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电缆排管敷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65378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11 22: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水下电缆排管敷设结构,包括电缆排管、渗漏排水设备、水位监测设备、排水泵及电缆井。电缆排管沿河底敷设,在电缆管的最低点引排水管接入下部的渗漏集水井,渗漏集水井底部接排水管总管及水位监测设备。排水管总管随电缆排管布置引至岸边电缆井内与排水泵相连,并排至外部排水系统。压力计式水位计布置于渗漏集水井底部,以便监测渗漏水位控制排水泵的启闭。所述水位计及水位计电源线可利用重力牵引水位计电源线来完成水位计的安装及更换。电缆管端部与电缆之间的空隙采用嵌缝结构封堵,同时埋设通气管,以保证电缆管内、外气压平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善了电缆运行环境,节约了工期,保障了安全性,且整体投资增加较少。少。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下电缆排管敷设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缆排管敷设结构,具体涉及设排水系统、交叉下穿水系的电缆排管敷设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电缆排管敷设结构是必不可少的结构,交叉下穿水系时电缆管常埋设于交通桥电缆通道内,当交通桥通道不便布置电缆排管的情况下,常采用江底或河底敷设的方式,敷设施工方法有顶管、拖拉管和明挖埋管;水利工程跨水系施工时,常会利用围堰创造干地施工条件,基坑内明挖埋管施工简单,投资费用低,但是管道纵向通常是河道两岸高中间低,施工或运行期间一旦有水流入或渗入电缆管内就很难排出,电缆长期泡在水里会影响电缆使用寿命,且难于维修及更换。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难题,本技术提出了水下电缆排管敷设结构,可有效解决水下电缆排管内积水的问题,改善电缆运行环境,方便施工,提高电缆耐久性、安全性,同时可节约电缆的维护成本。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水下电缆排管敷设结构,利用围堰创造的干地明挖埋管施工,包括电缆排管、渗漏排水设备、水位监测设备、排水泵、外排管道及电缆井。所述电缆排管沿河底地面线敷设,并向两岸延伸,穿过护岸挡墙并伸入所述电缆井;所述电缆排管包括电缆管、外包钢筋混凝土、下部素混凝土垫层、异径三通、电缆、嵌缝结构及通气管。所述电缆排管的最低点与所述的渗漏排水设备相连接,所述渗漏排水设备包括排水管直管段、排水管弯头、排水管三通、排水管四通、排水管总管段及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所述电缆排管的最低点设异径三通,并在异径三通处接排水管直管段、排水管弯头、排水管三通及排水管四通,汇集一处后接入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的底部接排水管总管段及所述水位监测设备。排水管总管段随所述电缆排管布置引至所述电缆井内,最终与设于所述电缆井内的所述排水泵相连,所述排水泵另外一侧与所述外排管道连接,所述外排管道最终引至所述电缆井外的排水系统。
[0005]所述水位监测设备包括压力计式水位计、水位计电源线及水位计输送管道,压力计式水位计布置于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的底部,以便监测渗漏水位控制所述排水泵的启闭,水位计电源线及水位计输送管道随所述电缆排管布置并引至所述电缆井内。
[0006]所述的电缆井包括电缆井钢筋混凝土结构、电缆井盖板、电缆井集水坑及检修爬梯;电缆井盖板位于电缆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顶部,作为检修进人孔盖板,检修爬梯供检修人员进出电缆井使用,电缆井集水坑位于电缆井内底部,用于收集电缆井内的渗漏水。
[0007]所述电缆井内电缆排管端部电缆管与电缆之间的空隙采用嵌缝结构封堵,起到防火、防水、防小动物的作用。同时嵌缝结构中埋设有通气管,以便抽排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内渗漏水时保证电缆管内、外气压平衡。
[0008]所述压力计式水位计及水位计电源线利用重力沿水位计输送管道输送至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底部,检修更换时可沿水位计输送管道通过水位计电源线提取出压力计式水位计。
[0009]所述电缆井内电缆管端部高程高于河道水面线,以防外水渗到电缆井内再通过电缆管端口渗入电缆管内。
[0010]所述电缆井内设有排水泵电源线,以便给排水泵供电。
[0011]所述水位计电源线延伸至电缆井外与配电柜相接。
[0012]所述电缆井内设有电缆支架及远离河道侧的电缆管,以便电缆引出电缆井。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改善电缆运行环境。增设渗漏排水设备,解决了施工期或运行期电缆管内积水的问题,降低了电缆保护难度,运行环境大为改善,延长了电缆使用寿命、减少了不必要的检修同时进一步保障了安全性。
[0015]2、改善施工条件并节约工期。电缆排管利用围堰创造的干地明挖埋设,避免了管桥、拖拉管等施工方式,同时两端电缆井兼做工作井方便后期穿电缆,施工条件好、施工方便且工期短。
[0016]3、总体投资增加较少。仅增加了渗漏排水设备、水位监测设备、排水泵等相关排水设施,同时降低了电缆外包层结构要求,整体投资增加较少。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平面布置图;
[001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纵剖面图;
[0019]图3是图2的详图甲,即电缆排管与渗漏排水设备的衔接细部图;
[0020]图4是图2与图3的A

A剖视图;
[0021]图5是图2与图3的B

B剖视图;
[0022]图6是图2的详图乙,即电缆井及内部结构细部图;
[0023]图7是图6的详图丙,即电缆排管端部细部图。
[0024]图中:1

电缆排管;11

电缆管;12

外包钢筋混凝土;13

素混凝土垫层;14

异径三通;15

电缆;16

嵌缝结构;17

通气管;2

渗漏排水设备;21

排水管直管段;22

排水管弯头;23

排水管三通;24

排水管四通;25

排水管总管段;26

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3

水位监测设备;31

压力计式水位计;32

水位计电源线;33

水位计输送管道;4

排水泵;5

外排管道;6

电缆井;61

电缆井钢筋混凝土结构;62

电缆井盖板;63

电缆井集水坑;64

检修爬梯;7

护岸挡墙;8

河底地面线;9

水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6]如图1~图7所示,本技术提出水下电缆排管敷设结构,利用围堰创造的干地明挖埋管施工,包括电缆排管1、渗漏排水设备2、水位监测设备3、排水泵4、外排管道5及电缆井6等。电缆排管1沿河底地面线8敷设,并向两岸延伸,穿过护岸挡墙7并伸入电缆井6;电缆排管1包括电缆管11、外包钢筋混凝土12、素混凝土垫层13、异径三通14、电缆15及嵌缝结
构16。
[0027]在电缆排管1的最低点与渗漏排水设备2相连接,渗漏排水设备2包括排水管直管段21、排水管弯头22、排水管三通23、排水管四通24、排水管总管段25及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26。电缆排管1的最低点设异径三通14,并在异径三通14处接排水管直管段21、排水管弯头22、排水管三通23及排水管四通24,汇集一处后接入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26,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26的底部接排水管总管段25及水位监测设备3。排水管总管段25随电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水下电缆排管敷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电缆排管、渗漏排水设备、水位监测设备、排水泵、外排管道及电缆井;所述电缆排管沿河底地面线敷设,并向两岸延伸,穿过护岸挡墙并伸入所述电缆井;所述电缆排管的最低点与所述的渗漏排水设备相连接;所述电缆排管包括电缆管、外包钢筋混凝土、下部素混凝土垫层、异径三通、电缆、嵌缝结构及通气管;所述渗漏排水设备包括排水管直管段、排水管弯头、排水管三通、排水管四通、排水管总管段及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所述电缆排管的最低点设异径三通,并在异径三通处接排水管直管段、排水管弯头、排水管三通及排水管四通,汇集一处后接入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的底部接排水管总管段及所述水位监测设备;排水管总管段随所述电缆排管布置引至所述电缆井内,最终与设于所述电缆井内的所述排水泵相连,所述排水泵另外一侧与所述外排管道连接,所述外排管道最终引至所述电缆井外的排水系统。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电缆排管敷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位监测设备包括压力计式水位计、水位计电源线及水位计输送管道,压力计式水位计布置于所述不锈钢板渗漏集水井的底部,以便监测渗漏水位来控制所述排水泵的启闭,水位计电源线及水位计输送管道随所述电缆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大康赖勇胡勇陈知渊戴邦国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