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9321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天线模块,包括基底、第一天线及第二天线。第一天线具有第一馈入端、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及第一耦合辐射体,第一馈入端连接第一辐射体与第二辐射体,第一辐射体成U字型,其第一部与第二辐射体朝相反方向延伸,第二辐射体的第二末端靠近第二部的第一末端。第一耦合辐射体具有第一接地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耦合部,第一耦合部靠近第一末端与第二末端以耦合能量。第二天线具有第二馈入端、第三辐射体与第二耦合辐射体,第二耦合辐射体具有第二接地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耦合部,第二连接部连接于第二接地部与第二耦合部之间,第二耦合部靠近第三辐射体的第三末端以耦合能量。如此,达到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多频操作。频操作。频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天线,特别是一种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

技术介绍

[0002]笔记本电脑的性能逐渐强大,相较于智能手机仍然有数据处理方便以及效能无法取代的优点。既然现行智能手机已经能使用更大的无线传输率(4G及5G),笔记本电脑也需要具有更广泛的无线传输性能。
[0003]现有可移动式装置的常用无线通信技术包括在无线局域网络(WLAN)与无线广域网(WWAN)的范畴内。无线局域网络是现有笔记本电脑必备无线规格,无线广域网则包含2G、3G、4G LTE以及5G,在笔记本电脑品牌商使用5G的性能规格的情况,天线操作带宽进一步增大。
[0004]然而,现有设计在未包括5G sub

6频带的情况下,天线模块需要用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情况下已经对于隔离度要求十分严苛,并对于内藏式天线产生很大的设计难度,若新增了5G sub

6频带,在天线尺寸的维持相同限制情况,增加带宽和维持隔离度要求,是严苛的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进一步提高石墨舟卡点的拆换效率。
[0006]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7]基底;
[0008]第一天线,设于所述基底,具有第一馈入端、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及第一耦合辐射体,所述第一馈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所述第一辐射体具有第一部与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彼此连接以产生弯折以构成U字型;其中,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辐射体朝相反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具有第一末端,所述第二辐射体具有第二末端,所述第二辐射体的所述第二末端靠近所述第一末端;其中,所述第一耦合辐射体具有第一接地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耦合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一耦合部之间,所述第一耦合部靠近所述第一末端与所述第二末端以耦合能量;以及
[0009]第二天线,设于所述基底,具有第二馈入端、第三辐射体与第二耦合辐射体,所述第二馈入端连接所述第三辐射体,所述第二耦合辐射体具有第二接地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耦合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接地部与所述第二耦合部之间,所述第二耦合部靠近所述第三辐射体的第三末端以耦合能量。
[0010]进一步地,所述双天线模块包括第一同轴电缆线以及第二同轴电缆线,所述第一同轴电缆线的中心导体连接所述第一馈入端,所述第一同轴电缆线的外层导体连接所述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二同轴电缆线的中心导体连接所述第二馈入端,所述第二同轴电缆线的
外层导体连接所述第二接地部。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馈入端位于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二接地部之间,所述第二接地部位于所述第一馈入端与所述第二馈入端之间。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耦合辐射体工作于第一低频带,所述第一辐射体工作第二低频带,所述第二低频带的频率高于所述第一低频带。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辐射体工作于第一高频带与第二高频带,所述第二高频带是所述第一高频带的高阶谐振频率。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辐射体的所述U字型使所述第一辐射体工作于第三高频带,所述第三高频带的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高频带。
[00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低频带与所述第二低频带共同涵盖699MHz至960MHz的频率范围。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高频带涵盖1710MHz至1990MHz的频率范围。
[00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天线的工作频率涵盖1710MHz至4700MHz的频率范围。
[001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高频带涵盖5100MHz

5900MHz的频率范围。
[0019]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
[0020]本专利技术天线模块相比于传统天线的可用频带更多,且仅需使用双天线可同时满足无线局域网络、无线广域网及其多输入多输出功能的规格,同时可适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5G sub

6频带,达到减少天线数量与缩减天线占用空间的效果,具有很高的产业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的前视角的示意图。
[0023]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的后视角的示意图。
[0024]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的上视角的示意图。
[0025]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的下视角的示意图。
[0026]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以两个同轴电缆线馈入的示意图。
[0027]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天线的SWR图。
[0028]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天线的SWR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30]实施例,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
模块,包括基底10、第一天线1及第二天线2。图中的基底10的形状适用于示意,例如其形状用于配合组装的结构件设计,但不以此为限。双天线模块例如用激光雕刻制程实现,但不以此为限。第一天线1设于基底10,具有第一馈入端101、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及第一耦合辐射体13,第一馈入端101连接第一辐射体11与第二辐射体12,第一辐射体11具有第一部111与第二部112,第一部111与第二部112彼此连接以产生弯折以构成U字型。其中,第一部111与第二辐射体12朝相反方向延伸,第二部112具有第一末端112a,第二辐射体12具有第二末端12a,第二辐射体12的第二末端12a靠近第一末端112a。上述的第一馈入端101、第一辐射体11与第二辐射体12可见于图2的前视角及图1的立体图,可见第一馈入端101、第一辐射体11、第二辐射体12基本上可位于基底10的同一个平面(正面),但不以此为限。
[0031]参照图1至图5,第一耦合辐射体13具有第一接地部131、第一连接部132与第一耦合部133,第一连接部132连接于第一接地部131与第一耦合部133之间,第一耦合部133靠近第一末端112a与第二末端12a以耦合能量。详细地说,第一耦合辐射体由图5的下视角开始(第一接地部131),延伸至图3的后视角(第一连接部132、第一耦合部133),且第一耦合部133进一步延伸至图4的上视角,以至于图1的前视角。可见,第一耦合部13分布于基底10四个面,以做较长的延伸路径,并以耦合方式获得射频信号馈入的能量。
[0032]第二天线2设于基底10,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第一天线,设于所述基底,具有第一馈入端、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及第一耦合辐射体,所述第一馈入端连接所述第一辐射体与所述第二辐射体,所述第一辐射体具有第一部与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彼此连接以产生弯折以构成U字型;其中,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辐射体朝相反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具有第一末端,所述第二辐射体具有第二末端,所述第二辐射体的所述第二末端靠近所述第一末端;其中,所述第一耦合辐射体具有第一接地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耦合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地部与所述第一耦合部之间,所述第一耦合部靠近所述第一末端与所述第二末端以耦合能量;以及第二天线,设于所述基底,具有第二馈入端、第三辐射体与第二耦合辐射体,所述第二馈入端连接所述第三辐射体,所述第二耦合辐射体具有第二接地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耦合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接地部与所述第二耦合部之间,所述第二耦合部靠近所述第三辐射体的第三末端以耦合能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双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天线模块包括第一同轴电缆线以及第二同轴电缆线,所述第一同轴电缆线的中心导体连接所述第一馈入端,所述第一同轴电缆线的外层导体连接所述第一接地部,所述第二同轴电缆线的中心导体连接所述第二馈入端,所述第二同轴电缆线的外层导体连接所述第二接地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第五代移动通信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长青叶嘉晏李骏扬黄兆雄颜红方李俊毅李荣耀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市泓博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