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电弧转换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2434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9 0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到一种抗电弧转换开关,包括壳体和一根转动连接在壳体上的转轴,转轴的一端伸出壳体外,位于壳体内部的转轴上设置有多个凸轮,壳体内还设置有多组触头组,任一触头组包括一支架端子、一动端子、一静端子、动触点、静触点以及拉簧,动端子以支架端子为支点来回摆动,动端子的中部与支架端子连接,拉簧和动触点分设在动端子的两端,拉簧的拉力驱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抵接或分离,动端子上设置有向对应凸轮突出的凸起,该凸起位于动触点和支点之间,与触头组对应的凸轮在转动过程中与凸起接触或分离,推动动触点摆动,使动触点与静触点在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电弧转换开关


[0001]本技术属于电开关
,具体涉及一种抗电弧转换开关。

技术介绍

[0002]转换开关是一种切换多回路的低压开关,转换开关的接触系统是由数个装嵌在绝缘壳体内的静触头座和可动支架中的动触头(即本技术中所述动触点)构成。传统的动触头(如技术“多凸轮万能转换开关”、专利号:ZL012313815所公开的
技术实现思路
)是双断点对接式的触桥,在附有手柄的转轴上,连接有与触桥一一对应的凸轮,随着转轴旋转,凸轮将对应触桥顶起,使触桥两端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即本技术中所述静触点)分离,从而断开电路或接通电路。但是,由于触桥的升降幅度与其两端动触头的升降幅度是1:1关系,因此,在小尺寸转换开关中,由于凸轮尺寸的限制,导致触桥的升降幅度缩小,升降速度变慢,致使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容易产生电弧,造成动触头、静触头电连接性能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电弧转换开关。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抗电弧转换开关,包括壳体和一根转轴,壳体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轴孔,转轴传动连接在壳体上的两个轴孔内,转轴的一端伸出壳体外,位于壳体内部的转轴上设置有多个沿转轴轴向排列的凸轮,其特征在于,壳体内还设置有多组与凸轮一一对应的触头组,任一触头组包括一固定连接在壳体内的支架端子、一摆动连接在支架端子上的动端子、一固定连接在壳体内的静端子、固定连接在动端子上的动触点、固定连接在静端子上且与动触点正对的静触点以及连接动端子和支架端子的拉簧,所述动端子以支架端子为支点来回摆动,动端子的中部与支架端子连接,所述拉簧和动触点分设在动端子的两端,拉簧的拉力驱使动触点与静触点抵接或分离,动端子上设置有一个向对应凸轮突出的凸起,该凸起位于动触点和支点之间,与触头组对应的凸轮在转动过程中与凸起接触或分离,凸轮与凸起接触时,推动动触点摆动,使动触点与静触点的开

闭状态切换,当凸轮与凸起分离时,动端子在拉簧的拉力作用下复位,动触点与静触点的开

闭状态再次切换,所述支架端子和静端子均伸出壳体外。
[000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凸轮成扇形。
[000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包括底座和上盖,底座和上盖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安装槽,各安装槽沿转轴的轴向依次排列,各安装槽之间均通过隔板隔离,任一隔板上开设有供转轴穿过的半圆槽,底座和上盖的侧面均分别开设有与安装槽一一对应的通孔,通孔与对应安装槽连通,任一触头组安装在相邻的两个安装槽内,其中支架端子安装在一个安装槽内,支架端子的前端伸出与其所在的安装槽连通的通孔外,支架端子的后端穿过隔板延伸至相邻的安装槽内,所述动端子、拉簧、静端子和支架端子后端处于同一安装槽内,静端子的一端从对应通孔伸出安装槽外,静端子位于安装槽内的一端连接静触点,安装在底座上的静端子位于动端子与转轴之间,安装在上盖上的静端子位于动端子背对转轴的一侧。
[000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定位轮,任一定位轮外圆周面上周向设置有多个离散排列的定位槽,定位槽沿定位轮的轴向延伸,壳体内设置有与两个定位轮一一对应的盲孔,盲孔正对定位轮外圆周面,盲孔内设置有一根压簧和一个限位帽,限位帽套接在压簧上且限位帽的帽顶伸出盲孔外与定位轮外圆周面抵接。
[000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两所述定位轮相互对称,两盲孔分别设置在转轴的两侧。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翘板式动端子,在凸轮驱动动端子摆动时,由于凸起到支点的距离小于动触点到支点的距离,因此,动触点的移动距离要大于凸轮顶起凸起移动的距离,即,在凸轮大小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本技术所述的触头组,能放大动触点的移动距离,从而提高动触点的移动速度,避免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产生电弧,实现抗电弧的技术目标。
附图说明
[001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0011]图1是本技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技术组合状态示意图;
[0013]图3是图2中的A

A剖视图;
[0014]图1~图3中:1、壳体,101、底座,102、上盖,2、转轴,3、轴孔,4、凸轮,5、触头组,501、支架端子,502、动端子,503、静端子,504、动触点,505、静触点,506、拉簧,507、凸起,6、安装槽,7、隔板,8、半圆槽,9、通孔,10、定位轮,11、定位槽,12、盲孔,13、压簧,14、限位帽。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案。
[0016]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抗电弧转换开关,包括壳体1和一根转轴2,壳体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轴孔3,转轴2传动连接在壳体1上的两个轴孔3内,转轴2的一端伸出壳体1外,位于壳体1内部的转轴2上设置有多个沿转轴2轴向排列的凸轮4,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还设置有多组与凸轮4一一对应的触头组5,任一触头组5包括一固定连接在壳体1内的支架端子501、一摆动连接在支架端子501上的动端子502、一固定连接在壳体1内的静端子503、固定连接在动端子502上的动触点504、固定连接在静端子503上且与动触点504正对的静触点505以及连接动端子502和支架端子501的拉簧506,所述动端子502以支架端子501为支点来回摆动,动端子502的中部与支架端子501连接,所述拉簧506和动触点504分设在动端子502的两端,拉簧506的拉力驱使动触点504与静触点505抵接或分离,动端子502上设置有一个向对应凸轮4突出的凸起507,该凸起507位于动触点504和支点之间,与触头组5对应的凸轮4在转动过程中与凸起507接触或分离,凸轮4与凸起507接触时,推动动触点504摆动,使动触点504与静触点505的开

闭状态切换,当凸轮4与凸起507分离时,动端子502在拉簧506的拉力作用下复位,动触点504与静触点505的开

闭状态再次切换,所述支架端子501和静端子503均伸出壳体1外用于连接导线。
[0017]采用翘板式动端子502,在凸轮4驱动动端子502摆动时,由于凸起507到支点的距离小于动触点504到支点的距离,因此,动触点504的移动距离要大于凸轮4顶起凸起507移动的距离,即,在凸轮4大小不变的情况下,采用本技术所述的触头组5,与传统的触桥
相比,能放大动触点504的移动距离,从而提高动触点504的移动速度,避免动触点504与静触点505之间产生电弧,实现抗电弧的技术目标。
[0018]为了进一步提高动触点504的运动速度,本实施例进一步将凸轮4的形状设计成扇形,扇形外缘为圆弧,两边为直边且向圆弧中心延伸,这种形状的凸轮4,凸起507在脱离凸轮4外缘圆弧面后,会迅速与凸轮4分离,从而快速地复位,进一步提高本技术所述旋转开关的抗电弧能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电弧转换开关,包括壳体(1)和一根转轴(2),壳体(1)的两端分别开设有一个轴孔(3),转轴(2)传动连接在壳体(1)上的两个轴孔(3)内,转轴(2)的一端伸出壳体(1)外,位于壳体(1)内部的转轴(2)上设置有多个沿转轴(2)轴向排列的凸轮(4),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还设置有多组与凸轮(4)一一对应的触头组(5),任一触头组(5)包括一固定连接在壳体(1)内的支架端子(501)、一摆动连接在支架端子(501)上的动端子(502)、一固定连接在壳体(1)内的静端子(503)、固定连接在动端子(502)上的动触点(504)、固定连接在静端子(503)上且与动触点(504)正对的静触点(505)以及连接动端子(502)和支架端子(501)的拉簧(506),所述动端子(502)以支架端子(501)为支点来回摆动,动端子(502)的中部与支架端子(501)连接,所述拉簧(506)和动触点(504)分设在动端子(502)的两端,拉簧(506)的拉力驱使动触点(504)与静触点(505)抵接或分离,动端子(502)上设置有一个向对应凸轮(4)突出的凸起(507),该凸起(507)位于动触点(504)和支点之间,与触头组(5)对应的凸轮(4)在转动过程中与凸起(507)接触或分离,凸轮(4)与凸起(507)接触时,推动动触点(504)摆动,使动触点(504)与静触点(505)的开

闭状态切换,当凸轮(4)与凸起(507)分离时,动端子(502)在拉簧(506)的拉力作用下复位,动触点(504)与静触点(505)的开

闭状态再次切换,所述支架端子(501)和静端子(503)均伸出壳体(1)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电弧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4)成扇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电弧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贵喜吴世明郭惠玖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华之杰电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