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847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内部设置有延伸至其顶部的延伸组件,所述延伸组件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设置有光伏装置。该林光互补光伏组件,通过设置调节机构与驱动机构,启动伺服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使得螺纹块带动连接座左右移动,推动杆推动光伏板在支撑柱的支撑下摆动,从而调整光伏板的角度,其次通过手柄转动蜗杆带动啮合的蜗轮转动,使得转轴转动对拉绳进行收卷或放松,在滑轮与稳定轮的支撑下,拉绳可拉动移动板上下移动,带动延伸杆上下移动,如此调整光伏装置的整体高度,实现了调节结构便于调节的目的。实现了调节结构便于调节的目的。实现了调节结构便于调节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光伏组件
,具体为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林光互补指的是将光伏发电与林业生产相结合,在林地等农用地上设置矩形架,并于其上铺设光伏组件,光伏组件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送往蓄电池中存储起来,或推动负载工作。
[0003]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林光互补光伏组件,结构单一,没有相应的调节结构,不能进行高度调节和角度调节,适用性较差,不便于使用,故而提出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具备调节结构便于调节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林光互补光伏组件,结构单一,没有相应的调节结构,不能进行高度调节和角度调节,适用性较差,不便于使用的问题。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调节结构便于调节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安装柱的内部设置有延伸至其顶部的延伸组件,所述延伸组件的顶部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的顶部设置有光伏装置,所述顶板的内部设置有延伸至其顶部且与光伏装置活动连接的调节机构,所述安装柱的内部设置有与延伸组件固定连接且一端延伸至安装柱右侧的驱动机构。
[0008]优选的,所述延伸组件包括移动板,所述安装柱的内壁左右两侧之间滑动安装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延伸至安装柱顶部的延伸杆,所述顶板固定安装在延伸杆的顶部。
[0009]优选的,所述光伏装置包括支撑柱,所述顶板的顶部左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光伏板。
[0010]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安装腔,所述顶板的内部右侧开设有安装腔,所述顶板的内部开设有位于安装腔左侧的矩形腔,所述安装腔的内壁右侧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轴处固定安装有延伸至矩形腔内部并与其内壁左侧转动连接的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侧螺纹连接有与矩形腔内底壁滑动连接的螺纹块,所述螺纹块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延伸至顶板顶部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一端与光伏板底部右侧转动连接的推动杆。
[0011]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蜗杆,所述安装柱的内壁左侧且位于移动板的下方转动连接有延伸至安装柱右侧的蜗杆,所述蜗杆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手柄,所述安装柱的内顶壁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延伸杆左右两侧的稳定轮,所述安装柱的内壁前后两
侧之间转动连接有位于蜗杆上方的转轴,所述转轴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与蜗杆顶部啮合的蜗轮,所述安装柱的内壁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分别位于蜗轮左右两侧的滑轮,所述转轴的外侧且位于蜗轮的前侧缠绕有数量为两个且分别绕过左右两个滑轮的拉绳,两个所述拉绳远离转轴的一端均贯穿移动板且分别绕过两个稳定轮并与移动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安装柱的内部为中空设计,所述安装柱的内顶壁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大小与延伸杆相适配。
[0013](三)有益效果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该林光互补光伏组件,通过设置调节机构与驱动机构,启动伺服电机带动螺纹杆转动使得螺纹块带动连接座左右移动,推动杆推动光伏板在支撑柱的支撑下摆动,从而调整光伏板的角度,其次通过手柄转动蜗杆带动啮合的蜗轮转动,使得转轴转动对拉绳进行收卷或放松,在滑轮与稳定轮的支撑下,拉绳可拉动移动板上下移动,带动延伸杆上下移动,如此调整光伏装置的整体高度,实现了调节结构便于调节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延伸组件与驱动机构连接处局部示意图。
[0018]图中:1安装座、2安装柱、3延伸组件、31移动板、32延伸杆、4顶板、5光伏装置、51支撑柱、52光伏板、6调节机构、61安装腔、62矩形腔、63伺服电机、64螺纹杆、65螺纹块、66连接座、67推动杆、7驱动机构、71蜗杆、72手柄、73稳定轮、74转轴、75蜗轮、76滑轮、77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请参阅图1

2,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包括安装座1,安装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柱2,安装柱2的内部活动安装有延伸至其顶部的延伸组件3,延伸组件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顶板4,延伸组件3包括移动板31,安装柱2的内壁左右两侧之间滑动安装有移动板31,移动板3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延伸至安装柱2顶部的延伸杆32,顶板4固定安装在延伸杆32的顶部,安装柱2的内部为中空设计,安装柱2的内顶壁开设有穿孔,穿孔大小与延伸杆32相适配。
[0021]顶板4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光伏装置5,光伏装置5包括支撑柱51,顶板4的顶部左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柱51,支撑柱51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光伏板52。
[0022]顶板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延伸至其顶部且与光伏装置5活动连接的调节机构6,调节机构6包括安装腔61,顶板4的内部右侧开设有安装腔61,顶板4的内部开设有位于安装腔61左侧的矩形腔62,安装腔61的内壁右侧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63,伺服电机63的输出轴处固定安装有延伸至矩形腔62内部并与其内壁左侧转动连接的螺纹杆64,螺纹杆64的外侧螺纹连接有与矩形腔62内底壁滑动连接的螺纹块65,螺纹块65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延伸至顶板
4顶部的连接座66,连接座66的顶部转动连接有一端与光伏板52底部右侧转动连接的推动杆67。
[0023]安装柱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与延伸组件3固定连接且一端延伸至安装柱2右侧的驱动机构7,驱动机构7包括蜗杆71,安装柱2的内壁左侧且位于移动板31的下方转动连接有延伸至安装柱2右侧的蜗杆71,蜗杆71的右侧固定安装有手柄72,安装柱2的内顶壁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延伸杆32左右两侧的稳定轮73,安装柱2的内壁前后两侧之间转动连接有位于蜗杆71上方的转轴74,转轴74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与蜗杆71顶部啮合的蜗轮75,安装柱2的内壁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分别位于蜗轮75左右两侧的滑轮76,转轴74的外侧且位于蜗轮75的前侧缠绕有数量为两个且分别绕过左右两个滑轮76的拉绳77,两个拉绳77远离转轴74的一端均贯穿移动板31且分别绕过两个稳定轮73并与移动板31的顶部固定连接。
[0024]通过设置调节机构6与驱动机构7,启动伺服电机63带动螺纹杆64转动使得螺纹块65带动连接座66左右移动,推动杆67推动光伏板52在支撑柱51的支撑下摆动,从而调整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包括安装座(1),所述安装座(1)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柱(2),所述安装柱(2)的内部设置有延伸至其顶部的延伸组件(3),所述延伸组件(3)的顶部设置有顶板(4),所述顶板(4)的顶部设置有光伏装置(5),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4)的内部设置有延伸至其顶部且与光伏装置(5)活动连接的调节机构(6),所述安装柱(2)的内部设置有与延伸组件(3)固定连接且一端延伸至安装柱(2)右侧的驱动机构(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组件(3)包括移动板(31),所述安装柱(2)的内壁左右两侧之间滑动安装有移动板(31),所述移动板(3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延伸至安装柱(2)顶部的延伸杆(32),所述顶板(4)固定安装在延伸杆(32)的顶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装置(5)包括支撑柱(51),所述顶板(4)的顶部左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柱(51),所述支撑柱(51)的顶部转动连接有光伏板(52)。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林光互补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6)包括安装腔(61),所述顶板(4)的内部右侧开设有安装腔(61),所述顶板(4)的内部开设有位于安装腔(61)左侧的矩形腔(62),所述安装腔(61)的内壁右侧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63),所述伺服电机(63)的输出轴处固定安装有延伸至矩形腔(62)内部并与其内壁左侧转动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夏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