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39206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供热系统,所述供热系统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第三管路和热管,所述第一管路用于将所述热站的热水输送至所述用户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将所述用户端的热水输送至所述热站,所述第三管路位于所述热站与所述用户端之间,所述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用于将所述第二管路内的热水回流至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三管路包括换热段,所述热管内填充有换热介质,所述热管的一端适于埋在地下以便所述换热介质吸取地热,所述热管的另一端邻近所述换热段,且所述热管内的换热介质与所述换热段内的热水进行热交换。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供热系统具有耗能低、结构简单和稳定性高等优点。结构简单和稳定性高等优点。结构简单和稳定性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供热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供热
,具体涉及一种供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地热能是一种清洁低碳、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安全优质的可再生能源,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相关技术中,传统的供热系统存在供热不稳定的问题,如果合理的利用地热能辅助传统的供热系统,可以提高传统的供热系统的稳定性。但是地热能和传统供热系统耦合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将地热能从地底提取,另一个是如何优化系统结构,实现节能减排。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供热系统,该供热系统耗能低、结构简单和稳定性高。
[000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供热系统包括:
[0006]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用于将热站的热水输送至用户端;
[0007]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将所述用户端的热水输送至所述热站;
[0008]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位于所述热站与所述用户端之间,所述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用于将所述第二管路内的热水输送至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三管路包括换热段;
[0009]热管,所述热管内填充有换热介质,所述热管的一端适于埋在地下以便所述换热介质吸取地热,所述热管的另一端邻近所述换热段,且所述热管内的所述换热介质与所述换热段内的热水进行热交换,以将所述换热介质的热量传递给所述换热段内的热水。
[001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供热系统具有耗能低、结构简单和稳定性高等优点。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为分离式热管,所述分离式热管包括冷凝段和蒸发段,所述蒸发段适于埋在地下,所述冷凝段适于设在地上以便和所述换热段进行热交换。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冷凝段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换热段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内的换热介质和所述第二通道内的热水可进行热交换,以便所述换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所述换热段中的热水。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第二通道下方。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具有空腔,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贯穿所述壳体且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空腔中填充有储热介质,所述储热介质位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间。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还包括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用于连通所述蒸发段与所
述冷凝段,至少部分所述连接段的外周侧设有保温层。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第二管路上,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管路内的热水温度。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水泵和阀门,所述阀门设在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所述水泵设在所述第三管路的另一端以便将所述第二管路中的热水输送至所述第一管路。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热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水泵、所述阀门、所述温度传感器中的每一者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信息,以便控制所述水泵的运行和所述阀门的开合。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管和所述第三管路均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热管与多个所述第三管路一一对应,多个所述热管和多个所述第三管路间隔设在所述用户端与所述热站之间。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供热系统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2;第三管路3;换热段31;热管4;冷凝段41;蒸发段42;连接段43;
[0023]换热器5;第一通道51;第二通道52;壳体53;
[0024]温度传感器6;阀门7;水泵8;控制器9;地面10;
[0025]第一开关阀11;第二开关阀12;地热提取位置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供热系统包括第一管路1、第二管路2、第三管路3和热管4。
[0028]第一管路1用于将热站(图中未示出)的热水输送至用户端(图中未示出)。第二管路2用于将用户端的热水输送至热站。
[0029]第三管路3位于热站与用户端之间,第三管路3连通第一管路1和第二管路2,第三管路3用于将第二管路2内的热水输送至第一管路1,第三管路3包括换热段31。
[0030]热管4内填充有换热介质,热管4的一端适于埋在地下以便换热介质吸取地热,热管4的另一端邻近换热段31,且热管4内的换热介质与换热段31内的热水进行热交换,以将换热介质的热量传递给换热段31内的热水。
[0031]为了便于描述,下面以第一管路1的延伸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以热管4的延伸方向与上下方向一致为例,进一步描述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0032]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管路1的左端与热站连通,第一管路1的右端与用户端连通。第二管路2的左端与热站连通,第二管路2的右端与用户端连通。第一管路1将热站的热水提供给用户端使用,例如为用户提供暖气、地暖等,第二管路2将从用户端流出的热水输送至热站。第一管路1中的热水的温度高于第二管路2中的热水的温度。
[0033]第三管路3的一端与第一管路1连通,第三管路3的另一端与第二管路2连通,第二管路2中的热水可以进入换热段31中。
[0034]热管4沿着上下方向布置,热管4下端位于地热提取位置13,在地热提取位置13,液态的换热介质吸收地热后变为气态,气态的换热介质上升至换热段31处将热量传递给换热段31中的热水,气态的换热介质放热后变成液态,液态的换热介质在重力的作用下回流至热管4下端,如此循环流动,热管4可以不断地利用地热加热换热段31中的热水。
[0035]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知,如果在预设时间内第二管路2中的热水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则说明用户端的热水温度不达标,即热站提供的热量无法满足用户的正常使用,也就说明第一管路1中的热水温度不达标。
[0036]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供热系统在工作时,如果第二管路2中的热水温度达标,则第三管路3与第二管路2断开,第三管路3与第一管路1断开,利用第一管路1提供的热能即可满足用户端的需求。如果第二管路2中的热水温度不达标,则第三管路3连通第一管路1和第二管路2,第二管路2中的热水流经换热段31时,热管4中的换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热水,经过加热后的热水流动至第一管路1中与第一管路1中的热水混合,从而提高了第一管路1中的热水的温度,使得第一管路1中的热水达到预设温度,进而使得用户端的热水温度达标,以便满足用户的需求。
[0037]在相关技术中,传统的供热系统存在供热不稳定的问题,如果合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用于将热站的热水输送至用户端;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用于将所述用户端的热水输送至所述热站;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位于所述热站与所述用户端之间,所述第三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用于将所述第二管路内的热水输送至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三管路包括换热段;热管,所述热管内填充有换热介质,所述热管的一端适于埋在地下以便所述换热介质吸取地热,所述热管的另一端邻近所述换热段,且所述热管内的所述换热介质与所述换热段内的热水进行热交换,以将所述换热介质的热量传递给所述换热段内的热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为分离式热管,所述分离式热管包括冷凝段和蒸发段,所述蒸发段适于埋在地下,所述冷凝段适于设在地上以便和所述换热段进行热交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冷凝段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换热段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内的换热介质和所述第二通道内的热水可进行热交换,以便所述换热介质将热量传递给所述换热段中的热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通道位于所述第二通道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白烨米二龙蔡浩飞蒋莉周贤姚国鹏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内蒙古东部能源有限公司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