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联电感限流断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2384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并联电感限流断路器,属于电力系统短路故障保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大容量短路故障保护器件,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断路器开断能力之不足,提高开断能力,有效切断故障电流。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并联线圈、保护电阻、辅助断路器和主断路器,第一、第二线圈的异名端相连,耦合系数为1;第一线圈与第一保护电阻并联,再与辅助断路器串联;第二线圈与第二保护电阻并联,再与主断路器串联;整个装置串联接入主系统,当控制回路检测到主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发出控制信号,先打开辅助断路器,并联电感解耦,故障电流被限制在一定水平,再打开主断路器,完全切断故障电流。本发明专利技术损耗低,运行费用小,能显著提高断路器的开断能力,有效切断故障电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力系统短路故障保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大容量短路 故障保护器件,以提高断路器的开断能力,保证其有效地切断故障电流。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与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正通过自身扩容和网际互联不断 扩大规模,输配电网络的系统容量及短路电流随之增大。短路电流增大, 给系统及用户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加,对电力设备的电气与热稳定参数的 要求也就越高;短路容量增大还可能导致断路器不能及时有效地切断短 路电流,从而对电力设备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保证电力系统安全、 可靠和稳定运行,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限制短路电流的水平,以保证断 路器有效地切断故障电流。目前,限制电力系统短路电流的措施主要有(1) 提升电网电压等级,将下一级电网分层、分区运行。低电压等级 网络被分成若干区域,以辐射状接入更高一级的电网中,大容量的电厂 直接接入更高一级电网中,这样,原电压等级网络的短路电流将随之降 低。该措施可以有效抑制系统短路容量,但建造高一级电压的网络不仅 工程复杂、造价昂贵、降低了供电可靠性和运行灵活性,还会带来电磁 污染等问题。(2) 多母线分列运行或母线分段运行。该措施可以大大减小短路容 量,能明显地限制短路电流的水平,但降低了供电可靠性、增加了线路 损耗,并非电网发展的趋势,在220KV及以上的高压网络一般不采用该 方式。(3) 采用熔断式保护器。该措施对切断短路电流起到积极作用,但其 反应速度较慢,不利于电网的稳态及暂态稳定,且对电网的瞬间电动力 没有任何抑制作用;此外,熔断式保护器一般是一次性的,给电网的维 护以及自动化带来不便。(4) 采用大容量断路器。从现代电力系统及其技术发展来看,该方案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超大容量断路器在技术上存在相当的难度; 另一方面,系统短路电流和断路器设备遮断容量太大会加重并联设备的 技术要求,是不经济的。(5) 采用限流电抗器。在超高压、长距离输电线路中,装设串联电 抗器用得较多,这等于增加了输电线路的距离,增大阻抗,从而限制短 路电流水平;此外,该措施补偿了线路电容电流的影响,有效地改善了 线路末端的电压水平。但该措施会增加网损、降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此外,还有解列电网、采用直流输电技术(背靠背BTB),增大发电 机、变压器等设备的阻抗等措施,均为通过改变网络结构或参数来降低 短路电流水平。以上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短路电流的水平,但它们 均存在着各自的缺陷和不足,或以另一种形式对电网产生了不利影响, 或技术上实现困难(大容量断路器)。为此,人们提出了故障限流器的概 念,该方案不改变系统的运行方式、网络结构与正常运行状态下的网络 参数,可以满足系统短路容量不断增大的要求,能有效地切断大容量的 故障电流。为此,人们对其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并联电感限流断路器,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断路器开 断能力之不足,提高其开断能力,使之有效地切断故障电流。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并联电感限流断路器,包括两个并联的线圈、与线圈 并联的保护电阻、与线圈串联的辅助断路器和主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异名端相连,两个线圈并联,耦合系数为l;第一线圈与第一保护电阻并联,再与辅助断路器串联;第二线圈与 第二保护电阻并联,再与主断路器串联;整个装置串联接入主系统,当 控制回路检测到主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发出控制信号,先打开辅助断 路器,并联电感解耦,故障电流被限制在一定水平,再打开主断路器, 完全切断故障电流。所述的并联电感限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联的第一线圈与 第二线圈材料为超导材料。所述的并联电感限流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断路器或辅助断 路器为电力电子开关或者PWM变流器。本专利技术利用无感耦合并联电感的分流来减小辅助断路器的开断容 量,利用并联电感解耦后的限流来减小主断路器的开断容量,提高了现 有断路器的开断能力,使之可以切断大容量短路电流。系统正常运行时, 异名端相连的并联电感线圈通过无感耦合,使装置处于低损耗的待命状 态,系统电流由并联电感线圈共同分担;在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并联 电感的分流减小了辅助断路器的开断容量,当辅助断路器打开后,并联 电感解耦,阻抗大大增加,故障电流得到有效限制,减小了主断路器的 开断容量,从而使之有效地切断故障电流。本专利技术中,辅助断路器与主 断路器采用分时开断策略,从而实现了利用无感耦合并联电感的分流与 解耦后的限流来分别减小它们的开断容量,提高其开断能力。本专利技术损 耗很低,运行费用小,可以显著地提高、现有断路器的开断能力,使之有 效地切断故障电流。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应用于交流系统的电路示意图(单相);图2为应用本专利技术时,线路电流/,与辅助断路器电流夂波形,横坐标 为时间(s),纵坐标为电流(KA);图3为应用本专利技术时,线路电流^与主断路器电流G的波形,横坐标 为时间(s),纵坐标为电流(KA);图4为应用本专利技术时,第一线圈Wl的电压 ,与第二线圈W2的电 压^2波形,横坐标为时间(s),纵坐标为电压(KV)。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包括并联的第一线圈W1与第二线圈W2,第一保护电阻R1与 第二保护电阻R2,辅助断路器S1与主断路器S2。整个装置串联接入主系 统,无感耦合的并联第一线圈W1与第二线圈W2的异名端相连,耦合系 数/^M/7Z^,式中,M为互感,L!为第一线圈W1的自感,L2为第 二线圈W2的自感。系统运行正常时,辅助断路器S1与主断路器S2均处于闭合状态,第 一线圈W1与第二线圈W2共同分担线路电流(Iflrtl2),无感耦合的并联 电感呈现的等效阻抗很小,几乎为0(、—A^-m2)/+A+2M)-0),于 是电感上的电压降落也就很小,整个装置处于低损耗的待命状态。当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系统电流Is陡增,在辅助断路器S1动作之前, 无感耦合的第一线圈W1与第二线圈W2仍然是共同承担故障电流,但并 联电感的分流减小了辅助断路器S1的开断容量,提高了其开断能力,在 辅助断路器S1动作,并联电感的第一线圈W1被开断后,并联电感解耦, 阻抗大大增加,减小了主断路器S2的开断容量,提高了其开断能力,从 而保证其有效地切断故障电流。辅助断路器S1开断能力的提高是因为并 联电感的分流,主断路器S2开断能力的提高是因为并联电感解耦后的限 流,而限流是依靠分时操作来实现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电路的相关参数如下理想电源(110KV系统)^=110V^/V^sin KV,工频/^50Hz;并联线圈的自感^=^=80.^//;并联线圈的互感M = 80mi/;耦合系数& = 0.9988;保护电阻R1与R2: R1=R2=1000 Ct;输电线路阻抗Z』=+风,=2.26 + 乂11.32Q;负载视在功率《w = 50M『+ y'10Mvar 。图2 4所示为实施例应用于交流系统的波形图,在此为更好地观察 分流与限流效果,辅助断路器Sl与主断路器S2的开断时间与实际相比 均有一定的延时。故障前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t0.026s时,系统在负 载端发生接地短路故障,t=0.076s时,辅助断路器Sl开断,t=0.116s时, 主断路器S2开断。如图2所示,细实线表示系统电流^ ,粗虚线表示辅助断路器电流A 。 系统正常运行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并联电感限流断路器,包括两个并联的线圈、与线圈并联的保护电阻、与线圈串联的辅助断路器和主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异名端相连,两个线圈并联,耦合系数为1;第一线圈与第一保护电阻并联,再与辅助断路器串联;第二线圈与第二保护电阻并联,再与主断路器串联;整个装置串联接入主系统,当控制回路检测到主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发出控制信号,先打开辅助断路器,并联电感解耦,故障电流被限制在一定水平,再打开主断路器,完全切断故障电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并联电感限流断路器,包括两个并联的线圈、与线圈并联的保护电阻、与线圈串联的辅助断路器和主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异名端相连,两个线圈并联,耦合系数为1;第一线圈与第一保护电阻并联,再与辅助断路器串联;第二线圈与第二保护电阻并联,再与主断路器串联;整个装置串联接入主系统,当控制回路检测到主系统发生短路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跃进黎志陈磊宋萌石晶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