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俊宁专利>正文

地板清扫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32914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地板清扫器,包括外壳、刷辊、驱动轮组、收集室,所述刷辊包括粗扫辊和细扫辊,粗扫辊及细扫辊两端分别铰接于外壳两侧;在外壳两端与粗扫辊及细扫辊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前收集室及后收集室;所述驱动轮组包括前、中、后驱动轮及前、后过渡轮,前、中、后驱动轮及前、后过渡轮表面都为摩擦表面,前、中、后驱动轮分别位于外壳的前、中、后部,前、中、后驱动轮的转轴分别与外壳上的槽孔相连接,所述粗扫辊位于前驱动轮与中驱动轮之间,所述细扫辊位于中驱动轮与后驱动轮之间。本地板清扫器清洁效果理想,适用性好,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可节约能源,环保效果好。(*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清洁设备,特别涉及一种地板清扫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地板清洁设备多种多样,根据其作用方式可分为电动式和手动式两种,电动式主要包括电动吸尘器,这种设备具有省力、效率高,清洁效果好的优点,但造价高,而且在没有电源的场合不适用。手动式的结构亦较为多样,一般包括清扫部件和集尘室,清扫部件将地面的垃圾扫起并送入集尘室中,如专利号为03280739.2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的“手推扫地机”,专利号为200310120033.1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的“新型手推扫地机”,这两种扫地机都是采用圆盘刷为清扫部件,靠其抱着垃圾送到机身的收集箱内,由于垃圾的输送距离较长,而且刷毛带动垃圾上移的力量较小,所以这两种扫地机的清洁效果并不理想,尤其对于较细小的垃圾(如灰尘)不能清理干净。在专利申请号为200410035181.8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手动式地面清洁器”,这种清洁器克服了现有清洁器的清扫辊正反转需要两个集尘室的缺点,无论清洁器向前或往后移,其清扫辊都只沿一个清洁方向旋转,所以只需一个集尘室即可,结构有了一定简化,但这种地面清洁器只有一个清洁辊,其刷毛的密度是一定的,所以只对一定尺寸的垃圾的处理效果较好——如刷毛密度较疏,那么处理大尺寸的垃圾效果较好,但对于较细小的垃圾则效果不理想;反之亦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对大小尺寸的垃圾处理效果都比较理想,清洁效果好,结构简单、合理,操作方便,较适合用于家居清洁的地板清扫器。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本地板清扫器包括外壳、刷辊、驱动轮组、收集室,刷辊圆周设置有刷毛,刷辊两端与外壳相连接,驱动轮组同时与外壳及刷辊相连接,收集室位于壳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刷辊包括粗扫辊和细扫辊,粗扫辊及细扫辊两端分别铰接于外壳两侧,在粗扫辊圆周上设置分布较疏的刷毛,在细扫辊圆周上设置分布较密的刷毛,在粗扫辊及细扫辊的两端分别设置摩擦轮;在外壳两端与粗扫辊及细扫辊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前收集室及后收集室;所述驱动轮组包括前、中、后驱动轮及前、后过渡轮,前、中、后驱动轮及前、后过渡轮表面都为摩擦表面,前、中、后驱动轮分别位于外壳的前、中、后部,前、中、后驱动轮的转轴分别与外壳上的槽孔相连接,所述转轴可在槽孔内转动及移动,所述粗扫辊位于前驱动轮与中驱动轮之间,其摩擦轮可与中驱动轮或通过前过渡轮与前驱动轮接触或脱开;所述细扫辊位于中驱动轮与后驱动轮之间,其摩擦轮可与中驱动轮或通过后过渡轮与后驱动轮接触或脱开。所述前、中、后驱动轮或前、后过渡轮的数量都为两个,其与外壳的连接形式既可为各轮子转轴分别固定在壳体两侧的腔体内的形式;亦可为两个轮子之间通过两端与外壳相连接的转轴相连结的结构形式。所述前、后过渡轮通过固定在外壳内的悬臂弹性杆相连接;悬臂弹性杆使前、后过渡轮可分别与粗扫辊、细扫辊的摩擦轮保持紧密接触。所述前收集室及后收集室的两端与外壳铰接,并在前收集室与外壳之间以及后收集室与外壳之间分别设置有定位弹簧;所述定位弹簧可确保前、后收集室关闭牢靠以及打开前、后收集室倒垃圾时能在前、后收集室绕铰轴旋转90°的位置上定位。所述前、中、后驱动轮分别连接有防颠弹簧;以防止本清扫器在不平整的平面上移动时过于颠簸,使扫辊与需清扫平面保持接触。所述粗扫辊可与细扫辊的位置亦可互换。所述外壳的上侧面设置有槽孔,所述槽孔内连接有定位夹,所述定位夹与“T”型连接节相连接,对“T”型连接节进行夹持,所述“T”型连接节的中间端与握杆相连接;所述握杆在定位夹与“T”型连接节的配合作用下可在三个位置进行定位垂直位置、水平位置、45°倾斜位置,其中水平位置及45°倾斜位置便于清扫操作,垂直位置便于使用后存放。所述握杆与手柄相连接,通过手柄更易于控制本清扫器操作。本地板清扫器的前端还可设置有前排扫;其作用是对于本清扫器的粗、细扫辊不能触及的地方(如墙角),由前排扫将碎物扫出到空阔处,再通过清扫器的扫辊卷入收集室内。在本地板清扫器的下侧前后端与驱动轮组位于同一直线的位置上设置有驱动轮保洁扫;其作用是当本清扫器在清扫平面上移动时,保持各驱动轮(尤其是前、后驱动轮,因其首先接触垃圾)的清洁。本地板清扫器还可设置有线发梳;其作用是对使用后的清扫器进行清理,主要是用于去除缠绕在粗、细扫辊上的毛发、毛线等垃圾。所述外壳的后侧可设置有把手,以方便握持提起本地板清扫器。本技术的作用原理是(1)当本地板清扫器向前推动时,前、中、后驱动轮因受到地面摩擦力作用向与推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通过外壳上的槽孔实现),前驱动轮与前过渡轮接触,通过前过渡轮驱动粗扫辊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中驱动轮与细扫辊接触,驱动细扫辊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后驱动轮与后过渡轮脱离,只起到滚动作用。地面的碎物垃圾等被旋转的扫辊按其旋转方向卷入到前、后收集室中,其中尺寸较大、较重的碎物被粗扫辊刮入前收集室;细扫辊将尺寸较小、较轻的碎物(或灰尘)卷入后收集室内。(2)当本地板清扫器向后拉动时,同前述原理相同,前、中、后驱动轮因受到地面摩擦力作用向与拉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偏移(通过外壳上的槽孔实现),后驱动轮与后过渡轮接触,通过后过渡轮驱动细扫辊顺时针方向转动;中驱动轮与粗扫辊接触,驱动粗扫辊按逆时针方向转动;前驱动轮与前过渡轮脱离,只起到滚动作用。与前述的原理相同,地面的碎物垃圾等被旋转的粗、细扫辊按其旋转方向卷入到前、后收集室中。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1)由于本地板清扫器设置了粗扫辊和细扫辊共同作用清扫垃圾,所以无论对于较大、较重的碎物(如纸片),还是较细、较轻的碎屑(如灰尘),都可相应地清除,适用性更好;(2)本地板清扫器向前或向后都可有效地清扫垃圾,对于地面边角位置亦能很好地处理,作用效果更加全面;(3)本地板清扫器并不需要提供电能,仅用手推动即可很好地对地面进行清扫,操作比较简单、方便,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亦可节约能源,环保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地板清扫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地板清扫器的剖视图。图3是图2所示地板清扫器的仰视图。图4是图1所示地板清扫器前移的作用原理图。图5是图1所示地板清扫器后移的作用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实施例图1~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具体结构,由图2和图3可见,本地板清洁器包括外壳1、粗扫辊2、细扫辊3、前驱动轮4、中驱动轮5、后驱动轮6、前过渡轮7、后过渡轮8、前收集室9、后收集室10,粗扫辊2及细扫辊3两端分别铰接于外壳1两侧,在粗扫辊2圆周上设置分布较疏的刷毛2-2,在细扫辊3圆周上设置分布较密的刷毛3-2,在粗扫辊2及细扫辊3的两端分别设置摩擦轮2-1、3-1;在外壳1两端与粗扫辊2及细扫辊3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前收集室9及后收集室10,前、后收集室9、10的两端与外壳1铰接,并在前收集室9与外壳1之间以及后收集室10与外壳1之间分别设置有定位弹簧11,所述定位弹簧11可确保前、后收集室9、10关闭牢靠以及打开前、后收集室9、10倒垃圾时能在前、后收集室9、10绕铰轴旋转90°的位置上定位;前、中、后驱动轮4、5、6分别位于外壳1的前、中、后部两侧的腔体内,如图3所示,前、中、后驱动轮4、5、6的转轴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板清扫器,包括外壳、刷辊、驱动轮组、收集室,刷辊圆周设置有刷毛,刷辊两端与外壳相连接,驱动轮组同时与外壳及刷辊相连接,收集室位于壳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刷辊包括粗扫辊和细扫辊,粗扫辊及细扫辊两端分别铰接于外壳两侧,在粗扫辊圆周上设置分布较疏的刷毛,在细扫辊圆周上设置分布较密的刷毛,在粗扫辊及细扫辊的两端分别设置摩擦轮;在外壳两端与粗扫辊及细扫辊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前收集室及后收集室;所述驱动轮组包括前、中、后驱动轮及前、后过渡轮,前、中、后驱动轮及前、后过渡轮表面都为摩擦表面,前、中、后驱动轮分别位于外壳的前、中、后部,前、中、后驱动轮的转轴分别与外壳上的槽孔相连接,所述粗扫辊位于前驱动轮与中驱动轮之间,所述细扫辊位于中驱动轮与后驱动轮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板清扫器,包括外壳、刷辊、驱动轮组、收集室,刷辊圆周设置有刷毛,刷辊两端与外壳相连接,驱动轮组同时与外壳及刷辊相连接,收集室位于壳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刷辊包括粗扫辊和细扫辊,粗扫辊及细扫辊两端分别铰接于外壳两侧,在粗扫辊圆周上设置分布较疏的刷毛,在细扫辊圆周上设置分布较密的刷毛,在粗扫辊及细扫辊的两端分别设置摩擦轮;在外壳两端与粗扫辊及细扫辊相对的位置设置有前收集室及后收集室;所述驱动轮组包括前、中、后驱动轮及前、后过渡轮,前、中、后驱动轮及前、后过渡轮表面都为摩擦表面,前、中、后驱动轮分别位于外壳的前、中、后部,前、中、后驱动轮的转轴分别与外壳上的槽孔相连接,所述粗扫辊位于前驱动轮与中驱动轮之间,所述细扫辊位于中驱动轮与后驱动轮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板清扫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中、后驱动轮或前、后过渡轮的数量都为两个,其与外壳的连接形式为各轮子转轴分别固定在壳体两侧的腔体内的形式;或为两个轮子之间通过两端与外壳相连接的转轴相连结的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宁
申请(专利权)人:林俊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