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峰谷电与内循环系统的蓄冷粮仓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4129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峰谷电与内循环系统的蓄冷粮仓。包括粮仓、制冷设备、蓄冷池、预混风装置、内循环系统和布冷系统,蓄冷池与制冷设备通过第一冷却回路连通、蓄冷池与粮仓通过第二冷却回路连通,能错峰实现粮仓的低成本降温。位于粮仓外的预混风装置包括三通管和用于预调节冷气流温度的混合腔,三通管的第一出口连通内循环系统、第二出口连通布冷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根据需要直接将冷气流送入粮堆中直接降低粮堆温度、也可直接将冷气流送入粮堆上方空间中直接降低仓温,同时通过结构设计将高故障率元器件置于仓外,无需进入仓内即可针对上述元器件进行检修,适用于所有仓型、尤其是筒仓的降温需求。其是筒仓的降温需求。其是筒仓的降温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峰谷电与内循环系统的蓄冷粮仓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峰谷电与内循环系统的蓄冷粮仓。

技术介绍

[0002]粮食的生产是季节性的,而消费是连续性的,中国作为人口和粮食生产大国,根据我国国情为了发展经济、抵抗灾害、稳定社会和维护国家安全,国家必须长期储备一定数量的粮食。在粮食储藏过程中,粮食的安全与否主要取决于粮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强弱,温度和水分是影响一切生物体生命活动强弱的重要因子,特别是对呼吸作用影响更为显著。在粮食储藏过程中,在粮食水分控制在安全水分的前提下,温度就成为影响粮食品质的主要因素。控温储藏正是通过控制粮堆生物体所处环境的温度,限制有害生物体的生长繁殖、延缓粮食的品质陈化,达到安全储藏的目的。控温储藏是绿色储粮技术最优的实现途径之一,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根据我国粮油储藏技术规范,低温储藏时粮温常年保持在15℃及以下,局部最高粮温不超过20℃的储藏方式;准低温储藏时粮温常年保持在20℃及以下,局部最高粮温不超过25℃。
[0003]目前粮库中粮食进仓后,北方地区通常在冬季低温季节利用环境低温进行机械通风降低粮温,南方地区采用谷冷机进行降温,之后对粮仓做好密闭保温措施尽可能地维持粮仓内及粮食的低温条件。但根据发展改革委令第5号《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第二十条规定,在常规储存条件下,粮油正常储存年限一般为小麦5年,稻谷和玉米3年,豆类2年。在长期的储存过程中,粮仓仓温及粮温会随着季节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在夏季,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粮仓仓温和粮食的温度也会升高,在我国南方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由于粮食是热的不良导体,粮温的变化滞后于仓温及外界气温,夏季粮食温度升高后,在秋冬季节环境降低时,粮堆内外由于温差的存在,容易造成储粮结露现象,危害粮食安全。因此,在夏季温度升高时,粮库中要采取一定措施降低仓温及粮温。粮库中常用的制冷设备有谷冷机和空调,谷冷机功率较高,工作时耗电量大,降温成本高,一般只在夏季粮食入仓后或紧急情况下使用,将粮温迅速降低到较低水平。对于入仓第一年越冬后正常储存的粮食,只需在温度高于准低温或低温条件时,采取一定措施防止粮温随环境的大幅度上升即可保持仓温及粮温稳定。
[0004]目前日常降温最常用的措施是在仓内安装储粮专用空调。但随着近期国家谷峰电政策的实施和一系列限电措施的出台,安装空调降温有以下不足:一是仓储企业用电属工业用电,仓温及粮温一般在白天时段随环境变化较大,白天时段属于峰电阶段,空调使用耗电量大、成本高;二是空调送风风速较低,直接冷却对象为粮堆上方空间,通过粮堆上方空间中冷却后空气层层渗透入粮堆中对粮堆内部进行冷却,不能直接通入粮堆,这种方式存在粮堆内部降温周期长的缺陷,易造成粮堆中心发热而影响粮食品质;三是不适用于筒仓,筒仓因其结构限制和储粮量巨大的原因,对其密闭性有极高的要求,装粮后一般不能开启。因此,需要研发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粮仓。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峰谷电与内循环系统的蓄冷粮仓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基于峰谷电与内循环系统的蓄冷粮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峰谷电与内循环系统的蓄冷粮仓,包括粮仓、制冷设备、蓄冷池、预混风装置、内循环系统和布冷系统,所述蓄冷池与所述制冷设备通过第一冷却回路连通以在谷电时段降低蓄冷池温度,所述蓄冷池与所述粮仓通过第二冷却回路连通以在峰电时段降低粮仓温度或粮堆温度,所述预混风装置位于粮仓外,预混风装置包括混合腔和三通管,混合腔上设置有第一入风口、第二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位于第二冷却回路中以向混合腔中送入冷风,所述第二入风口连通粮仓内部或外界以向混合腔中送入热风,所述出风口连接在所述三通管的入口处,所述第一入风口处设置第一电磁阀,第二入风口处设混风机,混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混合腔内部;内循环系统包括位于粮仓外立面的内循环管道、内循环风机和位于粮仓内部沿底壁布置的主风道,主风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朝向粮堆的出口,所述内循环风机的进风口朝向内循环管道、出风口朝向主风道,三通管的第一出口经管路与所述内循环管道相连通;所述布冷系统包括位于粮面上方的布冷管道,布冷管道上间隔开设有朝向粮面的布冷口,所述三通管的第二出口经管路与布冷管道相连通。
[0008]所述三通管的第一出口处设置有第三电磁阀。
[0009]所述三通管的第一出口经管路与内循环管道的连通处靠近所述内循环风机。
[0010]所述布冷系统包括布冷风机,所述布冷风机位于粮仓外部,所述布冷风机经管路与所述布冷管道连通且其出风口朝向布冷管道。
[0011]所述出风口位于混合腔的底部,所述第二入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相错开。
[0012]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入风口处的第一电磁阀、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的第二电磁阀、设置在所述混合腔内的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设置在所述粮仓内的第二温度检测元件,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元件和所述第二温度检测元件电连接在所述控制器的不同输入端口以向其传递检测到的空气温度,所述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二电磁阀、所述混风机和所述内循环风机电连接在所述控制器的不同输出端口以接收所述控制器发送的指令并受控运动。
[0013]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元件靠近所述出风口设置。
[0014]所述蓄冷池中设置有用于检测其内温度的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电连接在所述控制器的另一输入端口以向其传递检测到的蓄冷池内温度,所述制冷设备和所述送风机均电连接在所述控制器的不同输出端口以受控运动。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中在混合腔的出风口处设置三通管,三通管的两个出口分别连通内循环系统和布冷管道。可根据需要直接将冷气流送入粮堆中直接降低粮堆温度、也可直接将冷气流送入粮堆上方空间中直接降低仓温。预混风装置和混风机均位于粮仓外部、预混风装置与内循环系统的连接处也位于粮仓外部,在粮仓内部只设置不易出现故障的主风道和布冷管道用于输送冷气流,实现了高故障率元器件置于仓外的目标,无需进入仓内即可针对上述元器件进行检修,适用于所有仓型、尤其是筒仓的降温需求。
[0016]本技术在谷电时通过蓄冷池蓄冷、在峰电时通过蓄冷池对粮仓制冷,对粮仓进行制冷时,只需要少量电能驱动风机和送风机运转,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对粮仓的冷却降温,从而维持粮仓及粮食低温条件,有利于粮食储藏。
[0017]本技术通过预混风装置,将蓄冷池直接送出的冷气流与粮仓内的热气流或外界热气流预混合至合适的温度后再送入粮仓中或粮堆中,预混合后的气流既能起到对粮仓或粮堆进行降温,又能防止直接接触粮堆时出现粮堆结露现象。直接将粮仓内的热气流抽入混合腔中与冷气流进行预混合,能使冷气流中的冷量最大限度地作用于粮仓内部的降温中而减少损耗,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进一步地降低使用本技术对粮仓内部进行冷却降温的成本。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基于峰谷电与内循环系统的蓄冷粮仓的一个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峰谷电与内循环系统的蓄冷粮仓,其特征在于:包括粮仓、制冷设备、蓄冷池、预混风装置、内循环系统和布冷系统,所述蓄冷池与所述制冷设备通过第一冷却回路连通以在谷电时段降低蓄冷池温度,所述蓄冷池与所述粮仓通过第二冷却回路连通以在峰电时段降低粮仓温度或粮堆温度,所述预混风装置位于粮仓外,预混风装置包括混合腔和三通管,混合腔上设置有第一入风口、第二入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入风口位于第二冷却回路中以向混合腔中送入冷风,第二冷却回路中还串联有出风口朝向所述混合腔的送风机,所述第二入风口连通粮仓内部或外界以向混合腔中送入热风,所述出风口连接在所述三通管的入口处,所述第一入风口处设置第一电磁阀,第二入风口处设混风机,混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混合腔内部;内循环系统包括位于粮仓外立面的内循环管道、内循环风机和位于粮仓内部沿底壁布置的主风道,主风道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朝向粮堆的出口,所述内循环风机的进风口朝向内循环管道、出风口朝向主风道,三通管的第一出口经管路与所述内循环管道相连通;所述布冷系统包括位于粮面上方的布冷管道,布冷管道上间隔开设有朝向粮面的布冷口,所述三通管的第二出口经管路与布冷管道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峰谷电与内循环系统的蓄冷粮仓,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的第一出口处设置有第三电磁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峰谷电与内循环系统的蓄冷粮仓,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管的第一出口经管路与内循环管道的连通处靠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琼张咚咚张玉荣周显青应铁进李剑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