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7916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包括混料外壳,混料外壳外侧顶部安装有第一电机,混料外壳内侧顶部固定设有安装箱,安装箱内设有太阳齿轮、齿圈以及行星齿轮,行星齿轮啮合在太阳齿轮和齿圈之间,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向下伸入安装箱并与太阳齿轮中部连接;太阳齿轮的中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行星齿轮的中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均能够转动的向下穿过安装箱并置于混料外壳内,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外侧壁上均设有搅拌叶。第二转动杆可绕第一转动杆旋转运动,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自身也可以转动,使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带动各自的搅拌叶对原料进行均匀混合,提高了正极混料装置的工作效率,混合效果好。混合效果好。混合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混料装置
,具体涉及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它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
[0003]目前现有市场上的正极混料装置混合效率低,混料时混料外壳多为固定式的,混合的不均匀,功能性差,无法满足使用需求,以及正极材料在搅拌时在规律的运动环境下,使得混合效率低,使得混合不完全,不利于混料装置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一种或几种,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解决了现有正极混料装置混合效果差,降低了混料装置使用时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包括混料外壳,所述混料外壳的外侧顶部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混料外壳的内侧顶部固定设有安装箱,所述安装箱内设有太阳齿轮、齿圈以及行星齿轮,所述行星齿轮啮合在所述太阳齿轮和齿圈之间,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向下伸入所述安装箱并与太阳齿轮中部连接;所述太阳齿轮的中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行星齿轮的中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均能够转动的向下穿过所述安装箱并置于所述混料外壳内,所述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的外侧壁上均设有搅拌叶。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太阳齿轮和行星齿轮,可以使连接在行星齿轮中部的第二转动杆绕连接在太阳齿轮中部的第一转动杆旋转运动,而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自身也可以转动,可以使第一转动杆和第二转动杆带动各自的搅拌叶对原料进行均匀混合,从而提高了正极混料装置使用时的工作效率,混合效果好。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进一步,还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上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朝上布置且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混料外壳装配在所述支撑架内。
[000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二电机驱动混料外壳转动,不仅可以在混料外壳内部进行均匀搅拌,还可以在混料外壳进行作用,使混料外壳内部的原料进行不规律碰撞,以便进一步对原料进行均匀混合,提高混料装置使用时的工作效率。
[0010]进一步,所述支撑底座的顶部设有限位环槽,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端位于所述限位环槽的中心位置,所述支撑架底部旋转设置在所述限位环槽内。
[0011]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限位环槽,可以使支撑架在限位环槽内旋转运动,进而带动支撑架上的混料外壳进行旋转运动,使第二电机对支撑架以及混
料外壳的驱动更加稳定可靠。
[0012]进一步,所述支撑架底部设有支撑滑块,所述支撑滑块滑动设置在所述限位环槽内。
[0013]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支撑滑块,不仅能够对支撑架以及混料外壳起到支撑作用,还能够与限位环槽滑动连接,便于支撑架在限位环槽内的旋转滑动。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转动方向相反。
[001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反向转动下,从而可以对混料外壳内部的原料进行不规律碰撞,加强对原料的均匀混合,提高混料效率。
[0016]进一步,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下端连接有翻料螺杆,所述混料外壳的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翻料螺杆位于所述出料口的内侧。
[0017]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翻料螺杆,可以对混料外壳底部出料口内侧的原料进行刮动,从而避免了混合原料在混料外壳底部沉淀的问题;翻料螺杆还能够对出料口内侧的混合原料进行向上翻转,从而避免出料口内部的原料无法均匀混合的问题。
[0018]进一步,所述第一转动杆上设有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位于所述搅拌叶的下方,所述连接杆的自由端连接有刮板,所述刮板与所述混料外壳的内侧壁适配抵接。
[0019]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转动杆转动时,可以带动连接杆进行圆周转动,进而带动刮板进行圆周转动,盖板可以对混料外壳的内侧壁进行刮动,从而避免了原料的沉淀;而且当第一转动杆转动时,由于带动翻料螺杆转动,当翻料螺杆转动并带动出料口内侧的原料向上翻转时,还可以与刮板配合,使得混料外壳内侧壁上的原料以及出料口内侧的原料不断流动,从而提高混料外壳底部原料以及出料口内侧原料的均匀混合。
[0020]进一步,所述混料外壳的底部为漏斗形结构,所述连接杆倾斜向下布置,所述刮板与所述漏斗形结构的内侧壁适配抵接。
[0021]进一步,所述第一转动杆上的搅拌叶与所述第二转动杆上的搅拌叶交错布置。
[002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第二转动杆和第一转动杆上的搅拌叶进行交错设置,从而避免了第二转动杆和第一转动杆转动时导致搅拌叶发生碰撞的问题。
[0023]进一步,所述搅拌叶上设有孔洞。
[002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孔洞,以便搅拌叶在转动时,以便原料通过孔洞进行导流,从而提高原料的混合程度。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的混料外壳的剖面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技术的安装箱的剖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的支撑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1、支撑底座;2、连接杆;3、旋转柱;4、旋转板;5、支撑架;6、混料外壳;7、入料口;8、搅拌叶;9、第一电机;10、出料口;11、安装架; 12、第二电机;13、刮板;14、翻料螺杆;15、限位环槽;16、支撑滑块; 17、安装箱;18、第一转动杆;19、太阳齿轮;20、行星齿轮;21、第二转
动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1]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包括混料外壳6,所述混料外壳6的外侧顶部安装有第一电机9,所述混料外壳6 的内侧顶部固定设有安装箱17,所述安装箱17内设有太阳齿轮19、齿圈以及行星齿轮20,所述行星齿轮20啮合在所述太阳齿轮19和齿圈之间,所述第一电机9的输出端向下伸入所述安装箱17并与太阳齿轮19中部连接;所述太阳齿轮19的中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18,所述行星齿轮20的中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21,所述第一转动杆18和第二转动杆21均能够转动的向下穿过所述安装箱17并置于所述混料外壳6内,所述第一转动杆18和第二转动杆21的外侧壁上均设有搅拌叶8。
[0032]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在对原料进行混合时,先将原料通过混料外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料外壳(6),所述混料外壳(6)的外侧顶部安装有第一电机(9),所述混料外壳(6)的内侧顶部固定设有安装箱(17),所述安装箱(17)内设有太阳齿轮(19)、齿圈以及行星齿轮(20),所述行星齿轮(20)啮合在所述太阳齿轮(19)和齿圈之间,所述第一电机(9)的输出端向下伸入所述安装箱(17)并与太阳齿轮(19)中部连接;所述太阳齿轮(19)的中部连接有第一转动杆(18),所述行星齿轮(20)的中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21),所述第一转动杆(18)和第二转动杆(21)均能够转动的向下穿过所述安装箱(17)并置于所述混料外壳(6)内,所述第一转动杆(18)和第二转动杆(21)的外侧壁上均设有搅拌叶(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底座(1),所述支撑底座(1)上设有第二电机(12),所述第二电机(12)的驱动端朝上布置且连接有支撑架(5),所述混料外壳(6)装配在所述支撑架(5)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座(1)的顶部设有限位环槽(15),所述第二电机(12)的驱动端位于所述限位环槽(15)的中心位置,所述支撑架(5)底部旋转设置在所述限位环槽(15)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锂离子电池生产用正极混料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鑫川杨俊徐海平熊得军
申请(专利权)人: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