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33289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顶出装置包括:设有进气流道的底座以及固定在底座上的顶层,顶层内部排布有用于加快气体流动速度的增压结构,每个增压结构的出口端贯通顶层的上表面形成出气微孔,底座与顶层之间设有分流槽结构,分流槽结构将所有增压结构的进口端连接在进气流道上,顶层还设有用于减轻重量的轻量化结构,轻量化结构由若干个孔穴构成,孔穴分布在顶层的表面和/或内部,顶出装置可以使用在注塑模具上的任何地方或部件中。本发明专利技术将传统的机械顶出转变为气动顶出,利用高压气流吹落注塑件,有效保护注塑件的表面质量,提高注塑件合格率。注塑件合格率。注塑件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顶出装置及注塑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尤其涉及顶出装置及安装有该顶出装置的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塑胶产品在模具中成型后会有较大的包紧力吸附在模具的型腔中,顶出机构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塑胶产品的表面质量。常见的注塑模具主要是机械推出和液压推出,特别是机械推出在注塑模具中应用广泛,其顶出机构包含顶针和推板等部件,这种顶出机构存在非常明显的缺陷:1、顶针直接作用在塑胶产品上使其脱离型腔,塑胶产品的表面容易出现顶针纹、顶白等问题;2、顶出机构的顶针零散布置在型腔四周,极易因结构设计不合理或者加工组装的偏差,导致顶针向外顶出的力度不平衡,导致塑胶产品顶出时粘模,使产品留下无法去除的顶出缺陷,造成产品不合格。
[0003]因此,如何设计顶出效果好、产品合格率高的顶出装置是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顶针机构容易造成塑胶产品表面缺陷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顶出装置及安装有该顶出装置的注塑模具,该顶出装置将传统的机械顶出转变为气动顶出,利用高压气流吹落注塑件,有效保护注塑件的表面质量,提高注塑件合格率。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顶出装置,包括:设有进气流道的底座以及固定在底座上的顶层,顶层内部排布有用于加快气体流动速度的增压结构,每个增压结构的出口端贯通顶层的上表面形成出气微孔,底座与顶层之间设有分流槽结构,分流槽结构将所有增压结构的进口端连接在进气流道上。
[0006]其中,增压结构包括:主流道和分布在主流道两侧的侧流道,主流道的一端为增压结构的进口端、另一端设有出气微孔,出气微孔的孔径沿远离主流道的方向逐渐减小,侧流道弯曲设置且两端连接在主流道上形成特斯拉阀。
[0007]优选的,顶层还设有用于减轻重量的轻量化结构,轻量化结构由若干个孔穴构成,孔穴分布在顶层的表面和/或内部。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槽结构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排列的多条分流槽,每条分流槽连接有多个增压结构,且增压结构沿分流槽的轴向分布。进一步的,进气流道包括:气槽和两条纵向气道,底座的下表面设有气槽,底座上位置相对的两个侧面均设有纵向气道;底座和顶层之间设有与纵向气道对应设置的两条横向气道,分流槽并排设于两条横向气道之间,且分流槽的端部连通于其所在侧的横向气道,纵向气道的顶端连通横向气道、底端连通气槽。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分流槽由上分流槽和下分流槽拼合而成,上分流槽设于顶层的下表面,下分流槽设于底座的上表面;横向气道由上横向气道和下横向气道拼合而成,上横向气道设于顶层的底部侧面,下横向气道设于底座的顶部侧面。
[0010]优选的,两条纵向气道中至少有一个是连接外部供气通道的主气道。
[0011]优选的,底座的四周边缘与顶层上下平齐,底座的边角位置设有倒角形成避让缺口。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注塑模具,包括:动模板、定模板、设于动模板和定模板之间的型腔、以及上述的顶出装置,顶出装置用于顶出型腔中的注塑件。
[0013]优选的,动模板和/或定模板设有与型腔连通的安装腔,顶出装置固定在安装腔中,且顶层的上表面设有位于型腔内的成型面,注塑模具设有向进气流道供气的外部供气通道。
[0014]优选的,成型面与型腔之间的间隙、以及出气微孔的孔径均处于注塑件的溢胶值范围内。
[0015]优选的,底座设有至少一个螺纹孔,安装腔所在的模板上设有与螺纹孔对齐的安装孔,通过穿过安装孔并伸入螺纹孔中的紧固螺钉固定底座。
[0016]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将传统的机械顶出转变为气动顶出,通过增压结构加速气体流动,减少气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压力能量损耗,顶出效率高且注塑件表面质量好;2、顶层设计有轻量化结构,减少顶层3D打印用料,减轻顶出装置的重量,加工成本明显降低。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a至1b是本专利技术中顶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a至2b是本专利技术中顶出装置的侧视示意图和仰视示意图;图3a至3b是本专利技术中顶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增压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顶出装置与注塑模具之间的气道连接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顶出装置安装在注塑模具中的俯视示意图;图7a至7b是本专利技术中顶出装置安装在注塑模具中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9]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0020]如图1a至3b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顶出装置1适用于注塑模具等,主要有底座11和顶层12等,顶层12固定在底座11上,底座11设有进气流道,顶层12内部排布有增压结构121,每个增压结构121的出口端贯通顶层12的上表面形成出气微孔1211,顶层12的上表面接触注
塑件,出气微孔1211的孔径根据注塑件材质决定,溢胶值又称溢边值,是指注塑件成型时跑毛边的临界值,注塑件材质溢胶值不同,则出气微孔1211的孔径也会有不同的设计,出气微孔1211的孔径均处于注塑件的溢胶值范围内,防止成型时流体进入出气微孔1211造成注塑件表面不合格。
[0021]底座11与顶层12之间设有分流槽结构,分流槽结构将所有增压结构121的进口端连接在进气流道上。增压结构121的作用是给气体流向出气微孔1211的方向单向增压,即气流向出气微孔1211流动时经过增压结构121加速,实现增压效果。外部气体经过进气流道和分流槽结构进入增压结构121,通过增压结构121加速产生高压气流,高压气流从出气微孔1211流出吹落注塑件,实现注塑件启动顶出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将传统的机械顶出转变为气动顶出,通过增压结构121加速气体流动,减少气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压力能量损耗,顶出效率高且注塑件表面质量好。
[0022]如图4所示,在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可行实施例中,增压结构121包括:主流道1212和侧流道1213,主流道1212的一端为增压结构121的进口端,主流道1212的另一端为增压结构121的出口端,即主流道1212的另一端设有上述出气微孔1211,主流道1212是增压结构121的主要通道,主流道1212呈中空的圆柱状,出气微孔1211设于主流道1212的末端,出气微孔1211的孔径沿远离主流道1212的方向逐渐减小,通过改变孔径大小到达增压效果。侧流道1213分布在主流道1212的两侧,其作用是补充主流道1212的压力损失,从而达到侧增压,侧流道1213弯曲设置且两端连接在主流道1212上形成特斯拉阀,特斯拉阀的导向增压作用下,出气微孔1211的气压明显增强,而渐变式出气微孔1211加大气压增强,顶出效果更加明显。
[0023]较优的,顶层12还设有用于减轻重量的轻量化结构,轻量化结构由若干个孔穴122构成,孔穴122分布在顶层12的表面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顶出装置,包括:设有进气流道的底座以及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顶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内部排布有用于加快气体流动速度的增压结构,每个所述增压结构的出口端贯通所述顶层的上表面形成出气微孔,所述底座与所述顶层之间设有分流槽结构,所述分流槽结构将所有所述增压结构的进口端连接在所述进气流道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结构包括:主流道和分布在所述主流道两侧的侧流道,所述主流道的一端为所述增压结构的进口端、另一端设有所述出气微孔,所述出气微孔的孔径沿远离所述主流道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侧流道弯曲设置且两端连接在所述主流道上形成特斯拉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层还设有用于减轻重量的轻量化结构,所述轻量化结构由若干个孔穴构成,所述孔穴分布在所述顶层的表面和/或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槽结构包括:相互平行且间隔排列的多条分流槽,每条所述分流槽连接有多个增压结构,且所述增压结构沿所述分流槽的轴向分布。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流道包括:气槽和两条纵向气道,所述底座的下表面设有所述气槽,所述底座上位置相对的两个侧面均设有所述纵向气道;所述底座和所述顶层之间设有与所述纵向气道对应设置的两条横向气道,所述分流槽并排设于所述两条横向气道之间,且所述分流槽的端部连通于其所在侧的横向气道,所述纵向气道的顶端连通横向气道、底端连通所述气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艳文邹功成黄如周郑启贵刘丽萍刘路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