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50261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包括主机体的以及安装在主机体上复数个起落架,起落架包括起落缓冲部,起落缓冲部具有起落缓冲单元,起落缓冲单元包括斜撑架以及第一弹性缓冲组件,斜撑架的上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主机体上,下端向远离主机体的方向倾斜;第一弹性缓冲组件的上端与主机体连接,下端与斜撑架上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无人机,能够在无人机降落时,更好地对冲击力进行缓冲,对无人机及其各部分组件有效缓冲保护,同时能够更好地提高在地面的抓地效果,应对崎岖地面与坡面时,也能够更好地保证无人机的稳定性,整体架构牢固。整体架构牢固。整体架构牢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


[0001]本技术涉及无人机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

技术介绍

[0002]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人机往往更适合那些太“愚钝,肮脏或危险”的任务。无人机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军用与民用。民用方面,无人机行业应用,是无人机真正的刚需;在航拍、农业、植保、微型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救灾、影视拍摄、制造浪漫等等领域的应用,大大的拓展了无人机本身的用途,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扩展行业应用与发展无人机技术。
[0003]在植物样本采集中使用的无人机,在采集之前首先需要对植株进行勘测,因为长期作业于室外的复杂环境中,这样在降落时就无法保证有条件合格的场地,只能依靠操作者的技术将无人机直接降落于崎岖的地面,而传统的无人机底部架构也无法很好的适应崎岖的地面环境,导致无人机在降落时经常会发生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通过起落架可以更好地应对崎岖的地面环境,使得无人机降落过程的安全性更加有保障。
[0005]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包括:具有主机体的无人机主体以及等间隔安装在主机体的四周的复数个起落架,起落架包括起落缓冲部,起落缓冲部具有至少一个起落缓冲单元,起落缓冲单元包括斜撑架以及第一弹性缓冲组件,斜撑架的上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主机体上,下端向远离主机体的方向倾斜;第一弹性缓冲组件的上端与主机体连接,下端与斜撑架上连接。
[0007]进一步地,第一弹性缓冲组件包括具有第一轴向通孔的第一弹性件以及位于第一轴向通孔内的第一伸缩杆,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主机体以及斜撑架连接,第一伸缩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主机体以及斜撑架上。
[0008]进一步地,起落缓冲部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复数个斜撑架的下端的底板。
[0009]更进一步地,起落架还包括地形适应部,地形适应部包括安装在底板下端的复数个适应单元,适应单元具有直接或间接安装在底板下端的第二弹性缓冲组件。
[0010]更进一步地,适应单元还包括适应支杆,适应支杆的下端形成有底部具有支杆开口的支杆轴孔,第二弹性缓冲组件包括位于支杆轴孔内并具有第二轴向孔的第二弹性件、位于第二轴向孔内的第二伸缩杆、以及上端滑动设置在支杆轴孔内的滑杆,第二弹性件的上下端分别与支杆轴孔的上端孔壁和滑杆固定连接。
[0011]更进一步地,地形适应部还包括复数个支脚,复数个支脚一一对应固定在复数个第二弹性缓冲组件的下端,支脚为盘式脚或锥型脚。
[0012]更进一步地,复数个支脚以盘式脚和锥型脚间隔分布的形式分别对应安装在第二弹性缓冲组件的下端。
[0013]更进一步地,适应支杆通过套件安装在底板的下端,套件为球形轴套。
[0014]进一步地,无人机主体还包括安装在主机体上的电池仓、四个分别安装在主机体的四角的扇叶组件以及固定安装在主机体前端的摄像头,扇叶组件包括一端固定安装在主机体其中一角的扇叶支杆、可转动地安装在扇叶支杆远离主机体的另一端的扇叶以及固定在扇叶支杆的另一端上并罩住扇叶的护罩,护罩的上端支杆开口处设置有防护网。
[0015]更进一步地,主机体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层。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首先,通过起落缓冲部中的斜撑架与二号缓冲件,可以在无人机接触地面的那一瞬间,更好地对冲击力进行缓冲,有效提高对无人机及其各部分组件的缓冲保护效果。
[0018]进一步地,通过地形适应部中的套件、适应支杆、第二弹性缓冲单元、支脚,能够在无人机降落时通过第二缓冲单元下端间隔分布的盘式脚和锥型脚与地面接触,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在地面的抓地效果,同时第二缓冲单元的收缩能力可以使得实际接触更贴合地面,并且在配合套件的活动性,可以使得适应支杆的支撑角度更加灵活,从而应对崎岖地面与坡面时,也可以更好地保证无人机的稳定性,再加上斜撑架的连接可以使得整个架体的结构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起落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起落缓冲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适应单元与锥型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以及
[0024]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适应单元与盘式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护罩;2、起落架;3、电池仓;4、摄像头;5、扇叶;6、主机体;7、扇叶支杆;201、斜撑架;202、底板;203、套件;204、适应支杆;205、第一弹性缓冲组件;206、第二弹性缓冲组件;207、支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8]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主体以及复数个起落架2。
[0029]无人机主体包括主机体6、安装在主机体6上的电池仓3、四个分别安装在主机体6的四角的扇叶组件以及固定安装在主机体6前端的摄像头4。主机体6的外表面均设置有防滑层,该防滑层为防滑橡胶区,这样能够在使用完毕后,增大操作人员对主机体6抓取时的摩擦力,便于操作人员更好地对主机体6进行抓取。
[0030]扇叶组件包括扇叶支杆7、扇叶5以及防护罩1。扇叶支杆7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在主机体6的其中一角。扇叶5可转动地安装在扇叶支杆7远离主机体6的另一端。护罩1通过连架固定在扇叶支杆7的另一端上并罩住扇叶5,且扇叶5位于护照的中部。护罩1的上端支杆开口处设置有防护网。在无人机飞行的过程中,因气流加速向下,所以护罩1的底部在强劲气流的作用下能够降低外物靠近的几率,加速流动的气流经护罩1顶口的防护网向下流动,利用防护网能够对处于护罩1内侧的扇叶5进行安全防护,避免外物与直接扇叶5碰撞。
[0031]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起落架2的结构示意图;
[0032]如图1和图2所示,复数个起落架2等间隔安装在主机体6的四周,包括起落缓冲部以及地形适应部。在本实施例中,起落架2的数量为2,分别位于主机体6的相对两侧,如图1所示,两个起落架2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主机体的无人机主体以及等间隔安装在所述主机体的四周的复数个起落架,所述起落架包括起落缓冲部,所述起落缓冲部具有至少一个起落缓冲单元,所述起落缓冲单元包括斜撑架以及第一弹性缓冲组件,所述斜撑架的上端通过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主机体上,下端向远离所述主机体的方向倾斜;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组件的上端与所述主机体连接,下端与所述斜撑架上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缓冲组件包括具有第一轴向通孔的第一弹性件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轴向通孔内的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机体以及所述斜撑架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主机体以及所述斜撑架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缓冲部还包括固定安装在复数个所述斜撑架的下端的底板。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还包括地形适应部,所述地形适应部包括安装在所述底板下端的复数个适应单元,所述适应单元具有直接或间接安装在所述底板下端的第二弹性缓冲组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植物样本采集的无人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适应单元还包括适应支杆,所述适应支杆的下端形成有底部具有支杆开口的支杆轴孔,所述第二弹性缓冲组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昊天段健杜虹严婷婷季肖枫许鹏鹏朱宇辰范星亮曾庆雨杨硕杨照杜俊儒张锐张一帆刘子卓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