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91693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所述通舱件穿设T型结构开孔,与T型结构开孔固定连接,通舱件的两端与螺旋风管连接,所述通舱件为绝热通舱件或非绝热通舱件;所述绝热通舱件包括通舱件本体和保温层,所述通舱件本体与保温层均呈空心圆柱状,保温层套设在通舱件本体内部,保温层的外侧壁与通舱件本体的内侧壁紧贴设置,在通舱件本体的两端周侧对称开设有多个螺旋风管安装孔;保温层的两端面通过保温堵头封堵;所述非绝热通舱件包括通舱件本体,在所述通舱件本体的两端周侧对称开设有多个螺旋风管安装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可兼做T型结构的加强护圈,既可以保证结构强度,也能保证螺旋风管顺利穿过结构。也能保证螺旋风管顺利穿过结构。也能保证螺旋风管顺利穿过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


[0001]本技术属于船舶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

技术介绍

[0002]针对客滚船及邮轮,居住区有大量空调系统的螺旋风管,因居住区空间有限,很多螺旋风管需要穿过结构的T型梁布置。因结构T型梁开孔尺寸有要求,通常开孔直径大于200mm的孔需要增加护圈或加强筋加强。这样会导致大量外径大于180mm的螺旋风管,在空穿结构T型梁时需要增加护圈加强,护圈的壁厚及长度还需要得到船级社的认可,有些区域因是应力集中区,不允许开大孔;另外如果按照这种加护圈的方式加强结构,居住区会有大量的护圈,结构重量将会增加很多,对控制船的空穿重量很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针对因结构强度限制,无法在结构上开能通过螺旋风管的大孔,既可以保证结构强度,也能保证螺旋风管顺利穿过结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所述通舱件穿设T型结构开孔,与T型结构开孔固定连接,通舱件的两端与螺旋风管连接。
[0006]进一步的,所述通舱件为绝热通舱件或非绝热通舱件。
[0007]进一步的,所述绝热通舱件包括通舱件本体和保温层,所述通舱件本体与保温层均呈空心圆柱状,保温层套设在通舱件本体内部,保温层的外侧壁与通舱件本体的内侧壁紧贴设置,在通舱件本体的两端周侧对称开设有多个螺旋风管安装孔;保温层的两端面通过保温堵头封堵。
[0008]进一步的,所述保温层为包括保温层内壳和保温层外壳,在所述保温层内壳和保温层外壳之间填充有厚度为15mm的岩棉。
[0009]进一步的,所述通舱件本体的壁厚不小于T型结构板厚;所述保温堵头为保温镀锌堵头,保温层内壳和保温层外壳均为镀锌板。
[0010]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沿通舱件本体周侧均匀分布,与通舱件本体两端面之间的距离为15mm。
[0011]进一步的,所述非绝热通舱件包括通舱件本体,在所述通舱件本体的两端周侧对称开设有多个螺旋风管安装孔。
[0012]进一步的,所述非绝热通舱件本体的壁厚不小于T型结构的板厚,所述安装孔沿通舱件本体周侧均匀分布,与非绝热通舱件本体两端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
[0013]进一步的,所述通舱件本体内径≤161mm,通舱件两端的安装孔个数均为3个,安装孔直径为4.2mm。
[0014]进一步的,所述通舱件本体内径>161mm,通舱件两端的安装孔个数均为4个,安装
孔直径为4.2mm。
[0015]本技术的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同时作为T型结构加强护圈,在保证螺旋风管内部通风截面积要求的前提下,使用与结构同材质同厚度的钢板做成能与螺旋风管匹配的通舱件,这种通舱件与结构烧焊后,又起到加强护圈的作用,来保证结构强度。这种做法与空穿结构加大护圈的方式对比,首先结构开孔变小,对结构强度影响变小,结构板材厚度基本可以不用加厚,可以省掉很多结构重量,另外通舱件可兼做结构加强护圈,也是对结构的一种补强。比如:DN200的螺旋风管,常规穿结构T型梁时(T型梁高度按照400mm高,结构板厚8mm)需要做一个内径230mm的护圈,才能保证螺旋风管能穿过去,同时因开孔直径过大,结构板厚至少需要加厚到10mm以上,如果按照加厚到10mm算,护圈外径将达到250mm,结构开孔需要开253mm才能安装此护圈;如果按照做通舱件方式布置螺旋风管,通舱件可以做成内径200mm,板材厚度与结构板材同厚8mm,外径即为216mm,开孔仅需开219mm即可安装此通舱件,这两种方式开孔尺寸第一种方式比第二种大34mm,既减小了开孔,也节省了重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绝热通舱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绝热通舱件横剖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的所述的非绝热通舱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的所述的非绝热通舱件主视图。
[0020]其中,1

绝热通舱件,2

非绝热通舱件,3

螺旋风管安装孔,11

第一通舱件本体,12

保温层,121

保温层内壳,122

保温层外壳,123

岩棉,124

保温镀锌堵头封堵,21

第二通舱件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2]如图1

图2所示,一种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所述通舱件穿设T型结构开孔,与T型结构开孔固定连接,通舱件的两端与螺旋风管连接;所述通舱件为绝热通舱件1,包括第一通舱件本体11和保温层12,所述第一通舱件本体11与保温层12均呈空心圆柱状,保温层12套设在第一通舱件本体11内部,保温层12的外侧壁与第一通舱件本体11的内侧壁紧贴设置,在第一通舱件本体11的两端周侧对称开设有多个螺旋风管安装孔3;所述保温层12为包括保温层内壳121和保温层外壳122,在所述保温层内壳121和保温层外壳122之间填充有厚度为15mm的岩棉123,保温层12的两端面通过保温镀锌堵头封堵124,保温层内壳121和保温层外壳均122为镀锌板;所述第一通舱件本体11的壁厚不小于T型结构板厚;所述安装孔3沿第一通舱件本体11周侧均匀分布,与第一通舱件本体1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为15mm。
[0023]如图3

图4所示,一种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所述通舱件穿设T型结构开孔,与T型结构开孔固定连接,通舱件的两端与螺旋风管连接;所述通舱件为非绝热通舱件2,所述非绝热通舱件2包括第二通舱件本体21,在所述第二通舱件本体21的两端周侧对称开设有多个螺旋风管安装孔3,所述第二通舱件本体21的壁厚不小于T型结构的板厚,所述安装孔3沿第二通舱件本体周侧均匀分布,与第二通舱件本体21两端面之间的距离为10mm。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舱件本体和第二通舱件本体内径≤161mm,通舱件两
端的安装孔个数均为3个,安装孔直径为4.2mm。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舱件本体和第二通舱件本体内径>161mm,通舱件两端的安装孔个数均为4个,安装孔直径为4.2mm。
[0026]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舱件穿设T型结构开孔,与T型结构开孔固定连接,通舱件的两端与螺旋风管连接;所述通舱件为绝热通舱件或非绝热通舱件,所述绝热通舱件包括通舱件本体和保温层,所述非绝热通舱件包括通舱件本体,所述通舱件本体与保温层均呈空心圆柱状,保温层套设在通舱件本体内部,保温层的外侧壁与通舱件本体的内侧壁紧贴设置,在通舱件本体的两端周侧对称开设有多个螺旋风管安装孔;保温层的两端面通过保温堵头封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层为包括保温层内壳和保温层外壳,在所述保温层内壳和保温层外壳之间填充有厚度为15mm的岩棉。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船舶螺旋风管通舱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舱件本体的壁厚不小于T型结构板厚;所述保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峰李倩周戎陈海波余波韩维仝春迎
申请(专利权)人: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