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绿地海绵体生态泵功能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330897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5-06 12: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提升绿地海绵体生态泵功能的方法,包括土壤性能提升、植物选择种类、栽植配置模式、绿地海绵体生态泵的构建、保障海绵体功能的持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雨水蓄存利用率高,不论小中雨还是大雨也包括下雪,绿地能及时蓄存雨水,促渗雨水,植物生长利用雨水,真正体现绿色海绵体功能;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入手,实质将土壤理化特性、水分特性和养分特性都将改善和提升,体现土壤改良、雨水自然利用和植物需求相一致工艺;利用绿地本身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发酵腐熟处理为有机基质,作为土壤改良原料,投入成本低,效果佳,综合效益高,绿地土壤与地上植物构建成一个高效持续的海绵体生态泵,极大发挥绿色弹性海绵效益。益。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绿地海绵体生态泵功能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绿地海绵体生态泵,具体为一种提升绿地海绵体生态泵功能的方法,属于绿地建设和养护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建筑面积迅速扩大,使得城市下垫面越来越多的被水泥、沥青覆盖,这导致了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不透水面积的增加,进而阻碍雨水的下渗,使地面径流系数增大,缩短了洪峰汇流时间,增大峰值流量,对城市排水系统以及基础设施都造成严重威胁。
[0003]目前城市中不透水铺装造成城市雨水径流量大,雨水不能充分被下垫面和绿地土壤吸纳,蓄滞、渗透,净化,白白流掉或排到污水井浪费掉,为此,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根据住建部发布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南,按照低冲击、源头截存和小规模的原则,我们在城市已建绿地的自然海绵体上,协调植物营养与透气等等需求及土壤蓄水保水的关系,从空间和时间上都将最大限度地蓄留和利用雨水,减轻因暴雨冲击形成径流对城市排涝的压力和雨水浪费,同时也使土壤最大限度蓄存雨水,保留吸着水,渗透重力水,减少绿地浇灌有对淡水的消耗,有效地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发挥绿地最好的生态效益。
[0004]目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偏重于增加透水砖和透水地面,或者是增加蓄水池,排水渠道,经过净化处理雨水再循环利用,这样的灰色设施不能完全体现海绵城市的理念,我们认为“山、水、林、田、湖|”这个体系中,农田和林田是最具弹性海绵体功能的,其中城市绿地海绵体功能尤为突出和重要,而城市绿地土壤因板结,渗透性差,降雨后蓄水、吸水能力也差,不能完全发挥绿地海绵体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问题而提供一种提升绿地海绵体生态泵功能的方法,通过改良绿地中土壤入渗率,让其最大限度滞留蓄存雨水,并促进植物根系和植物冠层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绿地自然海绵体功能,形成了从茂密的植物冠层、疏松通畅的表土疏渗到发达的植物根系—三位一体的立体吸纳消化雨水的系统,每一棵树就是一个生态泵,为一个具有弹性的微海绵体,一片绿地就是一块大海绵体,提升整个绿地功能充分发挥其海绵效益。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提升绿地海绵体生态泵功能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一、土壤性能提升:
[0008]采用在绿地原土中增加有机基质含量来提升土壤入渗率,有机质来源于利用发酵腐熟绿植废弃物研制而成基质,要求基质有机质达到50%以上,改良后土壤入渗率>5mm/h,容重<1.3g/cm3,有机质含量>50g/kg,改良成本小于10%,成为具备弹性的绿色海绵
体;
[0009]步骤二、植物选择种类:
[0010]选择蒸腾量大,与绿地海绵体持水、蓄水和供水能力相符的植物;
[0011]步骤三、栽植配置模式:
[0012]根据项目要求,从绿地景观效果,海绵效益功能和工程成本多方面考虑,选择植物组合多层次配置模式。
[0013]步骤四、绿地海绵体生态泵的构建:
[0014]通过提高绿地土壤入渗率,让其最大限度滞留蓄存雨水,并促进植物根系和植物冠层的协调发展,形成了从茂密的植物冠层、疏松通畅的表土疏渗到发达的植物根系—三位一体的立体吸纳消化雨水的系统,每一棵树就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微海绵体生态泵,一片绿地就是一块大海绵体,提高城市绿地自然海绵体功能,充分发挥整个绿地海绵体的效益。
[0015]步骤五、保障海绵体功能的持续
[0016]在绿地养护管理中,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有机质必将随着时间推移减少,需要适时添加腐熟的绿植废弃物有机基质,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小于50g/kg,叶使绿植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实现以绿养绿,降低养护费用,保障绿地海绵体功能持续永久。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二中,选择的植物包括第一类植物:单位叶面积年蒸腾量大于300千克:白蜡、垂柳、合欢、刺槐、国槐、白皮松、珍珠梅、黄刺玫、紫藤、紫薇、蔷薇、白三叶。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二中,选择的植物包括第二类植物:单位叶面积年蒸腾量200

300千克:栾树、泡桐、臭椿、碧桃、紫叶李、榆叶梅、金银木、丁香、大叶黄杨、小叶黄杨、五叶地锦、萱草。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二中,选择的植物包括第三类植物:单位叶面积年蒸腾量小于200千克:悬铃木、银杏、毛白杨、玉兰、金叶女贞、锦带花。
[0020]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三中,选择单位叶面积年蒸腾量大于300千克,春季耗水量小,夏季耗水量大的植物配置模式:
[0021]白蜡+侧柏+丁香+铺地柏;根据绿地景观需求,这些乔灌草任意组合和设计。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三中,选择单位叶面积年蒸腾量 200

300千克,夏季耗水量大的植物配置模式:
[0023]栾树+黑松+碧桃+大叶黄杨+五叶地锦。
[0024]作为本专利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步骤三中,选择单位叶面积年蒸腾量小于200千克植物、夏季耗水量大,春秋季耗水量小的配置模式:
[0025]悬铃木+棣棠+金叶女贞+锦带花。
[002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7]1)雨水蓄存利用率高,不论小中雨还是大雨也包括下雪,绿地能及时蓄存雨水,促渗雨水,植物生长利用雨水,真正体现绿色海绵体功能;
[0028]2)在绿地建设栽植工程中,植物设计种类与海绵体土壤的渗透性相结合,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指南》要求,源头控制,低冲击,分散性,成本低,一次性完成;
[0029]3)立足绿地海绵体功能提升,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入手,实质将土壤理化特性、水分特性和养分特性都将改善和提升,体现土壤改良、雨水自然利用和植物需求相一致工
艺;
[0030]4)利用绿地本身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发酵腐熟处理为有机基质,作为土壤改良原料,投入成本低,效果佳,综合效益高;
[0031]5)有绿地土壤与地上植物构建成一个高效持续的海绵体生态泵,极大发挥绿色弹性海绵效益。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实施例一
[0035]请参阅图1,一种提升绿地海绵体生态泵功能的方法,包括
[0036]第一步:改良土壤,性能到达壤土,采取利用腐熟发酵有机绿植废弃物改善土壤
[0037]1.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保证入渗率达标试验:
[0038]通过试验研究得到结论,土壤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绿地海绵体生态泵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土壤性能提升:采用在绿地原土中增加有机基质含量来提升土壤入渗率,有机质来源于利用发酵腐熟绿植废弃物研制而成基质,要求基质有机质达到50%以上,改良后土壤入渗率>5mm/h,容重<1.3g/cm3,有机质含量>50g/kg,改良成本小于10%,成为具备弹性的绿色海绵体;步骤二、植物选择种类:选择蒸腾量大,与绿地海绵体持水、蓄水和供水能力相符的植物;步骤三、栽植配置模式:从绿地景观效果,海绵效益功能和工程成本多方面考虑,选择植物组合多层次配置模式。步骤四、绿地海绵体生态泵的构建:通过提高绿地土壤入渗率,让其最大限度滞留蓄存雨水,并促进植物根系和植物冠层的协调发展,形成了从茂密的植物冠层、疏松通畅的表土疏渗到发达的植物根系—三位一体的立体吸纳消化雨水的系统,每一棵树就是一个具有弹性的微海绵体生态泵,一片绿地就是一块大海绵体,提高城市绿地自然海绵体功能,充分发挥整个绿地海绵体的效益。步骤五、保障海绵体功能的持续在绿地养护管理中,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土壤有机质必将随着时间推移减少,需要适时添加腐熟的绿植废弃物有机基质,保持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小于50g/kg,叶使绿植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实现以绿养绿,降低养护费用,保障绿地海绵体功能持续永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升绿地海绵体生态泵功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选择的植物包括第一类植物:单位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富海刘一翔刘剑强刘瑞军徐玉海王宇翔李泽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十六局集团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