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FC/LLC大功率无散热片电源适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415949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PFC/LLC大功率无散热片电源适配器,其电路结构包括市电输入及雷击吸收电路、EMC滤波电路、桥式整流滤波电路、PFC功率变换电路、PFC/LLC控制驱动电路、LLC谐振变换电路、次级整流滤波电路、回授基准控制电路、同步整流控制电路和DC输出电路,在PFC功率变换电路、LLC谐振变换电路、次级整流滤波电路和DC输出电路组成的变换电路中,加入PFC/LLC控制驱动电路、回授基准控制电路以及同步整流控制电路等控制电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源适配器采用高效的PFC+LLC一体式作为主控电路并配有多层外延晶体管,效率达到95%以上,元器件发热减少,实现无散热片的电源适配器的生产和使用。使用。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FC/LLC大功率无散热片电源适配器


[0001]本技术属于电源适配器生产
,具体是涉及一种PFC/LLC大功率无散热片电源适配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大功率电源适配器,比如100W左右的电源适配器,一般都设置有散热片,主要是其中功率MOS管等元器件发热量较大,电源效率也偏低,而且设置散热片,会增大电源适配器的体积,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PFC/LLC大功率无散热片电源适配器,采用高效的PFC+LLC一体式作为主控电路,大大提高了电源转换效率,减少元器件的发热,实现无散热片的电源适配器的生产和使用。
[000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PFC/LLC大功率无散热片电源适配器,其电路结构包括市电输入及雷击吸收电路、EMC滤波电路、桥式整流滤波电路、PFC功率变换电路、PFC/LLC控制驱动电路、LLC谐振变换电路、次级整流滤波电路、回授基准控制电路、同步整流控制电路和DC输出电路;所述市电输入及雷击吸收电路顺次连接EMC滤波电路、桥式整流滤波电路,所述 PFC功率变换电路包括MOS管Q6,所述桥式整流滤波电路的正极输出端通过电感L2连接至MOS管Q6的漏极,MOS管Q6的栅极通过电阻R31与二极管 D9串联电路再与电阻R33形成的并联电路与PFC/LLC控制驱动电路的芯片U1 的GATEP脚连接,MOS管Q6的漏极通过二极管D11连接至VBUS端;所述 LLC谐振变换电路包括谐振主电路和两个MOS管Q1、Q3,MOS管Q1、Q3的栅极分别通过电阻和二极管组成的电路连接至芯片U1的HSG、LSG管脚;MOS 管Q3的源极接地,漏极与MOS管Q1的源极连接;MOS管Q1的漏极连接至 VBUS端,谐振主电路的初级线圈的一个输入端连接至MOS管Q1的源极,另一个输入端通过电容和电阻组成的电路后连接至芯片U1的CSHB管脚;所述 LLC谐振变换电路的谐振主电路的次级线圈的输出端连接至次级整流滤波电路;所述次级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控制端与同步整流控制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由同步整流控制电路调节后在VOUT端输出正极稳定电压;所述回授基准控制电路包括芯片U101,通过采样VOUT端电压后反馈至芯片U1的FBL端,所述次级整流滤波电路的最终输出连接至DC输出电路。
[0005]进一步地,所述芯片U1的型号为HR1211。
[0006]进一步地,所述芯片U101的型号为PC817。
[0007]进一步地,所述MOS管Q6、Q1和Q3为多层外延晶体管。
[0008]进一步地,所述桥式整流滤波电路3包含两个并联的整流桥模块BD1和BD2。
[000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电源适配器电路采用高效的 PFC+LLC一体式作为主控电路并配有多层外延晶体管,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减少元器件的发热,实现无散热片的电源适配器的生产和使用,既提升了电源效率,节约电能,又有利于电源适配
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框图。
[001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路图。
[0012]在图中,1、市电输入及雷击吸收电路,2、EMC滤波电路,3、桥式整流滤波电路,4、PFC功率变换电路,5、PFC/LLC控制驱动电路,6、LLC谐振变换电路,7、次级整流滤波电路,8、回授基准控制电路,9、同步整流控制电路, 10、DC输出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及说明书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14]如图1

2,一种PFC/LLC大功率无散热片电源适配器,其电路结构包括市电输入及雷击吸收电路1、EMC滤波电路2、桥式整流滤波电路3、PFC功率变换电路4、PFC/LLC控制驱动电路5、LLC谐振变换电路6、次级整流滤波电路7、回授基准控制电路8、同步整流控制电路9和DC输出电路10;所述市电输入及雷击吸收电路1顺次连接EMC滤波电路2、桥式整流滤波电路3,所述PFC功率变换电路4包括MOS管Q6,所述桥式整流滤波电路3的正极输出端通过电感L2连接至MOS管Q6的漏极,MOS管Q6的栅极通过电阻R31与二极管D9 串联电路再与电阻R33形成的并联电路与PFC/LLC控制驱动电路5的芯片U1 的GATEP脚连接,MOS管Q6的漏极通过二极管D11连接至VBUS端;所述 LLC谐振变换电路6包括谐振主电路和两个MOS管Q1、Q3,MOS管Q1、Q3 的栅极分别通过电阻和二极管组成的电路连接至芯片U1的HSG、LSG管脚; MOS管Q3的源极接地,漏极与MOS管Q1的源极连接;MOS管Q1的漏极连接至VBUS端,谐振主电路的初级线圈的一个输入端连接至MOS管Q1的源极,另一个输入端通过电容和电阻组成的电路后连接至芯片U1的CSHB管脚;所述 LLC谐振变换电路6的谐振主电路的次级线圈的输出端连接至次级整流滤波电路7;所述次级整流滤波电路7的输入控制端与同步整流控制电路9的输出端连接,由同步整流控制电路9调节后在VOUT端输出正极稳定电压;所述回授基准控制电路8包括芯片U101,通过采样VOUT端电压后反馈至芯片U1的FBL 端,所述次级整流滤波电路7的最终输出连接至DC输出电路10。
[0015]所述芯片U1的型号为HR1211。
[0016]所述芯片U101的型号为PC817。
[0017]所述MOS管Q6、Q1和Q3为多层外延晶体管。
[0018]所述桥式整流滤波电路3包含两个并联的整流桥模块BD1和BD2。
[0019]本技术实施例的电源适配器,在PFC功率变换电路4、LLC谐振变换电路6、次级整流滤波电路7和DC输出电路10组成的变换电路中,加入PFC/LLC 控制驱动电路5、回授基准控制电路8以及同步整流控制电路9等控制电路, PFC+LLC一体式作为主控电路大大提高率电源转换效率,并配有多层外延晶体管,效率可以达到95%以上,减少元器件的发热,实现无散热片的电源适配器的生产和使用。
[0020]以上实施例仅为本技术较优的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限制本技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未脱离本技术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任何改变、替换、组合、简化、修饰等,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FC/LLC大功率无散热片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其电路结构包括市电输入及雷击吸收电路、EMC滤波电路、桥式整流滤波电路、PFC功率变换电路、PFC/LLC控制驱动电路、LLC谐振变换电路、次级整流滤波电路、回授基准控制电路、同步整流控制电路和DC输出电路;所述市电输入及雷击吸收电路顺次连接EMC滤波电路、桥式整流滤波电路,所述PFC功率变换电路包括MOS管Q6,所述桥式整流滤波电路的正极输出端通过电感L2连接至MOS管Q6的漏极,MOS管Q6的栅极通过电阻R31与二极管D9串联电路再与电阻R33形成的并联电路与PFC/LLC控制驱动电路的芯片U1的GATEP脚连接,MOS管Q6的漏极通过二极管D11连接至VBUS端;所述LLC谐振变换电路包括谐振主电路和两个MOS管Q1、Q3,MOS管Q1、Q3的栅极分别通过电阻和二极管组成的电路连接至芯片U1的HSG、LSG管脚;MOS管Q3的源极接地,漏极与MOS管Q1的源极连接;MOS管Q1的漏极连接至VBUS端,谐振主电路的初级线圈的一个输入端连接至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其玉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东颂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