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331719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8 0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包括若干上下错位堆叠的隔震单元;所述隔震单元包括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的中间处形成由倒沟槽咬合结构,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通过倒沟槽咬合结构咬合,且能够进行相对错动;若干隔震单元上下错位堆叠组合,若干隔震单元在水平方向上累计旋转90度;每个隔震单元的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的两侧设有阻尼器,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通过阻尼器在相对错动后能够恢复原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安装于建筑基础和主体建筑之间,使得建筑成为隔震建筑;也可安装于自成体系楼中楼建筑的内部或顶部,作为楼体之间的隔离,形成抗风、抗震的调谐阻尼建筑。抗震的调谐阻尼建筑。抗震的调谐阻尼建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
,特别涉及一种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地震对建筑的破坏是地震导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传统抗震结构通过增强结构强度,同时在大地震时容许结构构件进入非弹性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延性来抵抗地震。传统抗震方式,在减轻人员伤亡和地震灾害损失方面取到了明显效果,但是,时常发生的超设防烈度地震使得建筑构件受到的地震作用超过极限强度而破坏,导致建筑发生难以修复的破坏,甚至倒塌,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传统抗震技术很难保证工程结构在地震中不受到严重破坏和不倒塌。
[0003]建筑隔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建筑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基础或下部与上部结构之间设置由隔震器(橡胶隔震支座、滑动摩擦支座)、阻尼装置等组成的隔震层,隔离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传递,减少输入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同时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达到预期的抗震要求。国内外大量试验和工程经验表明:隔震技术能有效降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特别是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效果更明显。
[0004]目前国内外的隔震建筑99%是采用橡胶隔震垫技术,由于近场地震存在向上的振动分量,地震时出现长周期脉冲以及风振都会对建筑产生一个导致建筑摇摆的力矩,对处在基础和上部建筑过渡位置的隔震器就会产生一定的拉张力;由于橡胶材料本身的特性,橡胶隔震支座的竖向抗拉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高宽比较大的高层建筑,作用在建筑上的倾覆力矩过大时,橡胶垫会因竖向拉力而破坏,增加建筑发生倾覆风险。橡胶隔震支座抗拉能力不足,阻碍了隔震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得到更广泛、深入的推广和应用,在超高建筑上更是几乎成了橡胶隔震技术的禁区,克服橡胶隔震技术的弱点,开发可靠、适用的抗拉支座,成为解决高层建筑采用隔震技术的关键,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目在于克服现有隔震措施中常用到的隔震橡胶垫竖向刚度弱和橡胶长期受压易老化,在地震作用力下受剪切易断裂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竖向保持钢结构稳定支撑,水平面上由构件的组合形成有阻尼位移错动,隔离地震波向上部建筑的传播,能有效减轻地震对建筑影响并可在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或大荷载建筑上使用的隔震装置。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包括若干隔震单元,若干隔震单元上下错位堆叠组合构成整体隔震装置,隔震单元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隔震单元包括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的中间处形成由倒沟槽咬合结构,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通过倒沟槽咬合结构咬合,且能够进行相对错动;若干隔震单元上下错位堆叠组合,若干隔震单元在水平方向上累计旋转90度;每个隔震单元的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的两侧设有阻尼器,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通过阻尼器在相对错动
后能够恢复原位置。
[0007]进一步,所述上隔震体包括上部主承重板、上部外加强筋板和滑槽插板;所述滑槽插板为两块,其对称设有主承重板底部,且与上部主承重板固定连接,两块滑槽插板之间留有空间间距,滑槽插板的底部向两侧延伸,且延伸端面的顶部设有咬合滑槽;所述上部外加强筋板对称设于两块滑槽插板的两侧上部,其整体呈直角三角形,其一侧直角端面与上部主承重板固定连接,其另一侧直角端面与滑槽插板固定连接;所述下隔震体包括下部主承重板和下部外加强筋板;所述下部外加强筋板对称设于两块滑槽插板的两侧下部,其一侧直角端面与下部主承重板固定连接,其另一侧直角端面与滑槽插板紧密贴合,且向内延伸形成有配合滑槽插板的咬合滑槽,另一侧直角端面的顶部与上部外加强筋板的底部贴合;所述下隔震体通过下部外加强筋板与上隔震体的滑槽插板卡接,且下隔震体和上隔震体能够相对错动。
[0008]进一步,所述上隔震体与下隔震体之间还设有一组滚轮组;所述滚轮组由若干滚轮能够转动的安装于两侧板之间形成整体滚轮组结构;滚轮组位于两块滑槽插板之间的空间间距处,滚轮组的两侧板与滑槽插板贴合,且两侧板的底部设有配合滑槽插板的咬合滑槽;若干滚轮的底部与下隔震体的下部主承重板接触。
[0009]进一步,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包括两个隔震单元,两个隔震单元呈十字形上下堆叠;其中一个隔震单元能够在水平面的X轴方向进行错动,另一个隔震单元能够在水平面的Y轴方向进行错动。
[0010]进一步,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包括三个隔震单元,三个隔震单元呈米字形上下堆叠,三个隔震单元在水平方向上依次旋转45度,使得最上方的隔震单元能够在水平面的X轴方向进行错动,最下方的隔震单元能够在水平面的Y轴方向进行错动。
[0011]进一步,所述隔震单元与连接板通过螺栓连接或焊接。
[0012]进一步,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通过上法兰盘与隔震建筑的上部连接,通过下法兰盘与隔震建筑的基础连接。
[0013]进一步,将若干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安装于建筑基础和主体建筑之间,使得建筑成为隔震建筑。
[0014]进一步,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通过隔震单元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的中间处形成由倒沟槽咬合结构能够把建筑基础和主体建筑之间任意方向运动分解为隔震单元内的错动,把竖直方向上主体建筑重量刚性传导到建筑基础;建筑受到某些特殊外力作用,在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两端形成拉张作用时,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的抗拉张能力不低于未使用隔震装置的普通抗震建筑相同部位竖向结构的抗拉张力。
[0015]进一步,将若干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安装于自成体系楼中楼建筑的内部或顶部,作为楼体之间的隔离,利用楼中楼的自重替代阻尼器,形成抗风、抗震的调谐阻尼建筑。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在竖向上承压全部由钢结构承担,因此在使用时具有不弱于橡胶隔震垫、橡胶盆的隔震效果,同时还具有更好的耐久性和抗超极限剪切能力;将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应用于核电站等一些自重特别大且安全风险控制严格的建筑上,可不再畏惧地震风险。另外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的各隔震单元的上隔震体
和下隔震体之间通过倒沟槽咬合结构咬合,且能够进行相对错动,进而使得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具有一定的抗拉力,使得隔震技术在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中使用成为一种可能。对高层及超高层建筑而言,防御和抵抗地震时出现的长周期脉冲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但以往的隔震技术在被隔震件分隔的上部建筑与基础之间的连接并不可靠,因此使用隔震技术的高层建筑并不多,超高层建筑更是隔震技术应用的禁区,使用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可使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不再畏惧地震风险。
[0017]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如同给建筑装上轮子,隔震单元把地震波对建筑产生破坏影响的剪切力分解为内部水平面上的相对错动,并在阻尼器的帮助下恢复原位置,进而能隔离大部分地震波能量向上部建筑的传导,对超过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允许最大位移量的地震波,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通过延长对上部建筑作用的传导时间,能有效降低传导到上部建筑的地震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包括若干隔震单元,若干隔震单元上下错位堆叠组合构成整体隔震装置,隔震单元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隔震单元包括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的中间处形成由倒沟槽咬合结构,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通过倒沟槽咬合结构咬合,且能够进行相对错动;若干隔震单元上下错位堆叠组合,若干隔震单元在水平方向上累计旋转90度;每个隔震单元的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的两侧设有阻尼器,上隔震体和下隔震体之间通过阻尼器在相对错动后能够恢复原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震体包括上部主承重板、上部外加强筋板和滑槽插板;所述滑槽插板为两块,其对称设有主承重板底部,且与上部主承重板固定连接,两块滑槽插板之间留有空间间距,滑槽插板的底部向两侧延伸,且延伸端面的顶部设有咬合滑槽;所述上部外加强筋板对称设于两块滑槽插板的两侧上部,其整体呈直角三角形,其一侧直角端面与上部主承重板固定连接,其另一侧直角端面与滑槽插板固定连接;所述下隔震体包括下部主承重板和下部外加强筋板;所述下部外加强筋板对称设于两块滑槽插板的两侧下部,其一侧直角端面与下部主承重板固定连接,其另一侧直角端面与滑槽插板紧密贴合,且向内延伸形成有配合滑槽插板的咬合滑槽,另一侧直角端面的顶部与上部外加强筋板的底部贴合;所述下隔震体通过下部外加强筋板与上隔震体的滑槽插板卡接,且下隔震体和上隔震体能够相对错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竖向抗拉的滑移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震体与下隔震体之间还设有一组滚轮组;所述滚轮组由若干滚轮能够转动的安装于两侧板之间形成整体滚轮组结构;滚轮组位于两块滑槽插板之间的空间间距处,滚轮组的两侧板与滑槽插板贴合,且两侧板的底部设有配合滑槽插板的咬合滑槽;若干滚轮的底部与下隔震体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辉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地震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