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33579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田勘探
,特别是涉及到一种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压力和断裂是重要的油气成藏要素。当压力被保存在一个完整的封存箱内时,压力系统较为稳定;然而,当断裂断过压力封存箱时,破坏了原始的压力平衡系统,从而形成了断裂泄压带,进而影响了流体的流动方向和范围。油气勘探成果表明,断裂对油气运聚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油气大多沿断裂带富集,是油气的有利勘探区;但是在实际的勘探井位部署时,会避开断裂钻井,因为当钻井钻遇断裂时极易使钻头打滑造成工程报废。因此,在圈闭范围较大的前提条件下,针对发育超压的构造油气藏,确定断裂的泄流半径和范围极为重要。这样既可以避免钻井的工程事故,亦可以提高钻井的成功率。
[0003]前人在断裂泄压这一课题研究中,仅是提出了“断-压双控”这一理论,并利用压力降模型,计算断裂泄压时的压力分布,然而,一方面,这种泄压模型不符合断裂的泵吸原理,未对断裂泄流过程详细解剖;另一方面,对于断裂泄流半径和范围未定量计算,且未考虑断裂带的三维地质结构。
[0004]为此我们专利技术了一种新的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解决了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纵向泄压带的识别基础上,确定断裂的泄流体积,以期对构造油气藏的勘探部署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的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该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研究区,选取目的油源断裂和目的储层;步骤2,确定断裂沟通的烃源岩和目的储层的埋深及压力;步骤3,计算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过程的各个状态参数;步骤4,计算断裂带泄流面积;步骤5,确定断裂泄流带高度范围,计算断裂带泄流体积。
[0007]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来实现:
[0008]在步骤1中,根据地震解释资料,判断断裂的切穿层位,据此选取主干油源断裂;目的储层根据研究区的勘探成果和目标来确定,为研究区的主力含油气层系。
[0009]在步骤2中,根据地震解释数据和工区概况,确定断裂沟通的底部烃源岩层埋深H1和目的储层埋深H2;选取Eaton法或等效深度法对研究区的压力进行预测,从而确定断裂沟通的底部烃源岩层压力P0和目的储层压力P2。
[0010]在步骤3中,以参数(P,H,V)来代表油气每个阶段的状态,其中,P为压力,H为埋深,V为体积;计算沿断裂带达到目的储层埋深H2但尚未进入储层的油气流体压力P1;当烃源岩
排烃后,高压油气进入断裂带,此时油气的状态参数为(P0,H1,V1),在断裂的泵吸作用下,高压油气垂向运移至目的储层;在该过程中,近似认为剩余压力不变,故得到公式(1),进而推算出沿断裂带达到目的储层埋深H2但尚未进入储层的压力P1,如公式(2)所示:
[0011]P
0-ρ
w
gH1=P
1-ρ
w
gH2ꢀꢀ
(1)
[0012]P1=P
0-ρ
w
g(H
1-H2)
ꢀꢀ
(2)
[0013]其中,P0为断裂沟通的烃源岩的压力,MPa;P1为沿断裂带达到目的储层埋深H2但尚未进入储层的油气流体压力,MPa;P2为目的储层的压力,MPa;ρ
w
为地层水的密度,g/cm3,取1.0g/cm3;g为重力加速度,取9.8m/s2;H1为断裂沟通的烃源岩的深度,km;H2为目的储层所在深度,km。
[0014]在步骤3中,当流体沿断裂带进入埋深H2的储层后,与储层内部原有地层流体发生混合,计算混合后的压力P

;考虑流体压缩和孔隙压缩,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式(3),其中,目的层原有流体以及沿断层运移上来的流体在混合压力P

下,其密度和孔隙度分别发生变化,如公式(4)-公式(7)所示,将公式(4)-公式(7)代入公式(3),联立方程可计算混合后的压力P

,由于参数β0和β
c
数量级非常小,β0β
c
=10-17
kPa-1
,数量级更小,故带有β0β
c
的二项式可以忽略不计,最终得到P混的计算公式如公式(8)所示;其中,V1为沿断裂运移到目的储层的流体体积,也就是烃源岩排烃的体积,即为烃源岩的排烃量与原油密度的比值,如公式(9)所示,V2为地层原有流体的体积,也就是圈闭内砂岩内孔隙体系,如公式(10)所示:
[0015][0016]ρ1=ρ

[1+β0(P
1-P

)]ꢀꢀ
(4)
[0017]ρ2=ρ

[1+β0(P
2-P

)]ꢀꢀ
(5)
[0018][0019][0020][0021][0022][0023]其中,ρ1为沿断层运移的高压流体密度,g/cm3;ρ2为目的储层原有流体的密度,g/cm3;ρ

为沿断层运移的高压流体与目的储层原有流体混合后的流体密度,g/cm3;β0为流体压缩系数,常数,取值为10-10
kPa-1
;β
c
为岩石压缩系数,常数,取值为10-7
kPa-1
;为沿断层运移的高压流体所在岩石的孔隙度,%;为目的储层原有流体所在岩石的孔隙度,%;为沿断层运移的高压流体与目的储层原有流体混合后的岩石孔隙度,%;V1为沿断层运移的高压流体的体积,m3;V2为地层原有流体的体积,m3;m
oil
为烃源岩生成的油气,10
11
kg;H
source
为烃源岩厚度,m;S
source
为烃源岩面积,km2;ρ
source
为烃源岩密度,g/cm3;C0为原始有机碳,%;B
oil
为生油率,mg/g;ρ
oil
为原油密度,g/cm3,一般取0.8g/cm3;10-7
为单位换算常数;S
t
为圈闭面积,m2;h
t
为圈闭高度,m;V
sh
为砂地比,%;为地层孔隙度,%;P1为沿断裂带达到目的储层埋深H2但尚未进入储层的油气流体压力,MPa;P2为目的储层的压力,MPa。
[0024]在步骤3中,当流体进入储层后,则符合达西渗流的条件,利用达西公式的变形,求取油气运移的距离,即断裂泄流半径,如公式(11)所示:
[0025][0026]ΔP=P
混-P2ꢀꢀ
(12)
[0027]其中,r为泄流半径,cm;K为岩石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包括:步骤1,确定研究区,选取目的油源断裂和目的储层;步骤2,确定断裂沟通的烃源岩和目的储层的埋深及压力;步骤3,计算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过程的各个状态参数;步骤4,计算断裂带泄流面积;步骤5,确定断裂泄流带高度范围,计算断裂带泄流体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根据地震解释资料,判断断裂的切穿层位,据此选取主干油源断裂;目的储层根据研究区的勘探成果和目标来确定,为研究区的主力含油气层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根据地震解释数据和工区概况,确定断裂沟通的底部烃源岩层埋深H1和目的储层埋深H2;选取Eaton法或等效深度法对研究区的压力进行预测,从而确定断裂沟通的底部烃源岩层压力P0和目的储层压力P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以参数(P,H,V)来代表油气每个阶段的状态,其中,P为压力,H为埋深,V为体积;计算沿断裂带达到目的储层埋深H2但尚未进入储层的油气流体压力P1;当烃源岩排烃后,高压油气进入断裂带,此时油气的状态参数为(P0,H1,V1),在断裂的泵吸作用下,高压油气垂向运移至目的储层;在该过程中,近似认为剩余压力不变,故得到公式(1),进而推算出沿断裂带达到目的储层埋深H2但尚未进入储层的压力P1,如公式(2)所示:P
0-ρ
w
gH1=P
1-ρ
w
gH2ꢀꢀ
(1)P1=P
0-ρ
w
g(H
1-H2)
ꢀꢀ
(2)其中,P0为断裂沟通的烃源岩的压力,MPa;P1为沿断裂带达到目的储层埋深H2但尚未进入储层的油气流体压力,MPa;P2为目的储层的压力,MPa;ρ
w
为地层水的密度,g/cm3,取1.0g/cm3;g为重力加速度,取9.8m/s2;H1为断裂沟通的烃源岩的深度,km;H2为目的储层所在深度,k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断-压耦合作用下的断裂泄流体积的定量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当流体沿断裂带进入埋深H2的储层后,与储层内部原有地层流体发生混合,计算混合后的压力P

;考虑流体压缩和孔隙压缩,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式(3),其中,目的层原有流体以及沿断层运移上来的流体在混合压力P

下,其密度和孔隙度分别发生变化,如公式(4)-公式(7)所示,将公式(4)-公式(7)代入公式(3),联立方程可计算混合后的压力P

,由于参数β0和β
c
数量级非常小,β0β
c
=10-17
kPa-1
,数量级更小,故带有β0β
c
的二项式可以忽略不计,最终得到P混的计算公式如公式(8)所示;其中,V1为沿断裂运移到目的储层的流体体积,也就是烃源岩排烃的体积,即为烃源岩的排烃量与原油密度的比值,如公式(9)所示,V2为地层原有流体的体积,也就是圈闭内砂岩内孔隙体系,如公式(10)所示:ρ1=ρ

[1+β0(P
1-P

)]
ꢀꢀ
(4)ρ2=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婕王学军张奎华张学才李国栋秦峰马骥宫亚军刘慧牛靖靖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