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5447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上救援领域,具体是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包括船体,船体外端安装有第一气囊,船体内部开设有连接腔,船体上设置有开口;连接腔的一端安装有转动驱动机构;连接腔内部安装有封口机构,船体外壁上安装有转动支撑机构,转动支撑机构包括安装盒,安装盒内部两端通过第三转轴与齿轮连接件连接,齿轮连接件外端安装有活塞缸,齿轮连接件上安装有抽风组件;活塞缸内部滑动安装有活塞板,活塞板上安装有通风组件,活塞板上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上设置有安装套,安装套内部设置有漂浮组件,第二气囊通过充气组件与活塞板导通连接,所述充气组件设置在连接杆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有效地方便设备实现安全的无人救助,方便设备的使用。用。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上救援领域,具体是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航运的发展,海上安全事故也日益增多,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在恶劣海况下。现有的恶劣海况下的救助方式主要是:直升机救助、救助船靠近救助、带缆救助等,以上的救助方式都需要救助人员的直接参与,这样救助人员也会带来危险,因此需要设置水上无人救助设备实现无人救助处理。
[0003]但是现在的无人救助设备通过利用远程遥控技术将救生艇移动到落水人员的周围,需要落水人员自己从救生艇的边缘处爬到救生艇上,由于落水人员在水中挣扎求救,体力浪费严重,常常出现落水人员无法爬到救生艇上,进而无法实施无人救助,影响设备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包括船体,所述船体的外端安装有第一气囊,所述船体的内部开设有连接腔,位于连接腔外侧的船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连接腔的一端安装有用于驱动船体进行移动的转动驱动机构;位于开口之间的连接腔内部安装有封口机构,所述封口机构包括相互密封连接的封口板,所述封口板的外端安装有连接耳,连接耳上安装有移动驱动组件,且封口板与连接腔之间安装有复位组件;所述船体的外壁上安装有转动支撑机构,所述转动支撑机构包括与船体固定连接的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内部两端通过第三转轴与相互啮合的齿轮连接件进行连接,且一端的第三转轴上安装有用于驱动第三转轴进行转动的第三驱动部;所述齿轮连接件的外端固定安装有活塞缸,且齿轮连接件上安装有与活塞缸导通连接的抽风组件;所述活塞缸内部滑动安装有活塞板,活塞板上安装有通风组件,且活塞板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杆,位于活塞缸外侧的所述连接杆上固定设置有安装套,安装套内部设置有漂浮组件,所述漂浮组件包括设置在安装套内部的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的两端开设有排风管,排风管上安装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气囊通过充气组件与活塞板导通连接,所述充气组件设置在连接杆上。
[0006]优选的,位于开口两侧船体上设置有救生机构,所述救生机构包括设置在船体上的救生圈,所述救生圈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带,且船体上安装有与第一连接带连接的第二连接带。
[0007]优选的,一端的所述封口板上安装有密封条,另一端的所述封口板上对应设置有密封凹槽,所述密封条和密封凹槽之间密封连接,两端的封口板进行接触的时候,密封条插入到密封凹槽内部。
[0008]优选的,所述移动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连接腔内部的连接辊,所述连接辊通过第二转轴与连接腔转动连接,一端的第二转轴上固定安装有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上啮合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上安装有第二驱动部,第二驱动部固定在连接腔的内壁上。
[0009]优选的,所述复位组件包括与封口板固定连接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设置在连接滑槽内部,连接滑槽开设在连接腔的内壁上,所述连接滑槽和连接块之间通过复位弹簧进行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抽风组件包括设置在齿轮连接件上的抽风管,所述抽风管一端与活塞缸导通连接,另一端位于齿轮连接件外侧的抽风管上安装有抽风泵。
[0011]优选的,所述通风组件包括导通安装在活塞板上的通风管,所述通风管上安装有第一控制阀。
[0012]优选的,所述充气组件包括一端与第二气囊导通连接的充气管,所述充气管的另一端导通安装在活塞板上,且位于活塞板一侧的充气管上安装有第三控制阀。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驱动部驱动第一转轴带动连接板进行转动,连接板同步带动叶轮进行旋转,这样可以实现调节船体在水上进行移动到规定的方位,方便设备在水上进行移动处理;通过抽风组件对活塞缸进行供风,空气推动活塞缸内部的活塞板进行移动,可以实现活塞板一侧的活塞缸内部的空气受到挤压,空气通过充气组件实现对第二气囊进行充气处理,且可以实现转动支撑机构进行长度调节,配合通风组件和抽风组件实现将第二气囊进行完全充气处理,方便第二气囊漂浮在水面上,利用第二气囊的浮力实现支撑整个设备,进而可以方便设备的使用;通过第三驱动部驱动第三转轴带动齿轮连接件进行转动,进而可以实现带动活塞缸和第二气囊进行转动与水面进行接触,在第二气囊浮力的作用,可以实现将船体进行抬起,可以实现设备移动到落水人员的头顶处,通过移动驱动组件驱动连接耳和封口板进行移动,可以实现开口的打开,这样可以方便落水的人移动到开口内部,从而方便人通过开口爬上船体上,方便实现对落水的人进行无人救助处理。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主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中A处活塞板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中B处移动驱动组件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中转动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中齿轮连接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0021]1、船体;2、救生机构;3、转动驱动机构;4、封口机构;5、转动支撑机构;11、第一气囊;12、连接腔;13、开口;21、救生圈;22、第一连接带;23、第二连接带;31、第一转轴;32、第一驱动部;33、连接板;34、叶轮;41、封口板;42、密封条;43、密封凹槽;44、连接耳;45、移动驱动组件;46、复位组件;451、连接辊;452、第二转轴;453、从动齿轮;454、主动齿轮;455、第二驱动部;456、牵引绳;461、连接块;462、连接滑槽;463、复位弹簧;51、安装盒;52、第三转轴;53、齿轮连接件;54、第三驱动部;55、活塞缸;56、抽风组件;57、活塞板;58、通风组件;
59、连接杆;510、安装套;511、漂浮组件;512、充气组件;561、抽风管;562、抽风泵;581、通风管;582、第一控制阀;5111、第二气囊;5112、排风管;5113、第二控制阀;5121、充气管;5122、第三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2]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3]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专利技术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0024]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5]参阅图1

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包括船体1,所述船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包括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的外端安装有第一气囊,所述船体的内部开设有连接腔,位于连接腔外侧的船体上设置有开口;所述连接腔的一端安装有用于驱动船体进行移动的转动驱动机构;位于开口之间的连接腔内部安装有封口机构;所述封口机构包括相互密封连接的封口板,所述封口板的外端安装有连接耳,连接耳上安装有移动驱动组件,且封口板与连接腔之间安装有复位组件;所述船体的外壁上安装有转动支撑机构;所述转动支撑机构包括与船体固定连接的安装盒,所述安装盒内部两端通过第三转轴与相互啮合的齿轮连接件进行连接,且一端的第三转轴上安装有用于驱动第三转轴进行转动的第三驱动部;所述齿轮连接件的外端固定安装有活塞缸,且齿轮连接件上安装有与活塞缸导通连接的抽风组件;所述活塞缸内部滑动安装有活塞板,活塞板上安装有通风组件,且活塞板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杆,位于活塞缸外侧的所述连接杆上固定设置有安装套,安装套内部设置有漂浮组件,所述漂浮组件包括设置在安装套内部的第二气囊,所述第二气囊的两端开设有排风管,排风管上安装有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二气囊通过充气组件与活塞板导通连接,所述充气组件设置在连接杆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上无人救助设备,其特征在于,位于开口两侧船体上设置有救生机构,所述救生机构包括设置在船体上的救生圈,所述救生圈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带,且船体上安装有与第一连接带连接的第二连接带。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士鹏潘德位周兆欣马续仕秦圻韩洋冯文辉张百祜房观青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交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