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智能张拉试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7911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梁智能张拉试验装置,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预应力钢束直径选择合适大小的智能预应力张拉设备,拆卸取下钢束锚定套,预应力张拉机构套接于钢束外侧将钢束锚定套安装完后卡入锚定卡孔内部,钢束外露长度保持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梁智能张拉试验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公路工程施工
,具体为一种桥梁智能张拉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如今的桥梁道路建设中,预应力施工被广泛应用,其中关键工序——张拉,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结构的耐久性,但是传统张拉施工,纯靠施工人员凭经验手动操作,误差率很高,无法保证预应力施工质量。随着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方法的发展,预应力张拉系统逐渐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预应力智能张拉系统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数控技术实现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精确张拉控制。不少桥梁因为预应力施工不合格,被迫提前进行加固,严重的甚至突然垮塌,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0003]预应力张拉是预应力桥梁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张拉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桥梁的使用寿命和运营安全。目前,对预应力钢束的张拉施工方式普遍采用手动操作电动油泵驱动液压驱动杆(330)的方式。在此过程中,手动控制设备,肉眼查看机械压力表读数来控制张拉力,人工测量液压驱动杆(330)的活塞伸长量并手工计算预应力钢束伸长值,实现预应力张拉的双控目标。传统预应力张拉工艺的测控精度差、效率低、多顶同时张拉同步性难控制、施工流程的规范性难监控、施工质量易受操作人员影响。
[0004]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桥梁智能张拉试验装置,来解决目前存在的预应力张拉工艺的测控精度差、稳定性低的问题,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0006]为此,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桥梁智能张拉试验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根据预应力钢束直径选择合适大小的智能预应力张拉设备,拆卸取下钢束锚定套,钢束外伸部分以及钢束锚定套清洗干净,不得有油污,钢束锚定套和预应力张拉机构放置于锚垫板定位槽内,并与孔道对中,预应力张拉机构套接于钢束外侧将钢束锚定套安装完后卡入锚定卡孔内部,钢束外露长度保持4

5mm,并均匀一致;
[0008]S2:连接液压驱动杆的液压驱动管路结构和液压传感输出电路结构,启动控制系统,第一个张拉控制阶段,张拉力目标值为15%σcon,系统自动控制张拉力值达到目标值进入持荷计时阶段,自动补压控制张拉力保持在目标值上下1%范围内,张拉至设计油压值后,按张拉程序持荷2min测量伸长值,即可将张拉油压缓慢降至零,观察钢绞线刻痕是否平齐,若不平齐说明有滑束现象,如遇有这种情况要对滑束进行补拉,使其达到控制应力,持荷完成后系统自动记录实际张拉力和油缸伸长值,液压驱动杆操作工人测量工具夹片外露量并记录;
[0009]S3:重复以上操作完成第二张拉控制阶段和第三张拉控制阶段,第二张拉控制阶
段和第三张拉控制阶段的张拉力目标值分别为30%σcon和103%σcon;
[0010]S4:锚固结束后系统自动控制液压驱动杆回顶,卸除预应力张拉机构,预应力张拉机构操作员测量钢束锚定套的外露量并记录,张拉过程中自动上传张拉力和伸长值的变化曲线,张拉完成自动上传张拉结果。
[0011]智能预应力张拉设备包括末端锚定机构、钢束锚定套和预应力张拉机构,所述末端锚定机构包括可拆锚定法兰和万向抵套,所述末端锚定机构的一端通过万向抵套与钢束锚定套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钢束锚定套固定套接于预应力张拉机构的一侧;所述预应力张拉机构包括张拉动盘、张拉定盘和液压驱动杆,所述液压驱动杆的两端均设有接合耳,所述张拉动盘和张拉定盘的相对内侧均开设有若干活动接口槽,所述活动接口槽的两侧均设有限位块,所述活动接口槽的内部活动安装有与接合耳相连接的活动连接组件。
[0012]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可拆锚定法兰包括法兰盘座、紧定套环和扭转把,所述紧定套环的端头设有螺纹套并活动套接有紧定丝杆,所述扭转把的端部设有与紧定丝杆连接的万向联轴器,所述法兰盘座的一侧设有用于固定扭转把的轴承架。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可拆锚定法兰进行钢束末端的二级固定配合钢束锚定套进行双重锚定,当预应力测算完成后通过反向旋转扭转把即可快速拆卸,便于预应力张拉机构的卸除。
[0014]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法兰盘座的内部固定套接有与钢束锚定套结构相同的锚定块,所述万向抵套为万向连接套管结构,所述张拉动盘的表面设有与钢束锚定套相适配的锚定卡孔。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万向抵套保持末端锚定机构与钢束锚定套的活动抵接,使末端锚定机构与钢束锚定套可根据预应力加载方向进行偏转。
[0016]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液压驱动杆的数量为六个且呈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于张拉动盘和张拉定盘的内侧,所述液压驱动杆的内部设有液压传感器和伸长量传感器。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负荷加载中利用内部自带传感器结构,以及油泵驱动系统的液压给定进行同步测量计算负荷效果以及预应力加载效果,进行自动化负载测算。
[0018]本专利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活动连接组件包括连接块、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所述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呈相互垂直方向贯穿连接块的表面,所述第一轴杆和第二轴杆的端部分别于活动接口槽的内侧和接合耳的内侧转动连接。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液压驱动杆的同步加载结构可有效保证持荷以及负荷加载过程中的稳定,一级提高负荷加载力矩,避免发生脱节提高施工安全性。
[0020]本专利技术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0021]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经过多次符合张拉后的桥梁板预应力筋基本无缩量,保证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效果,并在张拉中通过液压驱动杆内部配备的液压传感器以及位移传感器进行自动输出持荷时间、负荷压力以及油缸伸长值,精确控制测量预应力钢束伸长量,通过系统自动测量钢绞线伸长量,准确控制预应张拉力的同步加载负荷量,可有效降低张拉力时差引起的误差。
[0022]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分体式末端锚定机构和预应力张拉机构结构,利用末端锚
定机构和钢束锚定套共同对钢束进行夹持锚定,并通过预应力张拉机构进行预应力加持,配合多液压驱动杆的同步加载结构可有效保证持荷以及负荷加载过程中的稳定,避免发生脱节提高施工安全性。
[0023]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多组液压驱动杆结构,在负荷加载中利用内部自带传感器结构,以及油泵驱动系统的液压给定进行同步测量计算负荷效果以及预应力加载效果,进行自动化负载测算,提高预应力测算精准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末端锚定机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末端锚定机构平面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法兰盘结构示意图;
[0028]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可拆锚定法兰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智能张拉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根据预应力钢束直径选择合适大小的智能预应力张拉设备,拆卸取下钢束锚定套(200),预应力张拉机构(300)套接于钢束外侧将钢束锚定套(200)安装完后卡入锚定卡孔(311)内部,钢束外露长度保持4

5mm,并均匀一致;S2:连接液压驱动杆(330)的液压驱动管路结构和液压传感输出电路结构,启动控制系统,第一个张拉控制阶段,张拉力目标值为15%σcon,系统自动控制张拉力值达到目标值进入持荷计时阶段,自动补压控制张拉力保持在目标值上下1%范围内,持荷完成后系统自动记录实际张拉力和油缸伸长值,液压驱动杆(330)操作工人测量工具夹片外露量并记录;S3:重复以上操作完成第二张拉控制阶段和第三张拉控制阶段,第二张拉控制阶段和第三张拉控制阶段的张拉力目标值分别为30%σcon和103%σcon;S4:锚固结束后系统自动控制液压驱动杆(330)回顶,卸除预应力张拉机构(300),预应力张拉机构(300)操作员测量钢束锚定套(200)的外露量并记录,张拉过程中自动上传张拉力和伸长值的变化曲线,张拉完成自动上传张拉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智能张拉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钢束外伸部分以及钢束锚定套(200)清洗干净,不得有油污,钢束锚定套(200)和预应力张拉机构(300)放置于锚垫板定位槽内,并与孔道对中。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智能张拉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张拉至设计油压值后,按张拉程序持荷2min测量伸长值,即可将张拉油压缓慢降至零,观察钢绞线刻痕是否平齐,若不平齐说明有滑束现象,如遇有这种情况要对滑束进行补拉,使其达到控制应力。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桥梁智能张拉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预应力张拉设备包括末端锚定机构(100)、钢束锚定套(200)和预应力张拉机构(300),所述末端锚定机构(100)包括可拆锚定法兰(110)和万向抵套(120),所述末端锚定机构(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金龙杨延昭王景华郭景生张旭华马云鹏李海涛杨志才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九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