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327786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30 2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塑料改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包括上筒体、下筒体、设置于下筒体底端的下封头、以及增粘结构;上筒体底端与下筒体顶端可拆卸连接;上筒体顶端设有第一顶盖;上筒体侧壁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一端穿过上筒体的侧壁,并伸入上筒体内;上筒体内设有进料分流管、支撑机构,以及布盘器;进料分流管架设在支撑机构的顶端;布盘器设置于进料分流管的下方。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超细导流管固定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并对经过超细导流管的物料进行抽真空,实现对物料的分离、增粘,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聚酯增粘工艺存在的工艺流程复杂,反应时间长,反应效率低等问题。等问题。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塑料改性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聚酯是由多元醇和多元酸缩聚而得的聚合物,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耐腐蚀、强韧性、电绝缘性等,且价格便宜,因而在纤维、薄膜、聚酯瓶等塑料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现行的聚酯行业中,采用新材料作为原料,或者采用减少聚酯合成工序或产品加工流程的方式来提高产品质量。
[0003]近些年来,随着聚酯产品应用市场的拓展,聚酯材料的应用领域不仅注重生产工艺的安全性和环保性,也对产品的性能(例如耐温、抗冲击、环保、轻量化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0004]目前的聚酯增粘工艺一般采用釜式或耙式加工方式,存在工艺流程复杂,反应时间长,反应效率低,占地较多,投资较大,有设备死角等问题。
[0005]授权公告号为CN101321805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品质芳香族聚碳酸酯的工业制备方法,采用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与高纯度碳酸二芳基酯反应来制备芳香族聚碳酸酯的熔融预聚物,并采用导向器接触流下式聚合器来实现熔融预聚物的传送,但是此专利中并没有对导向器接触流下式聚合器进行改进,并不能解决扩大表面积,提高连接传输效率等问题。
[0006]基于此,专利技术人设计了一种用于对物料进行增粘、分离的装置,通过将众多的超细导流管设置为一束,并将超细导流管固定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并对经过超细导流管的物料进行抽真空,以期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通过将众多的超细导流管设置为一束,并将超细导流管固定在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并对经过超细导流管的物料进行抽真空,实现对物料的分离、增粘,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聚酯增粘工艺存在的工艺流程复杂,反应时间长,反应效率低等问题。
[0008]基于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包括上筒体、下筒体、设置于下筒体底端的下封头、以及增粘结构;上筒体底端与下筒体顶端可拆卸连接;上筒体顶端设有第一顶盖;上筒体侧壁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一端穿过上筒体的侧壁,并伸入上筒体内;上筒体内设有进料分流管、支撑机构,以及布盘器;进料分流管架设在支撑机构的顶端;布盘器设置于进料分流管的下方,布盘器通过连接管与进料分流管相连通,且布盘器底端敞口;
上筒体底端设有底盖,底盖上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下筒体顶端开口处设有上支撑板,下筒体底端开口处设有下支撑板;上支撑板对应上筒体底盖上第一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二导流孔,下支撑板对应上支撑板上第二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三导流孔,下封头顶端开口处设有第二顶盖,第二顶盖对应下支撑板上第三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四导流孔;所述增粘结构包括收紧机构、固定机构,以及垂直设置在下筒体内的若干根超细导流管;收紧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导流孔内的圆柱形第一固定头、第一收紧螺母、压缩弹簧;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第四导流孔内的圆柱形第二固定头;所述超细导流管的外径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超细导流管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第三导流孔和第四导流孔;超细导流管的顶端向上穿过第一固定头,超细导流管顶端从第一固定头的顶端穿出,且超细导流管顶端靠接于布盘器底端的敞口处,第一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头外壁设有外螺纹,第一收紧螺母能够与第一固定头螺纹连接,压缩弹簧位于第一收紧螺母的下方,压缩弹簧的顶端与第一收紧螺母低端相顶接,压缩弹簧的低端与第一导流孔的底壁相顶接;超细导流管的底端向下穿过第二固定头,且超细导流管底端从第二固定头的底端穿出,第二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固定头将超细导流管的顶端固定在第一导流孔处;通过第二固定头将超细导流管的底端固定在第四导流孔处;锥形下封头底端设有出料口。
[0009]进一步的,第一顶盖与上筒体顶端法兰连接。
[0010]进一步的,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上筒体内的两根水平设置的第一支撑架、两根水平设置的第二支撑架。
[0011]进一步的,进料分流管包括一根主流管和两根分流管,两根分流管平行设置,主流管一端与进料管法兰连接,两根分流管的侧壁均与主流管的侧壁相连通;两根第一支撑架平行设置,两根二支撑架平行设置,且两根第一支撑架与两根二支撑架垂直;两根分流管均架设在两根第二支撑架的顶端,主流管架设在一根第一支撑架的顶端。
[0012]进一步的,布盘器顶端设有四根连接管,四根连接管顶端分别与两根分流管的出料端相连接。
[0013]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观察上筒体内的进料情况,上筒体侧壁设置有可对内部进行观察的第一观察窗。
[0014]进一步优选的,第一观察窗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一观察窗对称设置。
[0015]进一步的,上支撑板固定设置于下筒体顶端的开口处,下支撑板固定设置于下筒体底端的开口处,且通过在下筒体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实现对下筒体内部的密封。
[0016]进一步的,第二导流孔的直径与第三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第一导流孔的直径与第四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第一导流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
[0017]进一步的,上支撑板与上筒体的底盖法兰连接,通过上支撑板与上筒体底盖的法
兰连接,实现下筒体与上筒体的可拆卸连接,下支撑板与第二顶盖法兰连接,通过下支撑板与第二顶盖的法兰连接实现下筒体与上筒体的可拆卸连接。
[0018]进一步的,第一固定头的侧壁设有第一螺纹通孔,通过在第一螺纹通孔内穿设第一夹紧螺栓,并用第一夹紧螺栓压紧超细导流管的侧壁,从而实现第一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的固定连接。
[0019]进一步的,第二固定头的侧壁设有第二螺纹通孔,通过在第二螺纹通孔内穿设第二夹紧螺栓,并用第二夹紧螺栓压紧超细导流管的侧壁,从而实现第二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的固定连接。
[0020]进一步的,第一固定头的直径小于第一导流孔的直径,且第一固定头的直径大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第二固定头的直径与第四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
[0021]进一步的,锥形下封头的侧壁还设有第二观察窗。
[0022]进一步的,超细导流管为细丝状,且超细导流管每根直径为0.01

2mm,材质为316L不锈钢,共计1W

100W根。
[0023]进一步优选的,超细导流管每50

100根为一束,通过调节第一收紧螺母,并利用压缩弹簧的伸张作用,可以对超细导流管的收紧量进行调节,进而调节超细导流管的弹性和刚度。
[0024]进一步的,所述下筒体外周还套设有环形的真空管道。
[0025]进一步优选的,真空管道设有两个,分别为第一真空管道和第二真空管道,第一真空管道套设在下筒体外周的上部,第二真空管道套设在下筒体外周的下部;所述第一真空管道和第二真空管道均通过管道与下筒体内部相连通,且第一真空管道和第二真空管道均外接抽真空设备。
[0026]进一步的,所述超细导流管的侧壁还设置有微孔,微孔的孔径小于物料颗粒的直径,微孔主要便于物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所述预制块为管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筒体、下筒体、设置于下筒体底端的下封头、以及增粘结构;上筒体底端与下筒体顶端可拆卸连接;上筒体顶端设有第一顶盖;上筒体侧壁设置有进料管,进料管一端穿过上筒体的侧壁,并伸入上筒体内;上筒体内设有进料分流管、支撑机构,以及布盘器;进料分流管架设在支撑机构的顶端;布盘器设置于进料分流管的下方,布盘器通过连接管与进料分流管相连通,且布盘器底端敞口;上筒体底端设有底盖,底盖上设有若干第一导流孔;下筒体顶端开口处设有上支撑板,下筒体底端开口处设有下支撑板;上支撑板对应上筒体底盖上第一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二导流孔,下支撑板对应上支撑板上第二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三导流孔,下封头顶端开口处设有第二顶盖,第二顶盖对应下支撑板上第三导流孔的位置设有若干第四导流孔;所述增粘结构包括收紧机构、固定机构,以及垂直设置在下筒体内的若干根超细导流管;收紧机构包括设置于第一导流孔内的圆柱形第一固定头、第一收紧螺母、压缩弹簧;固定机构包括设置于第四导流孔内的圆柱形第二固定头;所述超细导流管的外径与第二导流孔的直径相一致,超细导流管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一导流孔、第二导流孔、第三导流孔和第四导流孔;超细导流管的顶端向上穿过第一固定头,超细导流管顶端从第一固定头的顶端穿出,且超细导流管顶端靠接于布盘器底端的敞口处,第一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头外壁设有外螺纹,第一收紧螺母能够与第一固定头螺纹连接,压缩弹簧位于第一收紧螺母的下方,压缩弹簧的顶端与第一收紧螺母低端相顶接,压缩弹簧的低端与第一导流孔的底壁相顶接;超细导流管的底端向下穿过第二固定头,且超细导流管底端从第二固定头的底端穿出,第二固定头与超细导流管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固定头将超细导流管的顶端固定在第一导流孔处;通过第二固定头将超细导流管的底端固定在第四导流孔处;锥形下封头底端设有出料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细丝束重力增粘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勇闫勇赖玉龙陈玮刘利苹赵红阳刘千河吴通达邢燕燕郑凤云宋建德赵飞王春梅
申请(专利权)人:濮阳宏业环保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