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手术操作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2519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介入手术操作平台,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前端面铰接第二支撑板后端面;所述第一支撑板后端面铰接第三支撑板前端面;所述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均可向上翻转折叠至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展开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顺序连接形成所述操作平台;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左右两侧设有支撑腿;所述手术操作平台还包括手臂支撑板。本操作平台在使用时能增大面积,方便操作,且能够折叠,缩小体积,方便存放。方便存放。方便存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介入手术操作平台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手术台的辅助设施,尤其是介入手术操作平台。

技术介绍

[000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常会涌现出大量的手术,在手术进行穿刺时,手术的穿刺方式目前有股动脉入路或桡动脉入路两种方式,股动脉入路穿刺部位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包括出血、表浅或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发生率高等症状,而桡动脉入路穿刺,患者容易接受,创伤相对小一些,不需要卧床,动静脉瘘发生率低,恢复快。
[0003]在手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用到手术刀、微导管、微导丝等多种器械材料。目前在手术中,医护人员大都是在患者的腿上放置操作微导管、微导丝,凹凸不平,操作起来非常的不顺畅。
[0004]并且,进行桡动脉入路穿刺需要患者手臂处于一定坡度,在皮肤绷紧和桡动脉固定状态下才可以进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折叠式是手术操作平台。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介入手术操作平台,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7]介入手术操作平台,包括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前端面铰接第二支撑板后端面;所述第一支撑板后端面铰接第三支撑板前端面;
[0008]所述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均可向上翻转折叠至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展开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顺序连接形成所述操作平台;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左右两侧设有支撑腿,两侧的所述支撑腿和第一支撑板之间形成容纳病患躯体的空间。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腿为板条状,两板条状的支撑腿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底部左右两侧,且沿纵向设置。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底部铰连,使所述板条状的支撑腿可折叠。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腿通过铰接90
°
自锁折叠铰链与所述第一支撑板铰连。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还包括手臂支撑板,所述手臂支撑板后端面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右侧前端面铰连。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臂支撑板内侧设有让位槽口。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支撑板沿上表面左右两侧对称设有挡板。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臂支撑板下表面设有第一粘链,第三支撑板下表面设有的第二粘链,第一粘链和第二粘链相适配。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7]本技术设置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顺序铰接,使操作平台处于平面,增大面积,便于操作;设置第三支撑板,在交换微导管、微导丝时,方便医生梳理微导管、微导丝;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可折叠至所述第一支撑板上,方便收纳,也方便使用时在手术台上进行设置。支撑腿对整个操作平台进行支撑,使其架设在病患身体上方,支撑腿与操作平台之间可容纳病患躯体,结构及空间利用合理。
[0018]通过设置铰链和90
°
自锁折叠铰链使手术操作平台可折叠,体积缩小,方便存放,且在支撑状态下稳定安全;设置粘链可以在收纳期间固定手臂支撑板,这样手臂支撑板不会掉落,使折叠更加稳定;
[0019]手臂支撑板处于斜坡状态,在穿刺时患者可以把手臂放上去,医生在用手指指尖去感受欲穿刺的桡动脉搏动,可以减少操作者感受搏动的面积,缩小穿刺范围,这样容易找到最佳穿刺点,一次成功率明显提高;手臂支撑板上设置让位槽口使患者不易蹭到髂前上脊或胯骨。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21]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是本技术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第三支撑板、4铰链、5支撑腿、6挡板、7手臂支撑板、7

1让位槽口、8.90
°
自锁折叠铰链、9第一粘链、10第二粘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技术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0025]本技术提供了介入手术操作平台,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折叠式手术操作平台包括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第三支撑板3、支撑腿5和手臂支撑板7。
[0026]结合图1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1前端面铰接第二支撑板2后端面;所述第一支撑板1后端面铰接第三支撑板3前端面,所述第二支撑板2和第三支撑板3均可向上翻转折叠至所述第一支撑板1上,使操作平台折叠收拢,体积缩小,方便存放收纳。并且在使用时,先将折叠状态下的操作平台置于手术台上,然后再进行展开,操作方便。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板2和第三支撑板3只能向上翻转,不能向下翻转,因此在展开状态下,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第三支撑板3形成一个稳定的平面。
[0027]第一支撑板1长度设为80cm

120cm,优选长度设为100cm,宽度设为50

70cm,优选宽度设为62cm,第一支撑板1为主要操作平台,设置面积大,便于操作。
[0028]第二支撑板2长度设为50cm

70cm,优选长度设为60cm,宽度设为50

60cm,优选宽度设为57cm,设置第二支撑板2是为了患者躺下后身躯刚好展开,置于患者腿部上方,解决了患者躺下后将整个平台扣上去的问题。
[0029]第三支撑板3长度设为30cm

50cm,优选长度设为40cm,宽度设为50

60cm,优选宽
度设为57cm,设置第二支撑板3是为了延申第一支撑板1,在交换微导管、微导丝时,方便医生梳理微导管微导丝。
[0030]所述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第三支撑板3长度之和设为180cm

220cm,优选设为200cm。
[0031]第二支撑板2和第三支撑板3展开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顺序连接形成所述操作平台,使操作平台处于平面,增大面积,便于操作。
[0032]结合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板1底部左右两侧设有支撑腿5,所述支撑腿5为板条状,增大受力面积,两板条状的支撑腿5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底部左右两侧,且沿纵向设置,因此,在支撑状态下,安全稳定。
[0033]所述支撑腿5通过90
°
自锁折叠铰链8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底部铰连,使所述板条状的支撑腿5可折叠。使操作平台体积缩小,方便存放。
[0034]所述支撑腿5高度设为10cm

20cm,优选设为15cm。两侧的所述支撑腿5和第一支撑板1之间形成容纳病患躯体的空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介入手术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板(1)、第二支撑板(2)和第三支撑板(3),所述第一支撑板(1)前端面铰接第二支撑板(2)后端面;所述第一支撑板(1)后端面铰接第三支撑板(3)前端面;所述第二支撑板(2)和第三支撑板(3)均可向上翻转折叠至所述第一支撑板(1)上,第二支撑板(2)和第三支撑板(3)展开时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顺序连接形成所述操作平台;所述第一支撑板(1)底部左右两侧设有支撑腿(5),两侧的所述支撑腿(5)和第一支撑板(1)之间形成容纳病患躯体的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手术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5)为板条状,两板条状的支撑腿(5)对称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底部左右两侧,且沿纵向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手术操作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5)与所述第一支撑板(1)底部铰连,使所述板条状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聪慧高先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