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控制雨污分流的截流井及雨水口自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435544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控制雨污分流的截流井及雨水口自净装置,截流井包括污水管、合流进水管、合流出水管、井体和井盖,污水管、合流进水管和合流出水管分别与井体的内腔连通,在井体内腔中合流进水管的管口高度不低于合流出水管的管口高度,且污水管的管口高度低于合流出水管的管口高度,污水管管口的上部与合流出水管管口的下部在高度上有部分叠合,从而确保当雨污水的水位位于污水管管口的上部时,污水管和合流出水管均能排水,污水管的管口设有浮球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通过截流井对雨污水进行合理分流,又能对合流管末梢水质进行监测,以绿色环保的方式提高雨污分离效率和避免点源污染,且使用周期长、成本低、效果明显。显。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控制雨污分流的截流井及雨水口自净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市政排水
,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控制雨污分流的截流井及雨水口自净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河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剧,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水体污染的两个主要原因是: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大多指的是底泥释放的污染物,而点源污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排污口。这恰是水环境治理中最难也是最繁琐的部分,因此如何简单有效地提高截污效果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雨水口是在雨水管渠或合流管渠上收集污水的构筑物,路面上的污水可从雨水口排入至地下管道中。因此,若要实现排污控制,首先应在雨水口设置截污分流。目前国内外截污区域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是设置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这种系统具有操作性强、投资小、见效快的优点,但其也存在各种不足和问题,如污水稀释比较严重、河道水位高给设计和远行带来困难、截流量很难控制等,值得城市建设者引起重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自动控制雨污分流的截流井及雨水口自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控制雨污分流的截流井,包括污水管(1)、合流进水管(2)、合流出水管(3)、井体(4)和井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1)、合流进水管(2)和合流出水管(3)分别与井体(4)的内腔连通,在井体(4)内腔中所述合流进水管(2)的管口高度不低于合流出水管(3)的管口高度,且所述污水管(1)的管口高度低于合流出水管(3)的管口高度,污水管(1)管口的上部与合流出水管(3)管口的下部在高度上有部分叠合,从而确保当雨污水的水位位于污水管(1)管口的上部时,污水管(1)和合流出水管(3)均能排水,所述污水管(1)的管口设有浮球阀(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控制雨污分流的截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流进水管(2)的公称直径与合流出水管(3)的公称直径相同,所述合流进水管(2)的管口与合流出水管(3)的管口在同一高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控制雨污分流的截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1)的公称直径为200mm,污水管(1)的管口设置在距离井体(4)内腔底部400mm高度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控制雨污分流的截流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1)的公称直径为400mm,污水管(1)的管口设置在距离井体(4)内腔底部500mm高度处。5.一种雨水口自净装置,包括将雨水口与河流连通的合流管,所述合流管沿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小海赖庆钟廖伦辉林志鹏白智敏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