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317844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脉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支撑座,两个所述支撑座的相对一侧固定安装有中空仓,所述中空仓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硅胶加热板,两个所述支撑座的相对一侧固定安装有位于中空仓外侧的外壳,两个所述支撑座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一端延伸至中空仓内部的螺纹扭。该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解决了传统的用于中医脉枕在使用时,不具备清理的功能,患者肤脂和汗液黏附在脉枕上,容易造成细菌交叉感染等问题,对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且不具备加热功能,使患者手部在接触脉枕时产生不适,舒适度不高的问题。舒适度不高的问题。舒适度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


[0001]本技术涉及脉枕
,具体是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

技术介绍

[0002]中医医用脉枕是指:诊脉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是中医用来诊断病症的一种主要参照手段,因为人体的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而脉象的变化与疾病的病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相关,病位浅在表则脉浮,病位深在里则脉沉;疾病性质属寒则脉迟,属热则脉数;邪气盛则脉实,正气虚则脉虚,脉诊在临床上,可推断疾病的进退预后。
[0003]传统的用于中医脉枕在使用时,不具备清理的功能,患者肤脂和汗液黏附在脉枕上,容易造成细菌交叉感染等问题,对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且不具备加热功能,使患者手部在接触脉枕时产生不适,舒适度不高,故而提出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来解决上述所提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支撑座,两个所述支撑座的相对一侧固定安装有中空仓,所述中空仓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隔热板,所述隔热板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硅胶加热板,两个所述支撑座的相对一侧固定安装有位于中空仓外侧的外壳,两个所述支撑座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一端延伸至中空仓内部的螺纹扭,所述底座的内部底壁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固定座,两个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均与棉卷架活动安装且棉卷架的一端延伸至外壳的背面,所述底座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数量为两个且一端与棉卷架左右两端接触的调节机构。
[000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08]该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在使用时,将棉卷架的一端拉伸至外壳背面,使棉卷架的一侧将外壳进行包裹,患者将腕部置于棉卷架上进行问诊,通过设置调节机构,拉扯棉卷架,棉卷架在底座的内部发生旋转,使新的棉卷架再次将外壳进行包裹,通过设置硅胶加热板,将热量进行传递,提高患者在问诊时的舒适,具备了提高舒适度,避免交叉感染的优点。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弧形架、复位弹簧、连接杆和拉环,所述底座的内部活动安装有一端延伸至底座外侧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一端与棉卷架接触的弧形架,所述底座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一端与连接杆固定安装的复位弹簧,所述连接杆远离底座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拉环。
[001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拉动拉环,连接杆带动弧形架脱离棉卷架,实现将棉卷架取出更换的目的,松开拉环,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带动弧形架进行复位,再次
将棉卷架进行辅助固定。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复位弹簧位于连接杆的外侧,所述连接杆呈矩形设置。
[001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置矩形的连接杆,避免在拉动连接杆时发生偏移。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座与弧形架呈上下对称设置,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呈弧形设置。
[00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置上下对称的固定座和弧形架,便于弧形架的复位,实现将棉卷架辅助固定的效果。
[00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棉卷架包括筒体和棉卷,所述筒体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棉卷,所述棉卷缠绕于筒体的外侧,所述筒体放置于两个固定座的顶部,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活动口,所述棉卷贯穿活动口延伸至外壳的背面。
[00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置活动口,便于拉伸棉卷使之延伸至外壳的背面,实现便于更换棉卷的目的,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001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外侧为丝绒棉,所述中空仓的外侧开设有数量为若干的气孔,所述中空仓的内部注入有中药材。
[00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置有中药材的中空仓,使患者在问诊时闻到中药材的味道后保持冷静,平复患者紧张状态。
[001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底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数量为四个的支撑脚,四个所述支撑脚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橡胶垫,所述底座的正面铰接有箱门。
[00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置有橡胶垫的支撑脚,提高装置在使用时的稳定性,防止出现打滑,设置箱门,便于更换棉卷架。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中隔热板与硅胶加热板的连接示意图;
[0023]图3为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中固定座与棉卷架的连接示意图;
[0024]图4为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的正视图。
[0025]图中:1、底座;2、固定座;3、棉卷架;4、调节机构;41、弧形架;42、复位弹簧;43、连接杆;44、拉环;5、支撑座;6、螺纹扭;7、中空仓;8、隔热板;9、硅胶加热板;10、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26]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支撑座5,两个支撑座5的相对一侧固定安装有中空仓7,中空仓7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隔热板8,隔热板8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硅胶加热板9,两个支撑座5的相对一侧固定安装有位于中空仓7外侧的外壳10,两个支撑座5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一端延伸至中空仓7内部的螺纹扭6,底座1的内部底壁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固定座2,两个固定座2的顶部均与棉卷架3活动安装且棉卷架3的一端延伸至外壳10的背面,底座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数量为两个且一端与棉卷架3左右两端接触的调节机构4;
[0027]在使用时,将棉卷架3的一端拉伸至外壳10背面,使棉卷架3的一侧将外壳10进行包裹,患者将腕部置于棉卷架3上进行问诊,通过设置调节机构4,拉扯棉卷架3,棉卷架3在底座1的内部发生旋转,使新的棉卷架3再次将外壳10进行包裹,通过设置硅胶加热板9,将热量进行传递,提高患者在问诊时的舒适,具备了提高舒适度,避免交叉感染的优点;
[0028]调节机构4包括弧形架41、复位弹簧42、连接杆43和拉环44,底座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一端延伸至底座1外侧的连接杆43,连接杆43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一端与棉卷架3接触的弧形架41,底座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一端与连接杆43固定安装的复位弹簧42,连接杆43远离底座1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拉环44;
[0029]拉动拉环44,连接杆43带动弧形架41脱离棉卷架3,实现将棉卷架3取出更换的目的,松开拉环44,在复位弹簧42的作用下,带动弧形架41进行复位,再次将棉卷架3进行辅助固定;
[0030]复位弹簧42位于连接杆43的外侧,连接杆43呈矩形设置;
[0031]设置矩形的连接杆43,避免在拉动连接杆43时发生偏移;
[0032]固定座2与弧形架41呈上下对称设置,固定座2的顶部呈弧形设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支撑座(5),两个所述支撑座(5)的相对一侧固定安装有中空仓(7),所述中空仓(7)的外侧固定安装有隔热板(8),所述隔热板(8)的外侧固定安装有硅胶加热板(9),两个所述支撑座(5)的相对一侧固定安装有位于中空仓(7)外侧的外壳(10),两个所述支撑座(5)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一端延伸至中空仓(7)内部的螺纹扭(6),所述底座(1)的内部底壁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固定座(2),两个所述固定座(2)的顶部均与棉卷架(3)活动安装且棉卷架(3)的一端延伸至外壳(10)的背面,所述底座(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数量为两个且一端与棉卷架(3)左右两端接触的调节机构(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中医的抗菌脉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4)包括弧形架(41)、复位弹簧(42)、连接杆(43)和拉环(44),所述底座(1)的内部活动安装有一端延伸至底座(1)外侧的连接杆(43),所述连接杆(43)的外侧固定安装有一端与棉卷架(3)接触的弧形架(41),所述底座(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一端与连接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华胄堂山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