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9315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包括机架主体,机架主体上设置有电控柜,和切换开关,机架主体上部设置有传送带,机架主体的一侧设置有侧支架,侧支架上设置有检测装置,侧支架上还设置有横向安装架,横向安装架上设置有接近传感器和纵向安装架,纵向安装架上设置有气缸,气缸的活塞杆伸出端上设置有连接件,连接件的下部设置有记号笔,横向安装架上在气缸正下方的位置设置有通道,通道处滑动连接有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比较方便的切换到抽检模式,并且可以在破损的太阳能电池板上做出标记。破损的太阳能电池板上做出标记。破损的太阳能电池板上做出标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太阳能电池板是通过吸收阳光,将太阳辐射能通过光电效应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大部分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材料为硅。目前的硅太阳能电池板在生产过程中要经过层压工序,而经过层压工序后硅片有可能破裂,因此在该工序后要对层压组件进行快速的自动检测。在实际生产中,在生产初期由于工艺不成熟,导致破损率高,因此需要全部检测,而在生产工艺成熟后,工艺参数已经完全掌握,此时可采取抽检,节约成本。现有技术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没有设置切换抽检模式的切换开关,导致进行切换时步骤繁琐,此外,也没有标记装置,来把因硅片破裂而不合格的太阳能电池板标记出来。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采用在机架主体上设置切换开关,可以比较方便的切换到抽检模式;采用在检测装置的一侧设置气缸,气缸的活塞杆伸出端设置有记号笔,记号笔能向下移动对有破损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标记;记号笔下端的位置处设置有能防止笔尖干涸且能分别向两侧分开的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能避免因笔尖干涸而不能做出标记的情况发生。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包括机架主体,所述机架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电控柜,所述机架主体在电控柜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切换开关,所述机架主体上部设置有传送带,所述机架主体的另一侧设置有侧支架,所述侧支架上设置有检测装置,所述侧支架上在检测装置的一侧的位置设置有横向安装架,所述横向安装架上设置有接近传感器和纵向安装架,所述纵向安装架上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伸出端上设置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下部设置有记号笔,所述横向安装架上在气缸正下方的位置设置有通道,所述通道的横截面中间为圆形,该圆形的两侧为矩形,且该两个矩形关于该圆形的轴线对称,所述横向安装架上在通道的两个矩形外侧的位置分别设置有U型挡板,所述通道的两个矩形位置处分别滑动连接有能防止记号笔干涸且能分别向两侧分开的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所述第一保护件上部设置有第一推动板,所述第二保护件上部设置有第二推动板,所述第一推动板和第二推动板与U型挡板之间都设置有第二弹簧。
[0005]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保护件的两侧都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通道的矩形位置两侧的横向安装架位于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保护件下部设置有第一保护部,所述第一保护部远离第一推动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保护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受力板,所述第一受力板上部靠近第一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保护件的两
侧都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通道的矩形位置两侧的横向安装架位于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保护件下部设置有第二保护部,所述第二保护部远离第一推动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二保护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受力板,所述第二受力板上部靠近第二空腔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斜面;所述连接件的一侧设置有分合板,所述分合板的下端设置有尖角,所述尖角的两侧分别与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接触。
[0006]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尖角的两个斜面关于其轴线对称,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分别与该两个斜面接触。
[0007]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记号笔的下端向下穿过通道的圆形位置处并且位于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内。
[0008]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保护件远离第一推动板的一侧在第一空腔的外围设置有呈U型分布的凸条,所述第二保护件远离第二推动板的一侧在第二空腔的外围设置有呈U型分布的第三凹槽,所述凸条和第三凹槽的横截面相同。
[0009]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凸条和第三凹槽的横截面都呈等腰三角形。
[0010]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的下部设置有圆柱型空腔,所述记号笔的上部设置有安装套,所述安装套位于该空腔内且两者滑动连接,所述安装套的上端面和该空腔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安装套的上端面和该空腔的上端面上。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采用在机架主体上设置切换开关,可以比较方便的切换到抽检模式;2、记号笔下端的位置处设置有能防止笔尖干涸且能分别向两侧分开的第一保护件和第二保护件,能避免因笔尖干涸而不能做出标记的情况发生;3、记号笔外部的安装套与连接件之间设置有弹簧,能防止笔尖被戳坏。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中Ⅰ处的放大视图。
[0014]图3为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的通道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的气缸和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0016]图5为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的连接件的剖视图。
[0017]图6为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的第一保护件结构示意图。
[0018]图7为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的第二保护件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机架主体;11、侧支架;111、横向安装架;1111、纵向安装架;1112、U型挡板;1113、通道;2、电控柜;3、传送带;4、检测装置;5、切换开关;6、接近传感器;7、气缸;71、连接件;711、分合板;7111、尖角;72、记号笔;73、安装套;74、第一弹簧;8、第一保护件;81、第一推动板;82、第一凹槽;83、第一保护部;831、第一空腔;832、凸条;84、第一受力板;841、第一斜面;9、第二保护件;91、第二推动板;92、第二凹槽;93、第二保护部;931、第二空腔;932、第三凹槽;94、第二受力板;941、第二斜面;10、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
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1]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

7所示,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包括机架主体1,所述机架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电控柜2,所述机架主体1在电控柜2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切换开关5,所述机架主体1上部设置有传送带3,传送带3由电机驱动,所述机架主体1的另一侧设置有侧支架11,所述侧支架11上设置有检测装置4,检测装置4内设置有高清相机,其拍下图像后送到电控柜2内的控制器中进行分析,判断是否有破损。所述侧支架11上在检测装置4的一侧的位置设置有横向安装架111,横向安装架111采用角钢制作,所述横向安装架111上设置有接近传感器6和纵向安装架1111,接近传感器6优选能检测到金属存在的感应型接近传感器。所述纵向安装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包括机架主体(1),所述机架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电控柜(2),所述机架主体(1)上部设置有传送带(3),所述机架主体(1)的另一侧设置有侧支架(11),所述侧支架(11)上设置有检测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主体(1)在电控柜(2)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切换开关(5),所述侧支架(11)上在检测装置(4)的一侧的位置设置有横向安装架(111),所述横向安装架(111)上设置有接近传感器(6)和纵向安装架(1111),所述纵向安装架(1111)上设置有气缸(7),所述气缸(7)的活塞杆伸出端上设置有连接件(71),所述连接件(71)的下部设置有记号笔(7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安装架(111)上在气缸(7)正下方的位置设置有通道(1113),所述通道(1113)的横截面中间为圆形,该圆形的两侧为矩形,且该两个矩形关于该圆形的轴线对称,所述横向安装架(111)上在通道(1113)的两个矩形外侧的位置分别设置有U型挡板(1112),所述通道(1113)的两个矩形位置处分别滑动连接有能防止记号笔(72)的笔尖干涸且能分别向两侧分开的第一保护件(8)和第二保护件(9),所述第一保护件(8)上部设置有第一推动板(81),所述第二保护件(9)上部设置有第二推动板(91),所述第一推动板(81)和第二推动板(91)与U型挡板(1112)之间都设置有第二弹簧(1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抽检功能的层后外观检测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件(8)的两侧都设置有第一凹槽(82),所述通道(1113)的矩形位置两侧的横向安装架(111)位于第一凹槽(82)内,所述第一保护件(8)下部设置有第一保护部(83),所述第一保护部(83)远离第一推动板(8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空腔(831),所述第一保护部(8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受力板(84),所述第一受力板(84)上部靠近第一空腔(83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斜面(841);所述第二保护件(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巴义敏李纪伟王海涛吕井成刘彦红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海泰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