足或时间过长的可能。对于最佳的充电选择为仅提供电池可吸收的最大极限能量,使电池可以在外界最低的驱动势下,进行充电。由于电池具有电量充饱、电量不足、电池漏电、电池钝化、电池无法充电、电池不完全钝化(一或数个单电池单元钝化,或因放电过多造成的短暂迟滞现象、称为瞬时钝化)等不同的电量状态,单纯电压电流测量的结果不能直接表示该电池组的与充电能量间的电池能量障壁,使用电压电流测量的结果或充电模型进行充电阶段的控制,在特别状况下是适用的,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587359号提出的多段式的充电器为此范例。但多段式充电器要满足充电的保护、充电方法的选择、充电阶段输入电量的控制、与多段切换的时机等,在面临电池不同的电量状态与电池是否正常的情况下,则难以一体适用。另多段式充电器,在各充电转换阶段与最终充电阶段,除易产生电压电流波动与判断点的飘移,一些较佳实施例经实测后,充饱度最佳为85%。另对于以快速充电为目的的充电方法,在未能考虑电池是否能吸收并有足够反应时间转变为内能的情况下,一些较佳实施例经实测后,充饱度最佳为75%或电池可储电量随充放电次数增加而快速降低,甚至一些实施例造成电池快速钝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电池能量障壁测量功能的自适应式充电与诊断方法及其充电装置,是利用电池在充电过程中的电池能量障壁的测量方法与装置,以改善现有技术充电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具有电池能量障壁测量功能及对电池能量障壁特性进行计算判断并进行充电的充电器(如图1所示的较佳实施例),并可显示电池是否异常或已达充饱状态。该充电器利用一次侧充电供电的桥式整流电路、二次侧控制电路、电池能量障壁测量计算控制单元、充电与电池状态显示警示电路,在充电前与充电过程中,由计算获得的电池能量障壁引演出适当的充电电流、电压与转换时间,构成无段式充电方法,实际提高了对受充电的铅酸电池组的充电效率,减少充电过程的杂波,有效提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电池能量障壁测量功能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用以测量及计算铅酸电池电池能量障壁,并计算控制输出充电能量,其包括下列步骤:当AC电源接上铅酸电池充电器时,判断电源是否超过限额,如果超过限额,则发出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声;   检测输出至铅酸电池充电器组件的工作电压是否正常,如果工作电压低于组件电压则关闭对电池充电,并通过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器发出警报;在设定的固定取样时间测量环路电流、电池电压、电池温度;检测的电压值低于所设定的特定电压值或 高于所设定的另一特定电压值,表示电池不正常,则关闭对电池充电,并通过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器发出警报;控制充电器输出特定的能量,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扩散作用,在电池扩散作用完成后,计算电池扩散作用的时间常数;控制充电器输出特定 的能量,对电池进行极化作用,并计算电池极化所需要的时间;依据测量的电池电压、测量的环路电流及测量的电池温度,计算电池能量障壁(batteryenergybarrier);依据检测的电池温度,如电池温度高于所设定的温度 ,则计算涓流充电的输出充电能量,并固定充电器电流输出;计算使充电能量与能量障壁差异最小且效率最高、并在最大能量障壁限制下的充电能量,以对电池充电,而该充电能量则转换为充电电压与充电电流输出至电池;对充电程度至充饱各阶段,并通 过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器发出警报;计算涓流充电的输出充电能量,并固定充电器电流输出;其中,对于充电过程中t时间的电池能量障壁的界定是由极化完成时的电池电压、环路电流、电池温度与t时间的电池电压、环路电流、电池温度、已充电 时间,组合计算获得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电池能量障壁测量功能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用以测量及计算铅酸电池电池能量障壁,并计算控制输出充电能量,其包括下列步骤当AC电源接上铅酸电池充电器时,判断电源是否超过限额,如果超过限额,则发出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声;检测输出至铅酸电池充电器组件的工作电压是否正常,如果工作电压低于组件电压则关闭对电池充电,并通过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器发出警报;在设定的固定取样时间测量环路电流、电池电压、电池温度;检测的电压值低于所设定的特定电压值或高于所设定的另一特定电压值,表示电池不正常,则关闭对电池充电,并通过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器发出警报;控制充电器输出特定的能量,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扩散作用,在电池扩散作用完成后,计算电池扩散作用的时间常数;控制充电器输出特定的能量,对电池进行极化作用,并计算电池极化所需要的时间;依据测量的电池电压、测量的环路电流及测量的电池温度,计算电池能量障壁(battery energy barrier);依据检测的电池温度,如电池温度高于所设定的温度,则计算涓流充电的输出充电能量,并固定充电器电流输出;计算使充电能量与能量障壁差异最小且效率最高、并在最大能量障壁限制下的充电能量,以对电池充电,而该充电能量则转换为充电电压与充电电流输出至电池;对充电程度至充饱各阶段,并通过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器发出警报;计算涓流充电的输出充电能量,并固定充电器电流输出;其中,对于充电过程中t时间的电池能量障壁的界定是由极化完成时的电池电压、环路电流、电池温度与t时间的电池电压、环路电流、电池温度、已充电时间,组合计算获得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该能量障壁的测量及计算包括以下步骤在电池接上充电器尚未进行充电前,以充电开始时的电池电压除以电池标称电压、环路电流除以标称电流及电池温度除以大气温度计算电池能量障壁;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以最低的电池能量障壁与充电能量差、电池温度斜率及最短的充电时间,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充电的能量输出以电池标称电压与充电标称电流的固定倍率为最大能量输出。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该能量障壁(EB(t))的计算中,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可简化为充电能量与充电时间为一次幂关系,其关系如下在极化作用完成至电池电压升高至最高电压阶段,电池能量障壁EB(t)可以EB(t)=EQ+α31t+β31t2函式表示,其充电的能量输出Ec(t)可简化为EC(t)=1η(ka31+kb31APVPt),]]>其系数为ηEQ≤ka31≤EQ(α31-2TBβ31)VPAP≤kb31≤α31VPAP]]>在电池电压升高至最高电压而电流逐渐降低的阶段,电池能量障壁EB(t)以EB(t)=EB(t=T3)+α32t+β32t2函式表示时,充电的能量输出Ec(t)为EC(t)=1η(ka32+kb32APt),]]>其系数为0.9EB(t=T3)≤ka32≤EB(t=T3)(α32-2TBβ32)1AP≤kb32≤α321AP]]>其中,VP为电池标称电压、AP为电池标称电流、T3为充电第一阶段完成的时间、TB充电扩散作用起至极化完成使用的时间、η为充电器效率常数。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该能量障壁(EB(t))的计算方法中,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Ec(t)可进一步简化为下列步骤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最低限,使充电能量为最高限,即以固定的环路电流与高于电池最高电压的固定充电电压为充电能量输出,进行充电;充电的能量输出以电池电压到达标称电压的固定倍率时为最大能量输出;当电池达最高电压时,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最低限,使充电能量为最高限,即以维持最高电压值,不固定环路电流进行充电。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该能量障壁(EB(t))的计算中,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Ec(t)的电池能量障壁EB(t)与充电能量Ec(t)可进一步简化为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EB(t)=a31,其系数为1.0EQ≤a31≤1.23EQ,电流为AP、充电的电压最高限为V3,进行充电;当电池达最高电压时,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EB(t)=a32,其系数为1.0V3×A3≤a32≤1.15V3×A3,充电的电压为V3不固定环路电流进行充电;其中,EQ为充电平衡状态下的电池能量障壁、V3为充电第一阶段完成的电池电压、A3为充电第一阶段完成的环路电流。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扩散作用的时间常数的计算方法可进一步简化为以(V1-V0)的步阶响应求得电池电压上升的时间常数,其中,V0为充电前电池电压、V1为扩散作用完成的电池电压。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该计算扩散作用的时间常数的简化计算可进一步再简化为以下列方式之一或二者的平均计算电池电压达到0.632(V1-V0)的时间,或,电池电压达到0.632(V1-V0)的时间加上电池电压达到0.95(V1-V0)的时间之和的四分之一;其中,V0为充电前电池电压、V1为扩散作用完成的电池电压、V2为极化完成的电池电压。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该电池能量障壁的测量及计算中,该电池能量障壁可以下列步骤计算在电池接上充电器尚未进行充电前,以充电开始时的电池电压除以电池标称电压与环路电流除以标称电流计算电池能量障壁;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以最低的电池能量障壁与充电能量差,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充电的能量输出以电池标称电压与充电标称电流的固定倍率为最大能量输出。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电池能量障壁的测量及计算中,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的方法可简化为充电能量与充电时间为一次幂关系,其关系如下在极化作用完成至电池电压升高至最高电压阶段,电池能量障壁以EB(t)=EQ+α31t+β31t2函式表示时,充电的能量输出简化为EC(t)=1η(ka31+kb31APVPt),]]>其系数为0.9EQ≤ka31≤EQ(α31-2TBβ31)VPAP≤kb31≤α31VPAP]]>在电池电压升高至最高电压而电流逐渐降低的阶段,电池能量障壁以EB(t)=EB(t=T3)+α32t+β32t2函式表示,充电的能量输出为EC(t)=1η(ka32+kb32APt),]]>其系数为0.9EB(t=T3)≤ka32≤EB(t=T3)(α32-2TBβ32)1AP≤kb32≤α321AP]]>其中,VP为电池标称电压、AP为电池标称电流、T3为充电第一阶段完成的时间、TB充电扩散作用起至极化完成使用的时间、η为充电器效率常数。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该能量障壁的计算中,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可进一步简化为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最低限,使充电能量为最高限,即以固定的环路电流与高于电池最高电压的固定充电电压为充电能量输出,进行充电;充电的能量输出以电池电压到达标称电压的固定倍率时为最大能量输出;当电池达最高电压时,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最低限,使充电能量为最高限,即以维持最高电压值,不固定环路电流进行充电。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该能量障壁的计算中,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的电池能量障壁EB(t)与充电能量Ec(t)可进一步简化为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EB(t)=a31,其系数为1.0EQ≤a31≤1.23EQ,电流为AP、充电的电压最高限为V3,以进行充电;当电池达最高电压时,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EB(t)=a32,其系数为1.0V3×A3≤a32≤1.15V3×A3,充电的电压为V3不固定环路电流进行充电;其中,EQ为充电平衡状态下的电池能量障壁、V3为充电第一阶段完成的电池电压、A3为充电第一阶段完成的环路电流。12.一种具有电池能量障壁测量功能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用以测量及计算铅酸电池电池能量障壁并计算控制输出充电能量,包括以下步骤当AC电源接上铅酸电池充电器时,判断电源是否超过限额,如果超过限额,则并通过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器发出警报;检测输出至铅酸电池充电器组件工作电压是否正常,如果工作电压低于组件电压则关闭对电池充电,并通过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器发出警报;在设定的固定取样时间测量环路电流、电池电压;检测的电压值低于所设定的特定电压值或高于所设定的另一特定电压值,表示电池不正常,则关闭对电池充电,并并通过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器发出警报;控制充电器输出特定的能量,对电池进行充电的扩散作用,在电池扩散作用完成后,计算电池扩散作用的时间常数;控制充电器输出特定的能量,对电池进行极化作用,并计算电池极化所需要的时间;依据测量的电池电压及测量的环路电流,计算电池能量障壁;计算使充电能量与能量障壁差异最小且效率最高、并在最大能量障壁限制下的充电能量以对电池充电,充电能量则转换为充电电压与充电电流输出至电池;对充电程度至充饱各阶段,并通过警示灯号或警示灯号及蜂鸣器发出警报;计算涓流充电的输出充电能量,并固定充电器电流输出;其中,对于充电过程中t时间的电池能量障壁界定由极化完成时的电池电压、环路电流与t时间的电池电压、环路电流、已充电时间,通过组合计算获得。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该能量障壁的测量及计算以下列步骤计算在电池接上充电器尚未进行充电前,以充电开始时的电池电压除以电池标称电压与环路电流除以标称电流计算电池能量障壁;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以最低的电池能量障壁与充电能量差、最短充电时间,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充电的能量输出以电池标称电压与充电标称电流的固定倍率为最大能量输出。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该能量障壁(EB(t))的计算中,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的方法可简化为充电能量与充电时间为一次幂关系计算,其关系如下在极化作用完成至电池电压升高至最高电压阶段,电池能量障壁以t2函式表示时,其充电的能量输出可简化为 其系数为ηEQ≤ka31≤EQ(α31-2TBβ31)VPAP≤kb31≤α31VPAP]]>在电池电压升高至最高电压而电流逐渐降低的阶段,电池能量障壁以EB(t)=EB(t=T3)+α32t+β32t2函式表示,充电的能量输出为EC(t)=1η(ka32+kb32APt),]]>其系数0.9EB(t=T3)≤ka32≤EB(t=T3)(α32-2TBβ32)1AP≤kb32≤α321AP]]>其中,VP为电池标称电压、AP为电池标称电流、T3为充电第一阶段完成的时间、TB充电扩散作用起至极化完成使用的时间、η为充电器效率常数。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该能量障壁的计算中,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为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最低限,使充电能量为最高限,即以固定的环路电流与高于电池最高电压的固定充电电压为充电能量输出,进行充电;充电的能量输出以电池电压到达标称电压的固定倍率时为最大能量输出;当电池达最高电压时,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最低限,使充电能量为最高限,即以维持最高电压值,不固定环路电流进行充电。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该能量障壁的计算中,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中的电池能量障壁EB(t)与充电能量Ec(t)可进一步简化为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EB(t)=a31,其系数为1.0EQ≤a31≤1.23EQ,电流为AP、充电的电压最高限为V3,以进行充电;当电池达最高电压时,设定电池能量障壁为EB(t)=a32,其系数为1.0V3×A3≤a32≤1.15V3×A3,充电的电压为V3不固定环路电流进行充电;其中,EQ为充电平衡状态下的电池能量障壁、V3为充电第一阶段完成的电池电压、A3为充电第一阶段完成的环路电流。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扩散作用的时间常数的计算可进一步简化为以(V1-V0)的步阶响应求得电池电压上升的时间常数,其中,V0为充电前电池电压、V1为扩散作用完成的电池电压。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该计算扩散作用的时间常数的简化计算可进一步再简化为以下列方式之一或二者的平均计算电池电压达到0.632(V1-V0)的时间,或,电池电压达到0.632(V1-V0)的时间加上电池电压达到0.95(V1-V0)的时间的和的四分之一;其中,V0为充电前电池电压、V1为扩散作用完成的电池电压、V2为极化完成的电池电压。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该能量障壁的计算方法中,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的方法可为在电池接上充电器尚未进行充电前,以充电开始时的电池电压除以电池标称电压与环路电流除以标称电流计算电池能量障壁;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以最低的电池能量障壁与充电能量差,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充电的能量输出以电池标称电压与充电标称电流的固定倍率为最大能量输出。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该能量障壁的计算中,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可简化为充电能量与充电时间为一次幂关系计算,其其关系如下在极化作用完成至电池电压升高至最高电压阶段,电池能量障壁可以EB(t)=EQ+α31t+βXt2函式表示,充电的能量输出可简化为EC(t)=1η(ka31+kb31APVPt),]]>其系数为ηEQ≤ka31≤EQ(α31-2TBβ31)VPAP≤kb31≤α31VPAP]]>在电池电压升高至最高电压而电流逐渐降低的阶段,电池能量障壁可以EB(t)=EB(t=T3)+α32t+β32t2函式表示,充电的能量输出可为EC(t)=1η(ka32+kb32APt),]]>其系数为ηEB(t=T3)≤ka32≤EB(t=T3)(α32-2TBβ32)1AP≤kb32≤α321AP]]>其中,VP为电池标称电压、AP为电池标称电流、T3为充电第一阶段完成的时间、TB充电扩散作用起至极化完成使用的时间、η为充电器效率常数。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自适应式充电方法,其中在该能量障壁的计算中,当电池已完成极化后,计算充电的能量输出可进一步简化为当电池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又斌王锦树
申请(专利权)人:杰生自动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