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333999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基于常规的变压器的油循环冷却系统改造,将原普通散热器改进为鹅颈式散热器;将原有的胶囊式油枕改进为波纹式油枕,并且在上述改进的基础上更改室内通风风道,在主变压器散热主变室内设置引风系统,由引风装置将进入主变室的冷风引至鹅颈式散热器后排出,加速空气流动,提高散热能力,形成冷气循环系统;用在室内变电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主变压器油温,且在狭小的空间内改装便利,在有限空间内缩短作业时间。时间。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主变压器风冷
,具体涉及一种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电网负荷日益攀升,特别是城区用电激增,为缓解用电紧张,除对电网进行增容改造以及新建变电站外,还需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供电潜力。此外在老城区新建变电站用地极其困难,因此提高主变压器的带负荷能力显得更加经济有效。
[0003]主变压器是变电站最重要的设备,用电高峰时主变压器常常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产生大量热量,导致油温和绕组温度急剧上升,临近变压器跳闸温度;变压器的油温、绕组温度限制了变压器的带载能力。
[0004]变压器的油循环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是降低变压器油温、绕组温度,提高变压器带载能力的关键因素;此外,城区室内变电站由于负荷高,允许停电时间短,作业空间狭窄也是风冷改造遇到的难题;因此,如何提高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的冷却效果和在有限空间内缩短作业时间,是本技术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的变压器的油循环冷却系统用在室内变电站,冷却效果不明显,且由于负荷高,室内作业空间狭窄,不便于改造;因此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本方案提供一种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包括:装设在同一主变室内的鹅颈式散热器、波纹式油枕和引风装置;
[0008]所述鹅颈式散热器装设在变压器箱体两侧,所述波纹式油枕装设在变压器箱体上;所述引风装置将进入主变室的冷风引至鹅颈式散热器后排出。
[0009]本方案工作原理:本方案提供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基于常规的变压器的油循环冷却系统改造,将原普通散热器改进为鹅颈式散热器;将原有的胶囊式油枕改进为波纹式油枕,并且在上述改进的基础上更改室内通风风道,在主变压器散热主变室内设置引风系统,由引风装置将进入主变室的冷风引至鹅颈式散热器后排出,加速空气流动,提高散热能力,形成冷气循环系统;用在室内变电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主变压器油温,且在狭小的空间内改装便利,在有限空间内缩短作业时间。
[0010]波纹式油枕和鹅颈式散热器二者相互配合,波纹式油枕具有更大的油压,加快散热器油流速度;鹅颈式散热器具有更高的油流落差,同样提高了油流速度。
[0011]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主变室包括通风沟和排风口,所述通风沟设于主变室底,所述排风口设于主变室顶。
[0012]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引风装置包括第一引风机和第二引风机,所述第一引风机装设在通风沟上,第一引风机将进入主变室的冷风引至鹅颈式散热器底部,所述第二引
风机使鹅颈式散热器底部的冷风对鹅颈式散热器进行散热后从排风口排出。
[0013]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鹅颈式散热器包括:上集油管、下集油管和散热片;所述上集油管和下集油管的一端连接在变压器箱体上;
[0014]所述散热片均匀排布,散热片的上端连接上集油管,散热片的上端连接下集油管。
[0015]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上集油管呈“Z”型,所述下集油管呈直线型。
[0016]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散热片的高度大于变压器箱体的高度。
[0017]上集油管呈“Z”型,散热片均匀排布在上集油管和下集油管之间,“Z”型的上集油管使得上集油管和下集油管之间距离增大,散热片的高度增高,增大散热面积,从而提高了变压器的散热效率。
[0018]传统普通散热器的散热片高度低于变压器箱体散热片,而大量增加散热片的数量影响占用面积和检修便利性,本方案的鹅颈式散热器每扇片高度增加,增大散热面积,无需大量增加散热片的同时能够提高变压器的散热效率。
[0019]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第二引风机装设在下集油管底部,在下集油管底部每隔一个散热片的位置装设一个第二引风机。第二引风机将下集油管底部的冷风吹向散热片和上集油管,充分对散热器内的油进行散热,加速空气流动,提高散热能力。
[0020]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腔室内还包括变压器油池,所述变压器箱体设于变压器油池内。
[0021]进一步优化方案为,所述变压器油池的面积覆盖鹅颈式散热器和变压器箱体。
[0022]当变压器内或散热器泄露时,露出的油可以收集在变压器油池,避免侵染其他重要器件。
[0023]进一步优化方案为,还包括排风机,每隔排风口均装设排风。
[0024]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5]本方案提供一种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基于常规的变压器的油循环冷却系统改造,将原普通散热器改进为鹅颈式散热器;将原有的胶囊式油枕改进为波纹式油枕,并且在上述改进的基础上更改室内通风风道,在主变压器散热主变室内设置引风系统,由引风装置将进入主变室的冷风引至鹅颈式散热器后排出,加速空气流动,提高散热能力,形成冷气循环系统;用在室内变电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主变压器油温,且在狭小的空间内改装便利,在有限空间内缩短作业时间。
附图说明
[002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0027]图1为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无引风装置的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鹅颈式散热器与变压器箱体连接示意图;
[0030]图4为传统散热器与变压器箱体连接示意图;
[0031]图5为双绳法拆除安装散热器流程示意图A;
[0032]图6为双绳法拆除安装散热器流程示意图B;
[0033]图7为双绳法拆除安装散热器流程示意图C;
[0034]图8为双绳法拆除安装散热器流程示意图D。
[0035]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0036]1‑
鹅颈式散热器,11

上集油管,12

下集油管,13

散热片,2

波纹式油枕,31

第一引风机,32

第二引风机,4

主变室,41

通风沟,42

排风口,5

变压器油池,6

变压器箱体,7

普通散热器,8

胶囊式油枕,9

吊绳A,10

吊绳B,101

母线桥,102

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38]实施例1
[0039]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装设在同一主变室(4)内的鹅颈式散热器(1)、波纹式油枕(2)和引风装置;所述鹅颈式散热器(1)装设在变压器箱体两侧,所述波纹式油枕(2)装设在变压器箱体上;所述引风装置将进入主变室(4)的冷风引至鹅颈式散热器(1)后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变室(4)包括通风沟(41)和排风口(42),所述通风沟(41)设于主变室(4)底,所述排风口(42)设于主变室(4)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装置包括第一引风机(31)和第二引风机(32),所述第一引风机(31)装设在通风沟(41)上,第一引风机(31)将进入主变室(4)的冷风引至鹅颈式散热器(1)底部,所述第二引风机(32)在主变两侧朝鹅颈式散热器(1)输送冷气,使鹅颈式散热器(1)底部的冷风对鹅颈式散热器(1)进行散热后从排风口(42)排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变压器油循环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鹅颈式散热器(1)包括:上集油管(11)、下集油管(12)和散热片(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荣锋黄鑫陆晓彬黄克全兰洋屈飞飞刘圆方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成都供电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