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基于碟形杆的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3425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碟形杆的隔震支座,包括顶板、底板、外筒和内筒;顶板底部与内筒顶部连接,内筒内设置有多个竖直方向的碟形杆,底板顶部与外筒底部连接,外筒顶部与顶板底部间隙设置,内筒位于外筒中,内筒与外筒之间设置有多个水平方向的碟形杆,内筒底部与底板顶部间隙设置,内筒底部与底板顶部的间隙内设置有多个万向滚珠。能够同时隔离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利用碟形杆进行自主调节,提高隔震效果。震效果。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碟形杆的隔震支座


[0001]本技术属于建筑隔震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碟形杆的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0002]隔震支座是指建筑结构为达到隔震要求而设置的装置,可以起到使上部结构与地面软连接的作用,且能抵消大量地震能量,进而保证上部结构尽可能不被破坏。目前,针对于在地震高烈度区地震横波对建筑结构产生危害的问题。大部分建筑隔震支座一般采用的隔震技术方案有隔震橡胶支座方案,复合摩擦阻尼器结构。这些技术方案有以下缺陷:
[0003]隔震橡胶支座方案:耐久性较差,考虑到隔震橡胶多处于压缩状态,易发生疲劳和产生永久变形,而氧化反应会促进疲劳龟裂,橡胶疲劳变形时其表面可能产生静电导致臭氧氧化作用腐蚀橡胶,从而导致上部受力不均匀。
[0004]复合摩擦阻尼器结构:摩擦阻尼器的两种材料在恒定的正压力作用下,保持长期的静接触,会产生冷粘结和冷凝固,所期望的摩擦系数会改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基于碟形杆的隔震支座,能够同时隔离水平和竖向地震作用,利用碟形杆进行自主调节,提高隔震效果。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7]一种基于碟形杆的隔震支座,包括顶板、底板、外筒和内筒;
[0008]顶板底部与内筒顶部连接,内筒内设置有多个竖直方向的碟形杆,底板顶部与外筒底部连接,外筒顶部与顶板底部间隙设置,内筒位于外筒中,内筒与外筒之间设置有多个水平方向的碟形杆,内筒底部与底板顶部间隙设置,内筒底部与底板顶部的间隙内设置有多个万向滚珠。
[0009]优选的,内筒内设置有分层板,分层板将内筒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内均设置有多个竖直方向的碟形杆。
[0010]进一步,分层板与内筒内壁之间设置有橡胶环。
[0011]优选的,碟形杆包括四根杆和四个铰交叉,四根杆通过铰交叉连接,中间呈菱形,两端各有两个支座;碟形杆两端的支座均为可动铰支座,碟形杆每一端的两个可动铰支座间设有限位弹簧。
[0012]进一步,碟形杆的每根杆上均设有杆式压电摩擦阻尼器。
[0013]进一步,碟形杆中每一端的两个可动铰支座处的板或筒表面上均设有碟形杆限位槽。
[0014]优选的,顶板底部与内筒顶部之间设置有叠层橡胶环。
[0015]优选的,顶板底部与外筒顶部对应的区域设置有橡胶垫环。
[0016]优选的,所述内筒底部设有万向滚珠限位槽。
[0017]优选的,顶板、底板、外筒和内筒均为正六边形,内筒内的碟形杆呈正六边形排布,
内筒与外筒之间的碟形杆呈圆周六等份扩散式排布。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所述支座在地震作用使支座发生纵向变形时,顶板与底板产生纵向相对位移,内筒的碟形杆起到耗能作用;地震作用使支座发生横向变形时,外筒与内筒产生横向相对位移,内筒与外筒之间的碟形杆起到主要抵消位移和消耗地震能量的作用,当一侧碟形杆压缩时,对侧碟形杆拉伸,此过程中,每个碟形杆中的限位装置和耗能装置还会对碟形杆进行实时自主调节,达到良好的耗能效果,并且万向滚珠使外筒与内筒的位移更加灵活。
[0020]进一步,分层板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碟形杆竖向跨度过大时稳定性会大大降低的问题。
[0021]进一步,橡胶环能够使分层板可以与内筒产生纵向相对位移,进而使第一碟形杆组与第二碟形杆组都能发挥出实际耗能作用。
[0022]进一步,当支座在地震作用下使碟形杆产生形变时,其本身所形成的菱形结构可以减缓一部分地震作用,限位弹簧可以在变形过程中进行缓冲和进一步限位。
[0023]进一步,在碟形杆发生结构变形时,每根杆都会发生一定形变,引发杆式压电摩擦阻尼器进行耗能。
[0024]进一步,碟形杆限位槽能够防止可动铰支座移动时位移过大造成结构失效。
[0025]进一步,叠层橡胶环能够在地震作用使支座发生纵向变形时,进行部分耗能并将位移进行传递。
[0026]进一步,在地震作用使支座发生纵向变形时,顶板与底板产生纵向相对位移,此过程中橡胶垫环起到缓冲的作用。
[0027]进一步,万向滚珠限位槽能够防止万向滚珠脱出导致装置失效。
[0028]进一步,六边形的结构可以更好地缓冲来自不同方向的位移。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技术的纵剖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技术的隔震支座横剖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本技术的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0032]图4为本技术的隔震支座外观结构图。
[0033]其中:1

顶板、2

底板、3

外筒、4

内筒、5

内筒底板、6

橡胶垫环、7

叠层橡胶环、8

橡胶环、9

分层板、10

万向滚珠、11

万向滚珠限位槽、12

第一碟形杆组、13

第二碟形杆组、14

第三碟形杆组、15

碟形杆、16

杆式压电摩擦阻尼器、17

可动铰支座、18

碟形杆限位槽、19

限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0035]参见图1所示,为本技术所述的包括顶板1、底板2、外筒3和内筒4。
[0036]参照图4所示,所述顶板1和底板2形状为正六边形,所述外筒3和内筒4形状为正六边形环;所述外筒3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2的上表面,所述外筒3上端与顶板1下表面间
留有活动空隙;所述顶板1与外筒3上端对应处设有用粘结胶连接的橡胶垫环6,所述橡胶垫环6形状为正六边形环;所述内筒4顶部用粘接胶与叠层橡胶环7连接,所述叠层橡胶环7顶部用粘接胶与顶板1下表面连接,所述内筒4下端通过螺栓固定在内筒底板5的上表面,所述叠层橡胶环7形状为正六边形环,所述内筒底板5形状为正六边形;所述内筒底板5置于万向滚珠10上,万向滚珠10置于底板2上。
[0037]参照图1所示,所述内筒4内部,顶板1与内筒底板5间设有第一碟形杆组12和第二碟形杆组13,每组包括六个竖直方向设置的碟形杆15,每组的六个碟形杆15呈正六边形分布;所述第一碟形杆组12与第二碟形杆组13之间设有分层板9,所述分层板9形状为正六边形;所述分层板9与内筒4间用卡槽连接有橡胶环8,所述橡胶环8形状为正六边形环。
[0038]所述内筒底板5下表面处设有万向滚珠限位槽11,所述内筒底板5置于万向滚珠10上,万向滚珠10置于底板2上,且位于万向滚珠限位槽11。
[0039]参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碟形杆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1)、底板(2)、外筒(3)和内筒(4);顶板(1)底部与内筒(4)顶部连接,内筒(4)内设置有多个竖直方向的碟形杆(15),底板(2)顶部与外筒(3)底部连接,外筒(3)顶部与顶板(1)底部间隙设置,内筒(4)位于外筒(3)中,内筒(4)与外筒(3)之间设置有多个水平方向的碟形杆(15),内筒(4)底部与底板(2)顶部间隙设置,内筒(4)底部与底板(2)顶部的间隙内设置有多个万向滚珠(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碟形杆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内筒(4)内设置有分层板(9),分层板(9)将内筒(4)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内均设置有多个竖直方向的碟形杆(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碟形杆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分层板(9)与内筒(4)内壁之间设置有橡胶环(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碟形杆的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碟形杆(15)包括四根杆和四个铰交叉,四根杆通过铰交叉连接,中间呈菱形,两端各有两个支座;碟形杆(15)两端的支座均为可动铰支座(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婕段留省冯明辉方梦瑜王浩同刘恒丁涛涛
申请(专利权)人:长安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